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事语文教学数年来,时常可听到“语文难教”、“语文难学”及“写不到作文”等种种议论。与此同进,我也常常在思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是呀,我们的语文课该怎样去教,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又该怎样去学语文,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呢?思来想去,我逐渐感到,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回到它应有的起点上去,那就是——读书。我认为,重视“读书”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也是同学们学好语文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 读书;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2-0128-01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强调的就是要多读书,读熟书。再想一想古人的学习情景,也确实如此:古人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先囫囵吞进一篇文章,吃进一定数量的文字语言,然后再不断反刍消化。其实古今语言大家成功的事实也都证明了这是一条掌握书面语言的重要规律。也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把拥有语言的方法,量的控制及效果精练地概括为“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书”是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符合汉语、汉字的特点。
这里的“读书”二字是着眼于读的,是要让学生在读中去积累语感,体悟文思,接受熏陶,一句话,是着眼于文本。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丧失了“读书”的本义,已经成为了“讲书”和“听书”了,同学们也上已对读书、背书淡化了: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应付差事,更不用说去扩大阅读面,多读多记了。(而也就在这时,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却又在苦苦寻找学好语文的秘诀,实在是让人深思)这样下去的结果呢?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大概都有同感,那就是:每次作文既令同学们感到头疼,也让老师们感到头疼。同学们头疼的是写不出作文,而老师们头疼的则是学生的作文里病句连篇,句不通、语不顺、没文采、无中心,以致无法读,也不想去读;还有每次考试时,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题等做的一塌糊涂者也大有人在……为此,我经过反复分析后,觉得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同学们书读的太少,简直少得可怜!有的甚至连教材上的文章也没熟读到几遍,更不用说背书了。再问一问课外阅读情况,那就更糟:闲杂书倒是看了些,但至于什么“四大名著”,中外名篇等之类的,那就离他们太遥远了……是啊,我们当老师的,又让学生熟记了多少篇经典文章?学生又吃进了多少套的词语、活的句子、完整的文章结构?没有。而前人呢?他们只读一两年的书,就比我们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熟记的文章还要多得多。针对这种危险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改变了“唱独角戏”的方法,一边强调同学们要熟读每篇课文,尽量达到熟读成诵,对其中的一些名家名篇,还要求能背诵、默写,如《鱼,我所欲也》、《勸学》等先秦散文中的名篇,像唐诗宋词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以及毛泽东的诗词等;另一方面,我还要求学生把初中一至六册的语文书全部都放在手边,督促他们挤时间去熟读,去记忆其中短小精悍的文章和书后附录的古典诗词,并鼓励他们要创造条件去多读课外书刊,如制定阅读中外名篇的计划,写读书笔记,搞好名言警句及精彩片断的摘录等。这样,经过半年的实践,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果然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一0级的学生刘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直到三年级,他的语文成绩仍不太理想。后经了解,得知他对名著、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只是平常不敢大胆、公开地看,因怕戴“不务正业”的帽子。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鼓励他消除思想顾虑,不仅要看,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读,不但要多读,还要读熟、多记。同时,我还鼓励他订了《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等,并把自己的有关唐诗宋词的书借给他看。这样,在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后,他的劲更大了。到毕业时,他在多“读”的基础上,摘录了厚厚一本子“精华”。结果,在13年高考中他的语文得了127分的好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的考生中名列前茅,然而更令人惊喜的是,他最终以总分657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科技大学录取,自豪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不过最典型还要数10级的翁闯,他每次考试,语文成绩总在倒数之列。在多次找他谈话之后,他终于说出了心理话:我从小学到现在,从未读完过一本小说,也从不想去读,就连书上的文章也从没认认真真地熟读过几篇,更别提去背诵什么经典文章了。在几分钟的吃惊之后,我慢慢地给他讲了“读书与学好语文的关系”等方面的道理,并给他找了几本有关语文学习方面的书,让他下去后要好好地去读,要多读、多记、多练。他鼓起勇气答应了,也那样做了,结果到高三下学期,他的语文成绩竟慢慢地赶了上来,并且持续上升,在2013年高考中,他也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本科梦。
虽然学科不同,师生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各异的,但就语文学科来说,我认为强调学生朗读、熟读、背诵,是我们教好语文,也是同学们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熟读甚至背诵了大量古今中外名篇,才能储备许多前人的思想成果,才能积累许多感性的语言材料,才能从先驱者那里受到一定的启迪,也只有这样,我们在说话在、写文章时,才能从语言的储库里顺手拈来为我所用,从而做到出口成章,文从字顺,推陈出新。其实,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至理名言。是啊,假如我们能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熟读、背诵、默写三百篇范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读书是学不好语文的。为了搞好我们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打破那一味讲解的被动局面,携起手来,担负起“解惑释疑”的职责,做好学生读书的拐杖和助手,去引导学生多读书、熟读书、读好书吧。
关键词: 读书;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2-0128-01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强调的就是要多读书,读熟书。再想一想古人的学习情景,也确实如此:古人掌握书面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先囫囵吞进一篇文章,吃进一定数量的文字语言,然后再不断反刍消化。其实古今语言大家成功的事实也都证明了这是一条掌握书面语言的重要规律。也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把拥有语言的方法,量的控制及效果精练地概括为“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书”是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符合汉语、汉字的特点。
这里的“读书”二字是着眼于读的,是要让学生在读中去积累语感,体悟文思,接受熏陶,一句话,是着眼于文本。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丧失了“读书”的本义,已经成为了“讲书”和“听书”了,同学们也上已对读书、背书淡化了: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应付差事,更不用说去扩大阅读面,多读多记了。(而也就在这时,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却又在苦苦寻找学好语文的秘诀,实在是让人深思)这样下去的结果呢?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大概都有同感,那就是:每次作文既令同学们感到头疼,也让老师们感到头疼。同学们头疼的是写不出作文,而老师们头疼的则是学生的作文里病句连篇,句不通、语不顺、没文采、无中心,以致无法读,也不想去读;还有每次考试时,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题等做的一塌糊涂者也大有人在……为此,我经过反复分析后,觉得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同学们书读的太少,简直少得可怜!有的甚至连教材上的文章也没熟读到几遍,更不用说背书了。再问一问课外阅读情况,那就更糟:闲杂书倒是看了些,但至于什么“四大名著”,中外名篇等之类的,那就离他们太遥远了……是啊,我们当老师的,又让学生熟记了多少篇经典文章?学生又吃进了多少套的词语、活的句子、完整的文章结构?没有。而前人呢?他们只读一两年的书,就比我们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熟记的文章还要多得多。针对这种危险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改变了“唱独角戏”的方法,一边强调同学们要熟读每篇课文,尽量达到熟读成诵,对其中的一些名家名篇,还要求能背诵、默写,如《鱼,我所欲也》、《勸学》等先秦散文中的名篇,像唐诗宋词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以及毛泽东的诗词等;另一方面,我还要求学生把初中一至六册的语文书全部都放在手边,督促他们挤时间去熟读,去记忆其中短小精悍的文章和书后附录的古典诗词,并鼓励他们要创造条件去多读课外书刊,如制定阅读中外名篇的计划,写读书笔记,搞好名言警句及精彩片断的摘录等。这样,经过半年的实践,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果然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一0级的学生刘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直到三年级,他的语文成绩仍不太理想。后经了解,得知他对名著、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只是平常不敢大胆、公开地看,因怕戴“不务正业”的帽子。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鼓励他消除思想顾虑,不仅要看,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读,不但要多读,还要读熟、多记。同时,我还鼓励他订了《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等,并把自己的有关唐诗宋词的书借给他看。这样,在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后,他的劲更大了。到毕业时,他在多“读”的基础上,摘录了厚厚一本子“精华”。结果,在13年高考中他的语文得了127分的好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的考生中名列前茅,然而更令人惊喜的是,他最终以总分657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科技大学录取,自豪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不过最典型还要数10级的翁闯,他每次考试,语文成绩总在倒数之列。在多次找他谈话之后,他终于说出了心理话:我从小学到现在,从未读完过一本小说,也从不想去读,就连书上的文章也从没认认真真地熟读过几篇,更别提去背诵什么经典文章了。在几分钟的吃惊之后,我慢慢地给他讲了“读书与学好语文的关系”等方面的道理,并给他找了几本有关语文学习方面的书,让他下去后要好好地去读,要多读、多记、多练。他鼓起勇气答应了,也那样做了,结果到高三下学期,他的语文成绩竟慢慢地赶了上来,并且持续上升,在2013年高考中,他也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本科梦。
虽然学科不同,师生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各异的,但就语文学科来说,我认为强调学生朗读、熟读、背诵,是我们教好语文,也是同学们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熟读甚至背诵了大量古今中外名篇,才能储备许多前人的思想成果,才能积累许多感性的语言材料,才能从先驱者那里受到一定的启迪,也只有这样,我们在说话在、写文章时,才能从语言的储库里顺手拈来为我所用,从而做到出口成章,文从字顺,推陈出新。其实,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至理名言。是啊,假如我们能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熟读、背诵、默写三百篇范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读书是学不好语文的。为了搞好我们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打破那一味讲解的被动局面,携起手来,担负起“解惑释疑”的职责,做好学生读书的拐杖和助手,去引导学生多读书、熟读书、读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