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对科技创新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方向。这是党中央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基础上,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坚持“科技为民”作出的新部署。应深入理解“人民生命健康”在人类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以及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历史方位,厘清我国在“人民生命健康”有关领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明确构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任务,“十四五”时期,力争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若干领域实现突破,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意义
(一)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成长和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饥荒、瘟疫先后被成功遏制,使人类在疾病面前越来越自信从容,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生命质量不断提高。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近年来,科学技术在抗击全球多次重大传染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更加充分显现。疫情期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助力传染源筛查监控,医学科技为新型疫情治療开拓策略,新基建防疫更是为后疫情时代保驾护航。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需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疾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继续提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技术供给,筑牢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健康屏障。
(二)纵观党和国家发展史,“人民至上、科技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贯彻始终的“初心”
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把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将发展科技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确保科学技术始终朝着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持续快速攀升,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全民健康”质的飞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需要与呼唤代表着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时代之声。在后疫情时代,科技工作要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重要遵循,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科技领域的理论表达与现实呈现,是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际行动。
(三)纵观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史,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有望引领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形成一波新的经济增长周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抓住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再生医学、细胞治疗等技术加快应用,心脑血管、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有望被攻克,将极大限度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人类预期寿命,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球新一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跃然在目。当前,美国、欧盟、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生命健康领域前沿新兴技术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相关领域正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因此,必须把握疫情带来的窗口机遇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自强自立,打牢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二、精准把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的基础与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生物安全紧密相关,而跳出疫情看,人民生命健康也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紧密相关。通过长期跟踪和梳理发现,在这些领域,我国既取得一系列成就,也存在诸多明显短板。
(一)新药创制差距不断缩小,但关键技术环节依然存在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制药领域论文产出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专利族计)持续保持在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超过160个,创历史新高。我国生物药研究已具备紧跟国际最新技术的能力,在研和获批产品基本覆盖了全球最新治疗靶点。同时,新药开发能力和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中外技术协作和双向技术许可增多,越来越多的生物药企业开展了新药中美同步申报。初步统计,已有十余家企业的二十多个抗体药物在欧美开展临床研究。但同时,我国在关键技术环节短板也较为明显,首创药物开发能力较为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物药大规模产业化水平仍有差距,制药企业实力相对较弱,中医药技术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家新药领域的创新战略布局需要。
(二)基因科技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但监管能力亟待提升
首先,我国基因检测技术及设备不断迭代更新,如燃石医学“人EGFR/ALK/BRAF/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华大基因测序仪器平台等不断升级,检测技术更加完善,使用更加灵活。其次,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相关临床研究不断进步,为基因检测在肿瘤临床诊断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第三,随着“大样本+云计算+AI技术”的逐步发展,为大规模、快速运算和分析基因大数据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华大基因与阿里云共同打造的BGI Online基因云平台,在24小时内即完成了千人基因数据分析。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基因数据保护和利用技术相对薄弱,基因检测产业监管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时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等问题逐步显现,亟待建立科学监管机制。 (三)高端医疗器械基本实现自主创新,但产品成熟度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3T超导磁共振、128排CT机、PET-CT机、PET-MRI、196通道高端彩超、血管介入DSA、超声内镜等高端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在高端超声探头、CT球管、CT探测器、PET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部件上也取得较大突破。心血管冠脉支架、脑起博器、人工耳蜗、骨关节、人工心脏瓣膜等高值植(介)入产品,以及骨科手术定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脑神经外科手术定位机器人、康复辅助机器人、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等先进治疗设备方面均实现了国产替代。但是,我国医学影像类装备绝大多数还处在成长期,有些产品甚至还处在婴儿期,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
(四)现代农业科技基础雄厚,但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先后完成了主要动植物及养殖鱼类的基因组测序,在微生物基因组合成、复杂基因调控回路与光遗传学基因元器件设计等领域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在技术开发方面,我国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建立农作物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和主要畜禽和农作物的基因型检测平台。在重大产品产业化方面,2008年以来,我国育成100多个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種,成功实现抗虫转基因杨树产业化,同时酶制剂技术研发和市场规模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主要体现在主要生物农业产品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产业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等。
(五)先进环保技术快速发展,但转化应用瓶颈突出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二是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研管理放管服,扩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三是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保护、固废和环境基准等若干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但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仍比较突出,如科学化的成果转化技术评估方法及平台缺失,二次研发不完整,技术交易市场不成熟,供给与需求脱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等。
(六)生物安全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整体基础依然薄弱
一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现已形成综合性法规和专门性条例相结合的法律体系。二是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初步覆盖全国、功能较为齐全、作用发挥较为充分、管理较为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三是生物技术人才梯队日益优化,生物技术人才数量稳步提升,生物技术人才在高层次科技人才中占据重要地位。四是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新发突发病原体研究领域、基因合成与编辑技术领域等成果卓著,生物安全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也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生物安全原创技术少,优秀成果少,存在关键技术“卡脖子”现象等,亟须完善科研力量布局体系,提升科技投入强度,加快补齐科技基础设施短板。
三、“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对“十四五”时期部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支撑。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探索“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加快解决一批医疗卫生领域“卡脖子”问题。面向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世界前沿相关领域进行前瞻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切实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完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加大各级疾控机构和相关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投入。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供应链国产化替代和多元化供应,重点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研发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提高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比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
三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鼓励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将技术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转移。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设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专项,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的遴选、组织实施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布局。针对各地比较优势和产业链条特点,突出重点和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和布局,分类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因检测、免疫细胞治疗、第三方影像中心、中药标准化、生物基材料、生物新能源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广,建设一批“健康惠民示范区”。
五是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全球生命科学创新高地。守住生命伦理、生物安全底线,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坚持支持发展与科学监管并重,包容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破除“玻璃门”“弹簧门”,切实放开市场准入。加强生命健康、生物技术应用发展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逐步提升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接受程度。
(韩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于潇宇,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意义
(一)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成长和壮大。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饥荒、瘟疫先后被成功遏制,使人类在疾病面前越来越自信从容,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生命质量不断提高。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近年来,科学技术在抗击全球多次重大传染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更加充分显现。疫情期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助力传染源筛查监控,医学科技为新型疫情治療开拓策略,新基建防疫更是为后疫情时代保驾护航。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需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疾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继续提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技术供给,筑牢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健康屏障。
(二)纵观党和国家发展史,“人民至上、科技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贯彻始终的“初心”
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把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将发展科技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确保科学技术始终朝着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持续快速攀升,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全民健康”质的飞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需要与呼唤代表着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时代之声。在后疫情时代,科技工作要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重要遵循,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科技领域的理论表达与现实呈现,是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际行动。
(三)纵观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史,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有望引领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形成一波新的经济增长周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抓住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再生医学、细胞治疗等技术加快应用,心脑血管、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有望被攻克,将极大限度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人类预期寿命,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球新一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跃然在目。当前,美国、欧盟、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生命健康领域前沿新兴技术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相关领域正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因此,必须把握疫情带来的窗口机遇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自强自立,打牢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二、精准把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的基础与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生物安全紧密相关,而跳出疫情看,人民生命健康也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紧密相关。通过长期跟踪和梳理发现,在这些领域,我国既取得一系列成就,也存在诸多明显短板。
(一)新药创制差距不断缩小,但关键技术环节依然存在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制药领域论文产出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专利族计)持续保持在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超过160个,创历史新高。我国生物药研究已具备紧跟国际最新技术的能力,在研和获批产品基本覆盖了全球最新治疗靶点。同时,新药开发能力和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中外技术协作和双向技术许可增多,越来越多的生物药企业开展了新药中美同步申报。初步统计,已有十余家企业的二十多个抗体药物在欧美开展临床研究。但同时,我国在关键技术环节短板也较为明显,首创药物开发能力较为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物药大规模产业化水平仍有差距,制药企业实力相对较弱,中医药技术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家新药领域的创新战略布局需要。
(二)基因科技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但监管能力亟待提升
首先,我国基因检测技术及设备不断迭代更新,如燃石医学“人EGFR/ALK/BRAF/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华大基因测序仪器平台等不断升级,检测技术更加完善,使用更加灵活。其次,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相关临床研究不断进步,为基因检测在肿瘤临床诊断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第三,随着“大样本+云计算+AI技术”的逐步发展,为大规模、快速运算和分析基因大数据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华大基因与阿里云共同打造的BGI Online基因云平台,在24小时内即完成了千人基因数据分析。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基因数据保护和利用技术相对薄弱,基因检测产业监管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时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等问题逐步显现,亟待建立科学监管机制。 (三)高端医疗器械基本实现自主创新,但产品成熟度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3T超导磁共振、128排CT机、PET-CT机、PET-MRI、196通道高端彩超、血管介入DSA、超声内镜等高端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在高端超声探头、CT球管、CT探测器、PET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部件上也取得较大突破。心血管冠脉支架、脑起博器、人工耳蜗、骨关节、人工心脏瓣膜等高值植(介)入产品,以及骨科手术定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脑神经外科手术定位机器人、康复辅助机器人、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等先进治疗设备方面均实现了国产替代。但是,我国医学影像类装备绝大多数还处在成长期,有些产品甚至还处在婴儿期,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
(四)现代农业科技基础雄厚,但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先后完成了主要动植物及养殖鱼类的基因组测序,在微生物基因组合成、复杂基因调控回路与光遗传学基因元器件设计等领域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在技术开发方面,我国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建立农作物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和主要畜禽和农作物的基因型检测平台。在重大产品产业化方面,2008年以来,我国育成100多个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種,成功实现抗虫转基因杨树产业化,同时酶制剂技术研发和市场规模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主要体现在主要生物农业产品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产业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等。
(五)先进环保技术快速发展,但转化应用瓶颈突出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多,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超过100亿元,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二是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研管理放管服,扩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三是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保护、固废和环境基准等若干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但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仍比较突出,如科学化的成果转化技术评估方法及平台缺失,二次研发不完整,技术交易市场不成熟,供给与需求脱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等。
(六)生物安全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整体基础依然薄弱
一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现已形成综合性法规和专门性条例相结合的法律体系。二是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初步覆盖全国、功能较为齐全、作用发挥较为充分、管理较为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三是生物技术人才梯队日益优化,生物技术人才数量稳步提升,生物技术人才在高层次科技人才中占据重要地位。四是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新发突发病原体研究领域、基因合成与编辑技术领域等成果卓著,生物安全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也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生物安全原创技术少,优秀成果少,存在关键技术“卡脖子”现象等,亟须完善科研力量布局体系,提升科技投入强度,加快补齐科技基础设施短板。
三、“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对“十四五”时期部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支撑。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探索“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加快解决一批医疗卫生领域“卡脖子”问题。面向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世界前沿相关领域进行前瞻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切实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完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加大各级疾控机构和相关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投入。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供应链国产化替代和多元化供应,重点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研发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提高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比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
三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鼓励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将技术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转移。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设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专项,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的遴选、组织实施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布局。针对各地比较优势和产业链条特点,突出重点和区域特色,统筹规划和布局,分类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因检测、免疫细胞治疗、第三方影像中心、中药标准化、生物基材料、生物新能源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广,建设一批“健康惠民示范区”。
五是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全球生命科学创新高地。守住生命伦理、生物安全底线,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坚持支持发展与科学监管并重,包容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破除“玻璃门”“弹簧门”,切实放开市场准入。加强生命健康、生物技术应用发展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逐步提升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接受程度。
(韩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于潇宇,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