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存在于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含义。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分辨美丑,逐渐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作品的欣赏让他们感悟美、享受美。
一、抓住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思想
面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怎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就有几幅古代的作品,如第一单元的《牛耕》《清明上河图》等,其所展现的是人类生活的遗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几幅体现劳动场景的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感受优美的艺术作品时,也要培养起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还要让学生初步懂得艺术起源于劳动。
二、整合课程资源,品味艺术魅力
(1)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佳的表现效果。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画面上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放上一曲钢琴曲《星空》,音乐和画面交相辉映,学生就会体验到画面上呈现出的眩目奇幻景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再分析画面“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变得清晰了,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把语文中的古诗与美术结合起来,以达到诗画融为一体的意境。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中国美术作品欣赏课上,把山水画与山水诗结合起来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水画作品。如“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与画意的互相渗透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王维《山居秋瞑》描绘的是雨后月夜山中景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贯穿全诗写景的线索,尔后景物的展现、人物的活动由此而展开,有动有静。“空山”因为宁静,泉声竹喧才可悠然而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因为有“明月”,泉的流动才可清晰入目。王维的诗善于描摹多种景物,动静结合、有序展开,依次叠现而不觉散乱,得之于“意在笔先”和“位置经营”之画法。所以,欣赏他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布局得当、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3)把数学和美术结合起来,以达到数形统一的效果。在欣赏古希腊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和数学学科联系起来,古希腊人认为“数”是万物之源,美的形象可归结为不同数字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 “帕特农神庙”,它成为古希腊建筑的杰出代表的原因,并不是它的规模,而是它整体比例上的和谐统一和细节的完美。神庙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反复运用了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对美的比例的研究(勾股定理),反映了古希腊建筑审美中对理性和数的和谐的向往。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而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关系,是人体的比例之美,希腊建筑师善于将人体美的比例融进建筑形式的设计中,这一点,在古希腊建筑的“柱式”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如,希腊人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黄金分割律”的和谐美是和人性相通的和谐美。“0.618”这个比例数字成为后代艺术家穿凿人体美的准则。断臂维纳斯、雅典娜女神等,其体形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律,美妙绝伦。
三、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临摹一下构图,不但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有帮助,就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也是很有益的,能够加深他们对画家创新构图的理解。对此,学生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就可以了,这样速度快,也容易出效果,一节课可以临摹很多作品。在“我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有很多雕塑作品,学生单纯地用眼睛欣赏是感觉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但如果动手临摹一下后,效果就大不一样。在临摹中,学生动手、动脑,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临摹后的作品和原作有差别,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是哪部分元素影响的美感效果。
(2)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初中美术欣赏比较注重得失,用眼睛观察美术作品,是一种视觉艺术,其优点是直观、形象。正如旬况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原则的成功运用,既可以发展形象思维,也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帮助理解和记忆美术作品的形象,还可以引起学习者极大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通过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抓住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思想
面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怎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就有几幅古代的作品,如第一单元的《牛耕》《清明上河图》等,其所展现的是人类生活的遗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几幅体现劳动场景的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感受优美的艺术作品时,也要培养起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还要让学生初步懂得艺术起源于劳动。
二、整合课程资源,品味艺术魅力
(1)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佳的表现效果。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画面上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放上一曲钢琴曲《星空》,音乐和画面交相辉映,学生就会体验到画面上呈现出的眩目奇幻景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再分析画面“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变得清晰了,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把语文中的古诗与美术结合起来,以达到诗画融为一体的意境。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中国美术作品欣赏课上,把山水画与山水诗结合起来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水画作品。如“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与画意的互相渗透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王维《山居秋瞑》描绘的是雨后月夜山中景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贯穿全诗写景的线索,尔后景物的展现、人物的活动由此而展开,有动有静。“空山”因为宁静,泉声竹喧才可悠然而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因为有“明月”,泉的流动才可清晰入目。王维的诗善于描摹多种景物,动静结合、有序展开,依次叠现而不觉散乱,得之于“意在笔先”和“位置经营”之画法。所以,欣赏他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布局得当、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3)把数学和美术结合起来,以达到数形统一的效果。在欣赏古希腊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和数学学科联系起来,古希腊人认为“数”是万物之源,美的形象可归结为不同数字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 “帕特农神庙”,它成为古希腊建筑的杰出代表的原因,并不是它的规模,而是它整体比例上的和谐统一和细节的完美。神庙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反复运用了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对美的比例的研究(勾股定理),反映了古希腊建筑审美中对理性和数的和谐的向往。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而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关系,是人体的比例之美,希腊建筑师善于将人体美的比例融进建筑形式的设计中,这一点,在古希腊建筑的“柱式”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如,希腊人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黄金分割律”的和谐美是和人性相通的和谐美。“0.618”这个比例数字成为后代艺术家穿凿人体美的准则。断臂维纳斯、雅典娜女神等,其体形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律,美妙绝伦。
三、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临摹一下构图,不但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有帮助,就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也是很有益的,能够加深他们对画家创新构图的理解。对此,学生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就可以了,这样速度快,也容易出效果,一节课可以临摹很多作品。在“我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节内容中,课本上有很多雕塑作品,学生单纯地用眼睛欣赏是感觉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但如果动手临摹一下后,效果就大不一样。在临摹中,学生动手、动脑,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临摹后的作品和原作有差别,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是哪部分元素影响的美感效果。
(2)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初中美术欣赏比较注重得失,用眼睛观察美术作品,是一种视觉艺术,其优点是直观、形象。正如旬况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原则的成功运用,既可以发展形象思维,也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帮助理解和记忆美术作品的形象,还可以引起学习者极大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通过美术欣赏教学,真正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