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美两国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并借鉴美国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加强高校自主办学、明确权力划分、加强民主管理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差异对比;启示
一、宏观管理体制的对比
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行政体制,大致概括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混合式三种模式。[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对大学进行直接管理。首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始于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它既不是遵循大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很大意义上是与救亡图存运动相伴生的政治运动的产物。因此,中国的政治与教育关系的相对独立性一直先天性不足,一直都是处于强势政治对教育的绝对影响状态。[1]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可以确保在一个具有高度权威和力量的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最后,从历史文化来看,这种社会结构自上而下层层隶属,高度集中,从而使社会内部组织失去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独立地位。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必然也会受到这种隶属结构的影响。
二、微观管理体制的对比
(一)行政组织结构
在我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内部领导体制。[3]这一体制的形成有着历史必然性,它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等学校董事会是美国高等院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高等院校,其组织系统的顶端都是董事会。[4]董事会成员主要由政府官员、企业首脑、社会名流等校外人士和在校学生等组成。
由于不同国家的體制以及具体的国情不同,导致高校的领导体制也因此有所差异。决策与执行贯穿在高校的运行过程中,领导体制决定了谁是决策主体,谁是执行主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术组织结构
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的传统结构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校—系—专业”三级结构,专业教研室是基本组织单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体形成了以“校—院—系”三级结构为代表的五种模式类别。[5]学院制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科的发展。[6]
1825年,随着教育受重视程度的增加、高校规模扩大和学科的进化,哈佛大学开始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设立“系”这一层级,此后威斯康星等诸多大学纷纷效仿,由此开始了“学系制”的普及。[7]从管理形式上来看,学系既是一种基层行政组织,又是一种社团式机构。学系内部实行社团式协商自治。[8]美国大学普遍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9]学系可以向上级提出自己的预算并作为一个自主运行的单位决定如何使用校、院所拨经费。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学术组织结构以及职能可以看出,美国的基层学术组织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表现在学术决定权和组织管理权。而且基层学术组织与上级组织之间的科层级关系弱化,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学术组织在经费以及学术资源方面对上级组织的依赖性较弱。而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自由相对较弱,各方面决定权基本都掌握在上级行政领导手中。
(三)权力结构
按照伯顿.克拉克的划分方法,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分为三种:一是扎根于学科的权力,即来自教授个人或教授团体的学术权力;二是大学权力,即来自董事会的董事权力和学校行政管理层的官僚权力;三是系统权力,即来自政府和政治的权力。[10]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主要由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民主权力等构成。学术权力以学科性为主要特征,指大学中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非制度化,但具有权威性。[11]政治权力指大学管理者对教师、学生的支配权力,主要体现为权力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行政权力指大学各级行政部门所拥有的权力,有科层化特征,具有给予或认命的法定权力,行政权力一般在校、院、系。[11]
美国高校中则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同决策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是以教授治校为特征的学术权力与以董事会和校、院行政管理为特征的大学行政权力结合得最好最有效的模式。[7]
纵观两国行政权力以及学术权力关系特点以及发展态势,普遍存在着一种权力中心强势漂移和渗透的趋势,即权力系统的两个主体注重均衡发展,协调制衡。[10]
三、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启示
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中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在改革发展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并寻求一种优化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政府在对高校的管理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依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政府应当主要实行宏观调控,进行宏观管理。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宏观管理:一是党和政府要牢牢把握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高度重视高校办学质量质量,更多地关注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及引导、质量监督及评估等方面的内容,避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中出现统得过严管得过死的现象;三是通过制定并实施与高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政府管理高校的行为、权限、职责等问题进行规范,由高校在规范内进行自主管理;四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对高校而言,它是介于高校、市场、社会之间的协调者,要平衡好大学、市场以及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明确权力划分,寻求权利制衡
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之下,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都会存在代表政治权力的校党委、代表行政权力的校行政和代表学术权力的学术人员三种力量。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党政不分的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当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力划分,寻求权力制衡。
(三)加强民主管理,鼓励社会参与
美国在对高校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社会人士的参与,实践证明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能够保证高校科学、民主决策,还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办学,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除此之外,还能提高高校的社会适应性。[12]因此,我国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当有步骤的探索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使其能成为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点。
四、结论与展望
论文对中美两国高度教育管理体制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规范管理的若干建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后续可以从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学术权力的制度安排等方面做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这也是笔者未来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楠.试论实行分权型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J].教育探索,2010(12):15-17.
[3]史华楠,王日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演进、实践及其完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3-7.
[4]孙巍.美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90-93.
作者简介:宜梦楠,1993.02,女,陕西渭南,研究生,西安医学院,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吝亚军,1992.01,女,陕西渭南,研究生,西安医学院,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差异对比;启示
一、宏观管理体制的对比
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行政体制,大致概括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混合式三种模式。[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对大学进行直接管理。首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始于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它既不是遵循大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很大意义上是与救亡图存运动相伴生的政治运动的产物。因此,中国的政治与教育关系的相对独立性一直先天性不足,一直都是处于强势政治对教育的绝对影响状态。[1]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可以确保在一个具有高度权威和力量的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最后,从历史文化来看,这种社会结构自上而下层层隶属,高度集中,从而使社会内部组织失去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独立地位。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必然也会受到这种隶属结构的影响。
二、微观管理体制的对比
(一)行政组织结构
在我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内部领导体制。[3]这一体制的形成有着历史必然性,它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等学校董事会是美国高等院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高等院校,其组织系统的顶端都是董事会。[4]董事会成员主要由政府官员、企业首脑、社会名流等校外人士和在校学生等组成。
由于不同国家的體制以及具体的国情不同,导致高校的领导体制也因此有所差异。决策与执行贯穿在高校的运行过程中,领导体制决定了谁是决策主体,谁是执行主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术组织结构
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的传统结构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校—系—专业”三级结构,专业教研室是基本组织单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体形成了以“校—院—系”三级结构为代表的五种模式类别。[5]学院制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科的发展。[6]
1825年,随着教育受重视程度的增加、高校规模扩大和学科的进化,哈佛大学开始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设立“系”这一层级,此后威斯康星等诸多大学纷纷效仿,由此开始了“学系制”的普及。[7]从管理形式上来看,学系既是一种基层行政组织,又是一种社团式机构。学系内部实行社团式协商自治。[8]美国大学普遍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9]学系可以向上级提出自己的预算并作为一个自主运行的单位决定如何使用校、院所拨经费。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学术组织结构以及职能可以看出,美国的基层学术组织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表现在学术决定权和组织管理权。而且基层学术组织与上级组织之间的科层级关系弱化,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学术组织在经费以及学术资源方面对上级组织的依赖性较弱。而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自由相对较弱,各方面决定权基本都掌握在上级行政领导手中。
(三)权力结构
按照伯顿.克拉克的划分方法,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分为三种:一是扎根于学科的权力,即来自教授个人或教授团体的学术权力;二是大学权力,即来自董事会的董事权力和学校行政管理层的官僚权力;三是系统权力,即来自政府和政治的权力。[10]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主要由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民主权力等构成。学术权力以学科性为主要特征,指大学中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非制度化,但具有权威性。[11]政治权力指大学管理者对教师、学生的支配权力,主要体现为权力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行政权力指大学各级行政部门所拥有的权力,有科层化特征,具有给予或认命的法定权力,行政权力一般在校、院、系。[11]
美国高校中则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同决策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是以教授治校为特征的学术权力与以董事会和校、院行政管理为特征的大学行政权力结合得最好最有效的模式。[7]
纵观两国行政权力以及学术权力关系特点以及发展态势,普遍存在着一种权力中心强势漂移和渗透的趋势,即权力系统的两个主体注重均衡发展,协调制衡。[10]
三、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启示
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中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在改革发展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并寻求一种优化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政府在对高校的管理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依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政府应当主要实行宏观调控,进行宏观管理。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宏观管理:一是党和政府要牢牢把握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高度重视高校办学质量质量,更多地关注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及引导、质量监督及评估等方面的内容,避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中出现统得过严管得过死的现象;三是通过制定并实施与高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政府管理高校的行为、权限、职责等问题进行规范,由高校在规范内进行自主管理;四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对高校而言,它是介于高校、市场、社会之间的协调者,要平衡好大学、市场以及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明确权力划分,寻求权利制衡
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之下,我国高等学校内部都会存在代表政治权力的校党委、代表行政权力的校行政和代表学术权力的学术人员三种力量。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党政不分的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当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力划分,寻求权力制衡。
(三)加强民主管理,鼓励社会参与
美国在对高校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社会人士的参与,实践证明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能够保证高校科学、民主决策,还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办学,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除此之外,还能提高高校的社会适应性。[12]因此,我国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当有步骤的探索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使其能成为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点。
四、结论与展望
论文对中美两国高度教育管理体制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规范管理的若干建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后续可以从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学术权力的制度安排等方面做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这也是笔者未来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楠.试论实行分权型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J].教育探索,2010(12):15-17.
[3]史华楠,王日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演进、实践及其完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3-7.
[4]孙巍.美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90-93.
作者简介:宜梦楠,1993.02,女,陕西渭南,研究生,西安医学院,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吝亚军,1992.01,女,陕西渭南,研究生,西安医学院,助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