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无公害农产品花芸豆细菌性疫病的防治原则、为害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及防治等技术的要求。
[关键词]花芸豆;细菌性疫病;防治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d the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principle of kidney bean bacteri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ute symptoms of pathogen infection cycle conditions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oth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 colored kidney bean; bacterial blight; prevention technology
花芸豆细菌性疫病又叫火烧病或叶烧病,是花芸豆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发生严重时,常使全田花芸豆叶片枯焦,早期脱落,对产量影响极大,2013年该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特别严重,有的地块发病率达到85%以上,严重影响产量,2013年阿勒泰地区花芸豆由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造成严重减产,阿勒泰地区平均产量在100kg左右,2015年由于天气干燥,4月到5月份少雨,该病害较轻。
1防治原则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并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2为害症状
细菌可侵入种子,使种子染病、种皮皱缩,种子表面产生黄色凹陷有光泽的斑点,有时种脐部有菌脓溢出。我区从幼苗就开始发病,幼苗子叶发生红褐色溃疡点,随后可在子叶着生处或第一片真叶的叶柄处产生水渍状小斑,后扩展为红色溃疡斑,生长衰弱的病苗,溃疡围绕颈部扩展,易使颈部折断,引起幼苗枯萎,成株期基部发病时,形成红褐色长条形的凹陷病斑,略呈溃疡状,豆荚染病后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略凹陷,潮湿时斑面上溢出淡黄色菌脓,嫩叶受害后皱缩、扭曲,叶面上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部最后变褐干枯。
3病原
花芸豆细菌性疫病属于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根鞭毛。有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好气性。
4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在田间病残体内越冬,在土壤病残体上的细菌比在土壤内的细菌存活力强,这可能与土壤内存在着大量拮抗微生物有关。种子内的病菌可存活3~5年,田间病残体内的细菌可存活1~2年,当病残体在土壤中分解腐烂后,病菌随即死亡。带菌种子播种发芽后,首先引起幼苗子叶发病,产生菌脓,而后借风雨、昆虫传播,从植株的水孔、气孔及伤口等处侵入到细胞间隙,在寄主薄壁组织的细胞间繁殖并扩展,消解中胶层而形成菌穴,当菌穴扩大时,外部即出现症状,并伴有菌脓出现,再通过雨水、昆虫传播,扩大再侵染。此外,病原细胞也可侵入寄主维管束组织,在其中扩展,并迅速蔓延到植株各部,轻者植株矮缩,重者全株枯死。病菌也可由豆荚组织直接进入种子。
5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当寄主表面有水滴,气温在20℃~32℃时,有利于该病发生,且发病的严重,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剧,但在35℃以上时,病菌的侵染受到抑制。在高温条件下,潜育期一般为3~5d,在30℃时症状出现最快,潜育期仅1d左右。黄晕症状一般在20℃~28℃时出现,28℃以上出现的病斑则无黄晕。高温多雨、特别是有暴风雨的条件下,该病严重发生,因为暴风雨不仅有利于病菌传播,而且由于植株间相互摩擦造成更多伤口,便于病菌侵入。此外,栽培管理不当,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发病严重。
6防治技术
6.1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的种子或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将种子在45℃温水中浸泡10min后取出,催芽播种;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施足有机肥,增施磷肥;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害虫,及时清除病残体病集中烧毁或深埋。
6.2药剂防治
用10000倍液新植霉素或800倍液DT可湿性粉剂浸种1h,然后用清水冲洗,催芽播种;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常用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4000倍液,或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用30%琥胶肥酸铜胶悬剂300倍液~4000倍液,或用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关键词]花芸豆;细菌性疫病;防治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d the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principle of kidney bean bacteri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ute symptoms of pathogen infection cycle conditions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othe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 colored kidney bean; bacterial blight; prevention technology
花芸豆细菌性疫病又叫火烧病或叶烧病,是花芸豆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发生严重时,常使全田花芸豆叶片枯焦,早期脱落,对产量影响极大,2013年该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特别严重,有的地块发病率达到85%以上,严重影响产量,2013年阿勒泰地区花芸豆由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造成严重减产,阿勒泰地区平均产量在100kg左右,2015年由于天气干燥,4月到5月份少雨,该病害较轻。
1防治原则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并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2为害症状
细菌可侵入种子,使种子染病、种皮皱缩,种子表面产生黄色凹陷有光泽的斑点,有时种脐部有菌脓溢出。我区从幼苗就开始发病,幼苗子叶发生红褐色溃疡点,随后可在子叶着生处或第一片真叶的叶柄处产生水渍状小斑,后扩展为红色溃疡斑,生长衰弱的病苗,溃疡围绕颈部扩展,易使颈部折断,引起幼苗枯萎,成株期基部发病时,形成红褐色长条形的凹陷病斑,略呈溃疡状,豆荚染病后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略凹陷,潮湿时斑面上溢出淡黄色菌脓,嫩叶受害后皱缩、扭曲,叶面上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部最后变褐干枯。
3病原
花芸豆细菌性疫病属于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根鞭毛。有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好气性。
4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在田间病残体内越冬,在土壤病残体上的细菌比在土壤内的细菌存活力强,这可能与土壤内存在着大量拮抗微生物有关。种子内的病菌可存活3~5年,田间病残体内的细菌可存活1~2年,当病残体在土壤中分解腐烂后,病菌随即死亡。带菌种子播种发芽后,首先引起幼苗子叶发病,产生菌脓,而后借风雨、昆虫传播,从植株的水孔、气孔及伤口等处侵入到细胞间隙,在寄主薄壁组织的细胞间繁殖并扩展,消解中胶层而形成菌穴,当菌穴扩大时,外部即出现症状,并伴有菌脓出现,再通过雨水、昆虫传播,扩大再侵染。此外,病原细胞也可侵入寄主维管束组织,在其中扩展,并迅速蔓延到植株各部,轻者植株矮缩,重者全株枯死。病菌也可由豆荚组织直接进入种子。
5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当寄主表面有水滴,气温在20℃~32℃时,有利于该病发生,且发病的严重,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剧,但在35℃以上时,病菌的侵染受到抑制。在高温条件下,潜育期一般为3~5d,在30℃时症状出现最快,潜育期仅1d左右。黄晕症状一般在20℃~28℃时出现,28℃以上出现的病斑则无黄晕。高温多雨、特别是有暴风雨的条件下,该病严重发生,因为暴风雨不仅有利于病菌传播,而且由于植株间相互摩擦造成更多伤口,便于病菌侵入。此外,栽培管理不当,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发病严重。
6防治技术
6.1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的种子或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可将种子在45℃温水中浸泡10min后取出,催芽播种;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施足有机肥,增施磷肥;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害虫,及时清除病残体病集中烧毁或深埋。
6.2药剂防治
用10000倍液新植霉素或800倍液DT可湿性粉剂浸种1h,然后用清水冲洗,催芽播种;发病初期及时喷药 ,常用药剂有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4000倍液,或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用30%琥胶肥酸铜胶悬剂300倍液~4000倍液,或用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