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文是一种主体内化、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将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的思想沟通、联结、消化、吸收,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在阅读课上,留给每个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创设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空间,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主动地思考,精细地发现,独立地体验,有创意地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谈让学生自我调控、潜心会文,“探求真实、有效的感悟”的三点粗浅体会。
一、在通读中整体感悟
《天游峰的扫路人》写一位热爱本职,勤劳俭朴,乐观自信,豁达开朗,充满生命活力的扫路老人。今天的学生与老人之间横亘着空间、时间的距离,不少学生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可能难以理解老人甘心情愿一辈子来回在一千八百多级的山峰上往返扫路,而乐此不疲的人生追求。
如何引导学生对这位老人的生活态度、思想行为进行整体感知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呢?当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读懂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通读文字材料,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对课文认真反复地阅读,透过语言文字材料深入文章的形象世界里,自我感知,悉心体验,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整体感悟不是简单的找个别学生说一下总体印象了事,而是让每一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灵与语言文字进行直接接触,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天游峰的高耸险峻,游客们的望而生畏,老人的音容笑貌,作者与老人的深情对话等等,各有侧重点,调动学生积累,让他们披文入情,激活文本世界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鲜活灵动的生活画面。尽管学生理解的层次存有差异,但他们都会从总体上感悟到这位老人“实在离不开这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白,他把对扫路工作的无限热爱当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二、在讨论中交流感悟
“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学生在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各有所感、各有所悟的基础上,还要留给他们自主练习、相互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情随笔书;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倾吐内心;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闪光。
“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老人,你愿意终老山林吗”,学生对此热烈参与讨论。有的学生对老人发自内心的敬重,认为老人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精神可贵;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像老人那样,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保护好家乡的自然环境……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世界这么广阔,千姿百态,如果一生一世生活在这样一座孤僻、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不能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简直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还有学生引用历史知识参与讨论,认为“清朝皇帝以为自己国家已很进步了,就闭关自守,结果落后了。如我是那位老人,一定要走出大山,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去享受新生活”……
学生旁征博引的超越,是我始料未及的,他们敏锐的思辨,也是我意想不到的。我当即汲取他们的建议,围绕“你对老人终老山林的人生意愿有什么感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需求,再次自主研读课文,涵泳“我”与老人的深情对话,从老人的言谈举止、朗声大笑的精神世界里,获取新的认识。
三、在揣摩中深化感悟
对课文的感悟,还应包括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揣摩体验。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由外而内,进入文本情境,体悟作者情感。
我的做法是指路不领路,引而不发,导而弗牵。让学生自读自注,运用多种形式,沿着多条途径,从事情的发展过程寻找作者情感表达的思路,或自寻文中“我”的活动行踪,或揣摩文中“我”的情感发展过程。总之,让每一个学生读起来,让他们的脑筋开动起来,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入境”、“明象”、“会意”、“悟情”,从字里行间触摸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体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真切体悟语言的意境、情感,还要抠住课文中关键性的语言,有效地揣摩、体悟作者的情感内涵。抓住关键性词句咀嚼、品味、熟读、精思,以作者的心灵感染学生的灵性。文中“我”喝着老人沏的热茶,情深意切地问:“您老工作挺累吧?”一个“挺”字透发出“我”对老人工作繁重、艰难、辛苦、劳累的关切和忧心;可老人的回答却让“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倒抽了一口气”是内在情感的外显,是在特定情境中不由自主的情态行为。“倒抽了一口气”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经历过的,甚至有过深刻体验的情感表现。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积累,精读细悟语言文字,沿波讨源,在精妙的文字里自由徜徉……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读出感悟来,是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锻炼他们敏锐的语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不但可以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能把语文学习与人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侯艳星)
一、在通读中整体感悟
《天游峰的扫路人》写一位热爱本职,勤劳俭朴,乐观自信,豁达开朗,充满生命活力的扫路老人。今天的学生与老人之间横亘着空间、时间的距离,不少学生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可能难以理解老人甘心情愿一辈子来回在一千八百多级的山峰上往返扫路,而乐此不疲的人生追求。
如何引导学生对这位老人的生活态度、思想行为进行整体感知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呢?当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读懂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通读文字材料,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对课文认真反复地阅读,透过语言文字材料深入文章的形象世界里,自我感知,悉心体验,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整体感悟不是简单的找个别学生说一下总体印象了事,而是让每一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灵与语言文字进行直接接触,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天游峰的高耸险峻,游客们的望而生畏,老人的音容笑貌,作者与老人的深情对话等等,各有侧重点,调动学生积累,让他们披文入情,激活文本世界里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鲜活灵动的生活画面。尽管学生理解的层次存有差异,但他们都会从总体上感悟到这位老人“实在离不开这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白,他把对扫路工作的无限热爱当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二、在讨论中交流感悟
“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学生在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各有所感、各有所悟的基础上,还要留给他们自主练习、相互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情随笔书;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倾吐内心;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闪光。
“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老人,你愿意终老山林吗”,学生对此热烈参与讨论。有的学生对老人发自内心的敬重,认为老人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精神可贵;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像老人那样,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保护好家乡的自然环境……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世界这么广阔,千姿百态,如果一生一世生活在这样一座孤僻、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不能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简直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还有学生引用历史知识参与讨论,认为“清朝皇帝以为自己国家已很进步了,就闭关自守,结果落后了。如我是那位老人,一定要走出大山,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去享受新生活”……
学生旁征博引的超越,是我始料未及的,他们敏锐的思辨,也是我意想不到的。我当即汲取他们的建议,围绕“你对老人终老山林的人生意愿有什么感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需求,再次自主研读课文,涵泳“我”与老人的深情对话,从老人的言谈举止、朗声大笑的精神世界里,获取新的认识。
三、在揣摩中深化感悟
对课文的感悟,还应包括对课文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揣摩体验。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由外而内,进入文本情境,体悟作者情感。
我的做法是指路不领路,引而不发,导而弗牵。让学生自读自注,运用多种形式,沿着多条途径,从事情的发展过程寻找作者情感表达的思路,或自寻文中“我”的活动行踪,或揣摩文中“我”的情感发展过程。总之,让每一个学生读起来,让他们的脑筋开动起来,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入境”、“明象”、“会意”、“悟情”,从字里行间触摸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体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真切体悟语言的意境、情感,还要抠住课文中关键性的语言,有效地揣摩、体悟作者的情感内涵。抓住关键性词句咀嚼、品味、熟读、精思,以作者的心灵感染学生的灵性。文中“我”喝着老人沏的热茶,情深意切地问:“您老工作挺累吧?”一个“挺”字透发出“我”对老人工作繁重、艰难、辛苦、劳累的关切和忧心;可老人的回答却让“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倒抽了一口气”是内在情感的外显,是在特定情境中不由自主的情态行为。“倒抽了一口气”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经历过的,甚至有过深刻体验的情感表现。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积累,精读细悟语言文字,沿波讨源,在精妙的文字里自由徜徉……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读出感悟来,是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锻炼他们敏锐的语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不但可以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能把语文学习与人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