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媒体平衡家校关系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家长群里的江湖恩仇记》,报道用了较大的篇幅,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几个微信群里家长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其中有讨好、争宠、猜忌——为数不少的家长,心理已经被扭曲了。这种扭曲,最终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
  报道说,老师发一个很普通的通知,就有一群家长跟帖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跟帖之多,晚来一点的家长都看不到通知了。一些家长其实不愿说这样的话,但又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跟风说“好话”。这就是微信里说“好话”的作用:防范对自己孩子“不好”的结果。
  对很多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老师对我的孩子“好”,最可怕的事情,是老师对我的孩子“不好”。这些家长以为,自己为达此目的所做的事,也都是“好的”。一些家长没有想到,自己为孩子“好”所做的事,会污染教育环境,最终结果对孩子并“不好”。
  难道家长感觉不到自己言不由衷?难道家长以为老师看不出谁言不由衷?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能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有益于教育的关系吗?如果某老师是爱听“好话”,爱得“好处”的人,那么“好话”和“好处”对教育环境是一种污染,一种破坏。这样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好吗?
  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因为老师没有入群,在家长群里替老师代发通知,结果被众家长孤立了。跟老师走得近一些,是很多家长希望的。有家长跟老师走近了,反而被其他家长看成了他们的灾难。一些家长则在微信群之外下功夫,私下送老师购物卡什么的。从“起跑线”到五年级,竞争就已经变成了有你无我的竞争游戏?与人为敌,这是成功吗?这是教育的初衷吗?
  有的家长是领导、专家,但是在老师面前,在孩子面前,这些身份不起作用了,都成了“孩奴”。老师能够指挥“孩奴”做他们平时不可能做的事儿。事实上,有地位的“孩奴”能动用手中的资源为老师办事,最终,他还是在为自己孩子服务。由此,通行于社会的潜规则渗透进了校园,潜规则通过塑造家长,进而“引导”和“塑造”着教育。
  这些做法明显有悖于教育真正的目的。
  家校沟通应以真正的尊敬和信任为前提。违心地屈从潜规则,言不由衷、虚与委蛇地与老师互动,家长和老师的心理状态都会有不同程度地扭曲。这种扭曲,会造成教育和教学行为的失真、失焦,最终造成孩子的心灵扭曲。
  互联网虚拟空间是社会环境的真实投影,家长微信群正是当前学校与社会及家长关系的缩影。老师和家长们身处一个相对公开的群体中,在某种程度上,家校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变得更为透明了。在这里,建议老师和家长能积极利用好网络技术平台,平等商讨建立基本的“群规范”。从管好一个群开始,重建学校与家长及社会的关系,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
其他文献
2011年8月29日上午,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陈雷一行在省水利厅厅长陆兵等领导陪同下莅临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视察。院长戴春胜代表全院职工对部长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分析了密山市城市河道功能和对河道的要求。从河流与防洪堤平面布置、河道断面、河道护岸、防洪堤背坡处理4个方面阐述了密山市城市防洪的要点。
文章对现行的水文预报方法提出了新的概念--平稳时间序列法.该法是根据已出现的时间序列推求未来的可能出现的值(预报值).
如果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捣动个“小买卖”;上学学习成绩平平;与同学格格不入;衣着邋遢,影响校容,让校长找到家里;甚至叛逆地出走。这一定会有一些家长惊呼:“怎么让我摊上这样的孩子呀!”“这样的孩子我可怎么管啊。”  让我讲一个美国男孩的故事吧。也许听完这个故事,你会重新审视你的孩子,说不定还会刮目相看呢。  这个美国小男孩叫沃伦,出生于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五岁那年,沃伦在自家门外的过道上摆了
专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根据相应的编写导则进行编写.区域性小流域水库,编写防汛救援预案概括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什么,文章对此提出了商榷.
阜新市现有农村人口117.68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2.56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6.2%.饮水水源均为地下水,共有16.44万人仍在饮用水质不合格的水源.结合阜新实际,坚持以人
灌区渠系及建筑物工程建设对占地区造成一定扰动,将产生一定量水土流失,造成危害。及时掌握施工工程中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等,对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至关重要。以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