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研究不同语言词汇的对等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依据该理论和学说,以汉语“癌”和英语“cancer”为例,通过逻辑推演的方法,分析了两个词的对等翻译是如何实现的。实现的步骤共有三个:隐喻的过程、成为“死隐喻”的过程和等量置换的过程。通过以上步骤,两个词的对等翻译的理据得到明确揭示,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的解释力也成功地拓展到翻译学领域。
关键词:对等翻译 类层级结构理论 外延内涵传承说 隐喻
一、引言
词汇的对等翻译研究是翻译对等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以往的词汇对等翻译研究侧重于研究词汇对等翻译的策略(曹敏祥,1998),词汇对等翻译的检验方法等(李德俊,2009),但是对于词汇对等翻译的理据研究却非常鲜见。两种语言中两个迥然不同的词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等翻译,其词义连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一直是语言学界、翻译学界和辞书学界关心的问题。自从Barrier和Popwich(2000)提出“类层级结构”的心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徐盛桓(2009)提出“外延内涵传承说”的理论之后,很多语言学现象被从新的视角加以阐释。徐盛桓(2008a,2008b,2008c,2010)用类层级结构理论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分别论述了隐喻、转喻和替代的认知机理;廖巧云和涂志成(2009)、吳向花(2011)等运用该理论分析了修辞学中的双关、通感等修辞现象的生成和识解的机制;廖巧云和邱晋(2009)运用该理论分析了特殊话语现象“脑筋急转弯“的运用机理;张秀云(2010)用该理论分析了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那么,翻译中的两种语言词汇的对等翻译是否也可以通过该理论来进行阐释呢?我们以汉语中的“癌”和英语中的“cancer”为例进行研究。
二、 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内涵外延传承说”概述
“类层级结构“(Barrier,C.& F.Popwich,2000)是心理模型的体现方式之一。该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赖以储存知识的重要形式是类层级结构,单体(entity)在“共同兴趣域”(domain of interest)里进行分类和排列,构建起“相似空间”。具有共同的“上位类”(super-class)的共同特征的单体被归属于同一类的心理模型,同一类的心理模型其实就是许多小型的知识结构。它们又是由许多小知识集合而构成。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相似的层级结构构成分类类层级,相邻的层级结构则构成部分—整体类层级。
徐盛桓(2008a,2008b,2008c)在此观点上提出了“外延内涵传承说”。外延和内涵是逻辑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徐盛桓主张人们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主要以分类和分层级的逻辑方式去把握世界。分类和分层级的方式归根结底是人们根据事物的相邻性和相似性来把握事物的。由于外延和内涵之间的传承性,一些语言现象得以产生,比如隐喻、转喻和替代等。下面简要介绍徐盛桓(2008c)的关于隐喻建构的“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
图1:外延内涵传承分析框架(徐盛桓,2008c)
在外延与内涵的传承中,相邻和相似的常规关系确定x, y两类在分类类层级结构中的类属,然后提取y中的某一个特征β,将β(内涵属性中的音或形的特征之一)传递给x, 从而激活x 此前沉睡的β属性,建立以β为特征的新类w,接下来,x和y分别发生类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移,归入新类w;同时x和y分别发生整体-部分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换,新类W的属性被继承下来。这样,x和y成为临时的一类,x和y也就具有了相邻性。由此,x和y的相似性和相邻性都具备了。对于有相邻性和相似性的两个关系体x和y,其中一个的存在总是蕴含着另一个的存在,想到x就会领会到或者想到y,用y对x进行隐喻就成为可能。下面让分析汉语中的“癌”和英语中的“cancer”的比喻实现过程和对等翻译的逻辑实现过程。
三、“以岩喻癌”语词层面的替代分析
傅维康(1995)曾撰文讲解了“癌”字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癌症被称作“岩病”,因为这种病的肿块像岩石一样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自从宋代以后,就用“岩”来表示癌症,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记载了以下几种“岩病”:肾岩、舌岩、乳岩等,分别对应阴茎癌、舌癌、乳腺癌等①。在古代,“岩”通“”,随着汉字走向音形结合的阶段,“癌”这个字开始通用。上述分析可见,“岩”和“癌”同义,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假设“癌”为疾病A,隐喻的实现过程如下:
Pustejovsky(1996:76)在其“事件结构理论”(Event Structure Thechu ory)中提出了分析概念结构的本质结构(qualia structure),指出事物的本质结构即其内涵结构,一般可用其“组成、形式、功能和施事”来归纳。通过分析“岩”和“疾病A”的内涵特征,我们发现“岩”和“疾病A”的共同内涵特征是其形式“坚硬、表面凹凸不平”。
图2:“岩”和“疾病A”实现隐喻的过程图
在图二中,“岩”的内涵属性有x、x1、x2……xn,“疾病A”的内涵属性有y、y1、y2……yn,其中,x的内涵属性是“坚硬,表面凹入不平”,y的内涵属性也为“坚硬,表面凹入不平”,二者可以归入共同的内涵特征β。疾病A的内涵特征β激活了“岩”的内涵特征β。由于“岩”和“疾病A”有了共同的内涵特征,根据徐盛桓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它俩都可归入新一类事物W。x和y也就从具有了相似性变成了兼有相邻性。这样,“疾病A”的存在往往蕴含“岩”的存在,想到“疾病A”往往就会想到“岩”,所以用“岩”来比喻“疾病A”就成为可能。根据束定芳(2000:76)的说法,根据隐喻的新鲜程度和使用的频度,隐喻可分为新鲜隐喻、一般隐喻和死喻。以“岩”喻“疾病A”这个比喻在初创的时候,应该是比较新鲜的,但随着医疗事件的发展,这个比喻渐渐失去了新鲜感,成为中医术语辞典的一部分,被词汇化了,所以可以被成为一个死喻了。这样就可以直接用“岩”这个字来指称“疾病A”了。 四、“以蟹喻癌”的语词层面的替代分析
在西方,“癌症”这个词最早是由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誉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在希腊语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这个词来命名这种病,是因为癌症具有可扩散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螃蟹那钳子向四处张开时的样子。“Carcinoma”是最常见的一种癌症②。假设“癌”为“疾病B”,隐喻的实现过程如下:
通过分析“蟹”和“疾病B”的内涵特征,我们发现“蟹”和“疾病B”的共同内涵特征是其形式“移动迅速,方向不定”。
图3:“蟹”和“疾病B”实现隐喻的过程图
在图3中,“蟹”的内涵属性有x、x1、x2……xn,“疾病B”的内涵属性有y、y1、y2……yn,其中,x、y的内涵属性是“移动迅速,方向不定”,它俩可以归入共同的内涵特征β。“疾病B”的内涵特征β激活了“蟹”的内涵特征β。由于“蟹”和“疾病B”有了共同的内涵特征,根据“外延内涵传承说”,二者都可归入新一类事物W。x和y也就从具有了相似性变成了兼有相邻性。这样,“疾病B”的存在往往蕴含“蟹”的存在,想到“疾病B”往往就会想到“蟹”,所以用“蟹”来比喻“疾病B”就成为可能。
以“蟹”喻“疾病B”刚开始也是个新奇的隐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个比喻的新鲜感也逐渐失去,成为死喻。最后“蟹”也逐渐词汇化,出现了以“蟹”指称“疾病B”的语言现象。
五、“岩”与“蟹”的对等翻译如何成为可能
以“岩”比喻并指称“疾病A”和以“蟹”比喻并指称“疾病B”已经成为可能。下面論证“岩”和“蟹”如何实现对等翻译。
假设“疾病A”的内涵属性分别为“x1、x2、x3……xn”;“疾病B”的内涵属性分别为“y1、y2、y3……yn”。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现x1=y1、x2=y2、x3=y3……;随着对两种疾病认识的增多,人们发现两种疾病的内涵属性重合的范围愈来愈多,人们渐渐地认识到“疾病A”≈“疾病B”。这种等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等同的程度逐渐逼近极限,以致最终人们认识到“疾病A”可以和“疾病B”等量代换。由于“岩”可以指称“疾病A”“蟹”可以指称“疾病B”,所以“岩”和“蟹”可以互相指称。“岩”在汉语中也可称为“癌”,“蟹”在英文也可称为“cancer”(尽管目前很多人已经无法了解“cancer”的词汇来源),这样“癌”和“cancer”的互相指称和对等翻译最终成为可能。
六、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癌”与“cancer”在实现对等翻译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一是类层级结构理论中的“内涵外延传承说”让源语和目的语中的相关词汇首先实现了一次隐喻的过程;二是隐喻从新鲜隐喻逐渐丧失新鲜感,乃至最后成为死隐喻并且词汇化;三是通过隐喻的目标域的等量置换使得源语和目的语的相关词汇实现互相指称。这样,对等翻译最终形成。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成功地为词汇对等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据解释角度。因此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不但可以解释相关的修辞、篇章和特殊话语等语言现象,还可以为翻译提供相应的理据。这是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在其它领域的开拓研究。
本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但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管中窥豹之嫌,所以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在翻译领域中的研究仍有待开拓和发掘。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九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中医术语的认知研究”,项目登记号[201409073];2014年度济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项目编号:14YY05]和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研究”[项目编号:WYKY2014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医名词术语选释[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26~427.
②名称的由来和远古的癌症[EB/OL].[2006-4-4].http://www.
wd999.com
参考文献:
[1]Barrier,C.& F.Popwich.Expanding the type hierarchy
with non-lexical concepts[A].in H.Hamilton&Q.Yang(ed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1822,Proceedings of the 13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anadian Society on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Intelligence: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London:Springer-Verlag,2000:131~150.
[2]Pustejovsky,J.The Generative Lexicon[M].Cambridge:MIT
Press,1996.
[3]曹敏祥.谈等值翻译[J].中国翻译,1998,(2):25~27.
[4]傅维康.“癌”“瘤”二字的由来[J].医古文知识,1995,
(1):15.
[5]李德俊.完全对等、零对等的考察与汉英双语词典研编.辞书研
究,2009,(2):55~66.
[6]廖巧云,邱晋.“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脑筋急转弯”[J].
外国语文,2009,(5):13~17.
[7]廖巧云,涂志成.“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双关[J].外语研究,
2009,(6):12~16.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吴向花.“外延内涵传承模式下”下的通感语义转换机制[J].新
余学院学报,2011,(4):75~77.
[10]徐盛桓.认知语言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3):
1~6.
[11]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
69~77.
[12]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93~99.
[13]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3):1~7.
[14]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2009,
(3):2~9.
[15]徐盛桓.”A”是”B”的启示——再论外延内涵传承说[J].中
国外语,2010,(5):22~29.
[16]徐盛桓.2012.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
心智载阐释[J].外语教学,2012,(1):2~7.
[17]张秀云.新闻标题的内涵外延传承生成机制[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41~44.
(刘臻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200083;山东济南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50022)
关键词:对等翻译 类层级结构理论 外延内涵传承说 隐喻
一、引言
词汇的对等翻译研究是翻译对等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以往的词汇对等翻译研究侧重于研究词汇对等翻译的策略(曹敏祥,1998),词汇对等翻译的检验方法等(李德俊,2009),但是对于词汇对等翻译的理据研究却非常鲜见。两种语言中两个迥然不同的词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等翻译,其词义连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一直是语言学界、翻译学界和辞书学界关心的问题。自从Barrier和Popwich(2000)提出“类层级结构”的心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徐盛桓(2009)提出“外延内涵传承说”的理论之后,很多语言学现象被从新的视角加以阐释。徐盛桓(2008a,2008b,2008c,2010)用类层级结构理论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分别论述了隐喻、转喻和替代的认知机理;廖巧云和涂志成(2009)、吳向花(2011)等运用该理论分析了修辞学中的双关、通感等修辞现象的生成和识解的机制;廖巧云和邱晋(2009)运用该理论分析了特殊话语现象“脑筋急转弯“的运用机理;张秀云(2010)用该理论分析了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那么,翻译中的两种语言词汇的对等翻译是否也可以通过该理论来进行阐释呢?我们以汉语中的“癌”和英语中的“cancer”为例进行研究。
二、 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内涵外延传承说”概述
“类层级结构“(Barrier,C.& F.Popwich,2000)是心理模型的体现方式之一。该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赖以储存知识的重要形式是类层级结构,单体(entity)在“共同兴趣域”(domain of interest)里进行分类和排列,构建起“相似空间”。具有共同的“上位类”(super-class)的共同特征的单体被归属于同一类的心理模型,同一类的心理模型其实就是许多小型的知识结构。它们又是由许多小知识集合而构成。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相似的层级结构构成分类类层级,相邻的层级结构则构成部分—整体类层级。
徐盛桓(2008a,2008b,2008c)在此观点上提出了“外延内涵传承说”。外延和内涵是逻辑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徐盛桓主张人们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主要以分类和分层级的逻辑方式去把握世界。分类和分层级的方式归根结底是人们根据事物的相邻性和相似性来把握事物的。由于外延和内涵之间的传承性,一些语言现象得以产生,比如隐喻、转喻和替代等。下面简要介绍徐盛桓(2008c)的关于隐喻建构的“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
图1:外延内涵传承分析框架(徐盛桓,2008c)
在外延与内涵的传承中,相邻和相似的常规关系确定x, y两类在分类类层级结构中的类属,然后提取y中的某一个特征β,将β(内涵属性中的音或形的特征之一)传递给x, 从而激活x 此前沉睡的β属性,建立以β为特征的新类w,接下来,x和y分别发生类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移,归入新类w;同时x和y分别发生整体-部分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换,新类W的属性被继承下来。这样,x和y成为临时的一类,x和y也就具有了相邻性。由此,x和y的相似性和相邻性都具备了。对于有相邻性和相似性的两个关系体x和y,其中一个的存在总是蕴含着另一个的存在,想到x就会领会到或者想到y,用y对x进行隐喻就成为可能。下面让分析汉语中的“癌”和英语中的“cancer”的比喻实现过程和对等翻译的逻辑实现过程。
三、“以岩喻癌”语词层面的替代分析
傅维康(1995)曾撰文讲解了“癌”字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癌症被称作“岩病”,因为这种病的肿块像岩石一样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自从宋代以后,就用“岩”来表示癌症,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记载了以下几种“岩病”:肾岩、舌岩、乳岩等,分别对应阴茎癌、舌癌、乳腺癌等①。在古代,“岩”通“”,随着汉字走向音形结合的阶段,“癌”这个字开始通用。上述分析可见,“岩”和“癌”同义,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假设“癌”为疾病A,隐喻的实现过程如下:
Pustejovsky(1996:76)在其“事件结构理论”(Event Structure Thechu ory)中提出了分析概念结构的本质结构(qualia structure),指出事物的本质结构即其内涵结构,一般可用其“组成、形式、功能和施事”来归纳。通过分析“岩”和“疾病A”的内涵特征,我们发现“岩”和“疾病A”的共同内涵特征是其形式“坚硬、表面凹凸不平”。
图2:“岩”和“疾病A”实现隐喻的过程图
在图二中,“岩”的内涵属性有x、x1、x2……xn,“疾病A”的内涵属性有y、y1、y2……yn,其中,x的内涵属性是“坚硬,表面凹入不平”,y的内涵属性也为“坚硬,表面凹入不平”,二者可以归入共同的内涵特征β。疾病A的内涵特征β激活了“岩”的内涵特征β。由于“岩”和“疾病A”有了共同的内涵特征,根据徐盛桓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它俩都可归入新一类事物W。x和y也就从具有了相似性变成了兼有相邻性。这样,“疾病A”的存在往往蕴含“岩”的存在,想到“疾病A”往往就会想到“岩”,所以用“岩”来比喻“疾病A”就成为可能。根据束定芳(2000:76)的说法,根据隐喻的新鲜程度和使用的频度,隐喻可分为新鲜隐喻、一般隐喻和死喻。以“岩”喻“疾病A”这个比喻在初创的时候,应该是比较新鲜的,但随着医疗事件的发展,这个比喻渐渐失去了新鲜感,成为中医术语辞典的一部分,被词汇化了,所以可以被成为一个死喻了。这样就可以直接用“岩”这个字来指称“疾病A”了。 四、“以蟹喻癌”的语词层面的替代分析
在西方,“癌症”这个词最早是由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誉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在希腊语中,“carcinos”和“carcinoma”都是指“螃蟹”,之所以用这个词来命名这种病,是因为癌症具有可扩散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螃蟹那钳子向四处张开时的样子。“Carcinoma”是最常见的一种癌症②。假设“癌”为“疾病B”,隐喻的实现过程如下:
通过分析“蟹”和“疾病B”的内涵特征,我们发现“蟹”和“疾病B”的共同内涵特征是其形式“移动迅速,方向不定”。
图3:“蟹”和“疾病B”实现隐喻的过程图
在图3中,“蟹”的内涵属性有x、x1、x2……xn,“疾病B”的内涵属性有y、y1、y2……yn,其中,x、y的内涵属性是“移动迅速,方向不定”,它俩可以归入共同的内涵特征β。“疾病B”的内涵特征β激活了“蟹”的内涵特征β。由于“蟹”和“疾病B”有了共同的内涵特征,根据“外延内涵传承说”,二者都可归入新一类事物W。x和y也就从具有了相似性变成了兼有相邻性。这样,“疾病B”的存在往往蕴含“蟹”的存在,想到“疾病B”往往就会想到“蟹”,所以用“蟹”来比喻“疾病B”就成为可能。
以“蟹”喻“疾病B”刚开始也是个新奇的隐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个比喻的新鲜感也逐渐失去,成为死喻。最后“蟹”也逐渐词汇化,出现了以“蟹”指称“疾病B”的语言现象。
五、“岩”与“蟹”的对等翻译如何成为可能
以“岩”比喻并指称“疾病A”和以“蟹”比喻并指称“疾病B”已经成为可能。下面論证“岩”和“蟹”如何实现对等翻译。
假设“疾病A”的内涵属性分别为“x1、x2、x3……xn”;“疾病B”的内涵属性分别为“y1、y2、y3……yn”。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现x1=y1、x2=y2、x3=y3……;随着对两种疾病认识的增多,人们发现两种疾病的内涵属性重合的范围愈来愈多,人们渐渐地认识到“疾病A”≈“疾病B”。这种等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等同的程度逐渐逼近极限,以致最终人们认识到“疾病A”可以和“疾病B”等量代换。由于“岩”可以指称“疾病A”“蟹”可以指称“疾病B”,所以“岩”和“蟹”可以互相指称。“岩”在汉语中也可称为“癌”,“蟹”在英文也可称为“cancer”(尽管目前很多人已经无法了解“cancer”的词汇来源),这样“癌”和“cancer”的互相指称和对等翻译最终成为可能。
六、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癌”与“cancer”在实现对等翻译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一是类层级结构理论中的“内涵外延传承说”让源语和目的语中的相关词汇首先实现了一次隐喻的过程;二是隐喻从新鲜隐喻逐渐丧失新鲜感,乃至最后成为死隐喻并且词汇化;三是通过隐喻的目标域的等量置换使得源语和目的语的相关词汇实现互相指称。这样,对等翻译最终形成。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成功地为词汇对等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据解释角度。因此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不但可以解释相关的修辞、篇章和特殊话语等语言现象,还可以为翻译提供相应的理据。这是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在其它领域的开拓研究。
本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但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管中窥豹之嫌,所以类层级结构理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在翻译领域中的研究仍有待开拓和发掘。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九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中医术语的认知研究”,项目登记号[201409073];2014年度济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项目编号:14YY05]和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阴/阳’和‘positive/negative’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研究”[项目编号:WYKY2014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医名词术语选释[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26~427.
②名称的由来和远古的癌症[EB/OL].[2006-4-4].http://www.
wd999.com
参考文献:
[1]Barrier,C.& F.Popwich.Expanding the type hierarchy
with non-lexical concepts[A].in H.Hamilton&Q.Yang(ed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1822,Proceedings of the 13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anadian Society on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Intelligence: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London:Springer-Verlag,2000:131~150.
[2]Pustejovsky,J.The Generative Lexicon[M].Cambridge:MIT
Press,1996.
[3]曹敏祥.谈等值翻译[J].中国翻译,1998,(2):25~27.
[4]傅维康.“癌”“瘤”二字的由来[J].医古文知识,1995,
(1):15.
[5]李德俊.完全对等、零对等的考察与汉英双语词典研编.辞书研
究,2009,(2):55~66.
[6]廖巧云,邱晋.“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脑筋急转弯”[J].
外国语文,2009,(5):13~17.
[7]廖巧云,涂志成.“内涵外延传承”视角下的双关[J].外语研究,
2009,(6):12~16.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吴向花.“外延内涵传承模式下”下的通感语义转换机制[J].新
余学院学报,2011,(4):75~77.
[10]徐盛桓.认知语言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3):
1~6.
[11]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
69~77.
[12]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93~99.
[13]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3):1~7.
[14]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2009,
(3):2~9.
[15]徐盛桓.”A”是”B”的启示——再论外延内涵传承说[J].中
国外语,2010,(5):22~29.
[16]徐盛桓.2012.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
心智载阐释[J].外语教学,2012,(1):2~7.
[17]张秀云.新闻标题的内涵外延传承生成机制[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41~44.
(刘臻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200083;山东济南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