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三熊 谁领风骚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enny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江浙一带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海派”画家群,而在海派形成初期,“沪上三熊”出力甚巨,影响广大。但在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上,除了任熊的画作价位与其艺术成就基本上还成正比,保持在较正常的水平之外,张熊和朱熊的市场行情都长期表现“冷淡”,跟其应有的艺术价值相距甚远。
  同乡同知 亦师亦友
  浙江东北的杭嘉湖平原,地处江河湖海交会之处,苏、杭、湖、嘉等地相距均不过百里,自古就人口昌盛,经济繁荣。清代乾嘉年间,上海已然是商贾云集的东南都会。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更使得上海成为资本云集,租界林立的通商口岸与经济中心。
  上海的经济繁荣、商业兴盛与人文荟萃,吸引了众多的书画家迁居于此,靠艺谋生。据记载,近代以来清代旅沪书画篆刻家有669人之多,其中仅画家就有300余人,而这其中又以江浙画家居多。清代嘉兴人张鸣珂曾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写道:“道光、咸丰间,吾乡尚有书画家橐笔来游,与诸老苍揽环结佩,照耀一时。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其时浙江嘉兴人张熊、朱熊,萧山人任熊为画坛翘楚,人称“沪上三熊”,他们共同开创了海派繁荣昌盛的局面。
  三熊之中,朱熊(1801年至1864年)最长,张熊(1803年至1886)次之,而任熊(1823年至1857年)最幼。朱熊与张熊有同乡之谊,都是嘉兴秀水人,而任熊则生长于百里之外的绍兴萧山。据清代史料《海上墨林》和《墨林今话》记载,朱熊性耽书画。少年时常与同乡文鼎、张廷济、殷树柏等前辈名家交游,师法白阳山人陈淳,于花卉之法颇有领悟,用笔爽健,尤有简逸之致。道光年间,朱熊至上海友人幕府作文吏十余年。咸丰十年,嘉兴兵乱,朱熊偕弟朱移居上海避难,遂以绘画消忧抒志,与众多文人墨客悠游唱和,名扬一时,被称为“江南老画师”。
  而其同乡张熊张子祥,早年从吴门画派的石渠、夏之鼎学画,后多所交游,画风渐成一格,“工花卉,古媚如王忘庵,山水力追四王、吴、恽,笔笔老到。书宗黄涪翁,间写隶书,朴茂人古。”张熊早年在湖州经营古玩字画,过目名品巨迹无数,赏鉴能力极高,且收藏巨富。后转居上海,以书画为生,弟子众多,名贯艺林,加之享寿八十,被称为“沪上寓公之冠”。
  相较于朱、张二熊的恬淡顺畅而言,任熊命途多舛,他早年失怙,少小困顿,后流寓各地卖画为生,然天资聪颖、勤奋过人,于山水、花卉、翎毛、人物无一不擅,尤其是他的人物画,深得宋人笔法,又勇于突破陈规,终成一代大家,开创了海派人物绘画的新领域。
  三熊之中,张熊与朱熊年龄相仿,相识最早,张熊与钱晓庭等人对朱熊“推服其能”,认为其书画可与奚冈相抗衡。然朱熊虽年长两岁,但到上海寓居之后,他极为推崇倾慕张熊画艺,与弟弟朱一起对张熊执弟子礼,以师礼敬之。特别是其弟朱,人称“张熊第一高足”。而任熊生平短暂,虽然名扬海上,但实际上并未长期居沪,主要活动于苏州一带。直到咸丰元年(1851年),29岁的任熊才初识张熊,两人相谈甚欢,任熊为此而作《梅花灯烛图》。
  开宗立派 各有特色
  当年上海开埠通商,无比繁华,沪上三熊各领风骚,任熊以人物画享誉海上,可惜天妒英才,34岁便即仙逝。朱熊和张熊以花鸟花卉著称于世,雅俗共赏,各成一家。三熊之中,张熊以长者身份,久居海上,对后来“海派”的发展影响深远。
  张熊以书画古董为业,交友广泛,逐渐在他周围形成了“鸳湖派”(鸳湖即嘉兴南湖),此派的花鸟画取法周之冕、恽寿平、陈淳,形成了新颖的小写意没骨花鸟画风,他们根据上海市场的实际需求,融和多种画法,而衍生出清新妍丽、雅俗共赏的绘画风格。张熊注重写生,所画花鸟 、草虫、蔬果,很见功力。
  张熊学画虽始于肖像,但终以花卉为主,他的作品特别吸收了周之冕的钩花点叶画法,兼工代写,又融合了常州派的没骨画法、清中期新罗山人清新雅洁的画风,因此所画花鸟皆生动尽态,设色艳丽雅致,独具神韵。作为职业画家,张熊也主动迎合世俗化与多元化的市场。初到沪上时其画风轻快可喜,生动有致,但后期其作品则清新艳丽,少了高雅之气。此外,他的绘画题材也有所变化,花鸟画多富象征寓意的题材,如桃花、牡丹、石榴、仙鹤、鸳鸯、鱼等,晚年山水画也大量出现到。这些作品大都色彩艳丽,用笔老道,自如多变。
  朱熊的画作与张熊同宗一路,但又吸收了张熊笔致柔婉、色彩淡洁的长处,自成秀雅清丽的风貌,其花木竹石,脱尽前人窠臼,能自出机杼,别开生面。曾有人惊异于朱熊师从张熊但画风又绝不相像,结果在朱熊那里得到的答案是:“鄙人只学张熊画意,从不拘泥于画风!”我们由此也可知这两人的艺术特点与区别。此外,朱熊还兼能篆刻,喜爱瓷器紫砂,常在自制的竹石瓷铜上奏刀,效果苍秀得古法,为世人所钟爱。
  任熊的人物画以奇古变异见长,他大胆地舍弃唐寅、仇英人物画风,师法陈洪绶、费丹旭等大家,面向民间社会底层,一洗清末以来人物仕女画的萎靡纤弱之风。他的人物画大俗大雅,“一时走币相乞,得其寸缣尺幅,无不珍如球璧”。同时,任熊的山水花鸟也极富特色。其山水画主要以精微绚丽著称,虽是继承唐宋青绿山水的传统,但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使画面充满生机和人间情趣。代表作品有《十万图》册和《范湖草堂图》卷。任熊的花鸟画既继承了陈老莲古艳瘦硬的画风,又汲取了石涛、八大与“扬州八怪”泼辣多变的大写意画法,开创了新鲜活泼的花鸟画新风。其画作结构灵巧,笔力刚劲,勾勒方硬,色彩鲜丽,富有装饰味。
  认知不一 市场有别
  由于张熊的作品属于雅俗共赏一路,在当年沪上极为畅销。因此,目前市场上张熊的作品总量也比较大。据统计,迄今为止张熊作品总上拍数为2790件,总成交额为3953万元,成交比率64.51%。张熊的书画作品市场发掘较早,从1994年到2000年,其作品共上拍30次,并且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嘉德、朵云轩、北京翰海、北京荣宝等大型拍卖公司,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张熊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艺术影响力。不过,这一时期他的市场价格基本上在3万元以内,1995年秋在朵云轩以13万元成交的《菊花册页》,创下当时张熊作品的拍卖记录。而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嘉德1994年秋拍的张熊款《六色牡丹立轴》,最终成交价3.41万元;而他的其他作品价格大多在万元以下。2000年后,张熊的作品开始广泛受到藏家关注,行情稳步增长。
  2002年张熊款“花卉扇面”在中国嘉德以8.58万元成交,2004年后,张熊的作品超过10万元的大幅增加。不过总的来说,作为海派的早期领军人物,张熊的作品整体还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并没有走强的迹象。从2005年到2011年,张熊的作品的成交价没有30万元以上的,且大多数作品的价格在20万元以内。
  同样是海派早期领袖,朱熊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价位与其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相差甚远,不尽人意。据统计,朱熊的作品2000年左右才正式出现在拍卖场中。时至今日,朱熊作品上拍116件,共成交了64件,总成交额才140万元,成交比率为64.65%,成交价格低得离谱。事实上,朱熊的作品早期在拍卖场上和张熊的成交价位大致相同,2002年朱熊的《拟各家花卉12开册》在天津文物以1.32万元成交,《秋风桂香》在上海敬华以2.53万元成交,2004年《霜英绽放图》在上海嘉泰以4.4万元成交,但此后其作品成交价放缓,表现平平,在市场上已经渐入冷门人物行列;而究其原因,应当和其作品市场投放量不够以及拍卖公司的社会影响力有关。
  作为颇有特色的人物画家、海上画派人物画的开派之祖,任熊的画名享誉大江南北,作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很高。1994年首次出现在拍卖场上就价格不菲,一幅《红衣罗汉轴》的成交价达到了3.3万元。在同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上,一件任熊款人物扇面成交价为2.75万元。与张熊一样,任熊的作品在2000年前也几乎全集中在嘉德、朵云轩、翰海、荣宝等大拍卖公司,并且随着中国书画拍卖行情的大幅攀升,任熊的作品价格一直在上扬。值得一说的是,任熊山水、花鸟作品的价位也紧随其人物画,在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一幅任熊花鸟四屏以110万元成交,而在2012年北京盈时的秋拍上,任熊《仿古山水十开册页》以224.25万元成交,这两幅作品均成为历年来其花鸟、山水画的最高价。所以从总体来看,任熊作品近年来十分走俏。
  总的来说,“三熊”作品的市场表现可以用“任熊独步、张熊平缓、朱熊惨淡”来形容。但是,若与海上其他大家相比,任熊作品的价格也还没有到位,市场潜力巨大。而张熊和朱熊,作为“三熊”中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关键人物,绝不是享有虚名,是他们开创了近代以来中国花鸟画变革的先声。因此,从长远来看,张熊与朱熊的作品价位还有极大的上涨空间,市场潜力不可限量。
其他文献
首饰,英文写作Jewelry,这个单词起源于法文的“Joel”,就是英文的“Joy”,中文解释为“快乐”!这个来源相当有趣:首饰选择得好,佩戴得巧,可以让人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处于人群中,难免会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快乐”由此而来。  首饰种类繁多,而要说男女皆可,可能要数胸前的那些别针了。有人称胸针,也有人称胸花,总的来说就是在小小的一枚别针上制作出可以起到装饰性作用的玩意儿。最奇妙的是,胸针以前
期刊
众多端砚石品中,因有一形态酷似兽禽之眼者,业界称之为“石眼”。其实,石眼并非端砚独有,如四川的苴却砚、河南的方城石均有石眼,国内的其他很多砚种也有石眼。但无论从石眼的多样性、观赏性还是从砚石本身的发墨性来看,其他砚种的石眼难望端砚之项背。所以,如今砚石界形成了一种“若提石眼,必有端砚”的现象。  眼分睛、体、晕  端砚石眼的结构可分为睛、体、晕三部分。“睛”又叫眼心,一般为褐铁矿,多为黑色。“体”
期刊
画上马老口含温度计,左手高举输液瓶,未拨去输液针的右手仍紧握着画笔,西装革履,挺胸抬头,精神抖擞,实践着他的座右铭——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著名漫画家马丁先生于2012年12月13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86岁。一代漫画大家就这样带着他慈祥的笑容,带着他对生活特有的风趣离我们远去了。当得知马老溘然长逝的消息时,我禁不住一声长叹:一位多好的老人就这样突然地走了!要知道12月12日白天我还跟马老通
期刊
名著经典,久盛不衰。《雷雨》是杰出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堪称“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在迎来《雷雨》诞生80周年之际,让我们在温暖的故纸间,重读它那别样的风景吧。  《雷雨》描写了一个闷热夏日的雷雨前夕,在煤矿主周朴园家中发生的故事——  周朴园专横,这让周公馆内的繁漪过着近乎窒息的生活,她与年龄相近的继子、大少爷周萍发生了不伦之情。后来,周萍爱上了年轻单纯的侍
期刊
十月北京,设计来袭。身着华服的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就为人们呈现了一场璀璨、时尚的秀。这场自9月底开幕的设计盛宴几乎遍布北京各个角落,中华世纪坛、751D·PARK时尚广场、草场地、大栅栏等地更成为其中的聚光点。它们竭尽全力为不同的观众灌输着同一个理念: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说到这里,不少人或许有这样的疑惑:北京国际设计周到底是什么?它的地盘上都有谁?其主张又何在?要想解释清楚这一连串的问题,可
期刊
书画一向是上海朵云轩拍卖的拿手戏,每季拍卖均有罕见的名家佳作现身,此季也不例外。其中,徐悲鸿《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李可染《漓江天下景》、梁巘《临怀素草书诗卷》三件佳作堪称本年度春拍的三大亮点。  大师笔下的名门合影  在大师的成长历程中,关键时刻总会有“贵人”施以援手,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甚多。如齐白石离不开徐悲鸿等人的发现、提携,而徐悲鸿本人,也曾得到过康有为的帮助。  1915年,年方弱冠的徐
期刊
春水、秋山玉经过辽金时期的创兴、逐渐发展和完备,到金代晚期和元代日渐成熟,制作技艺达到高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秋山玉为我们充分展现了三代一脉相承的捺钵文化,其独特的草原风情,璀璨夺目,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玉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居住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并随着季节气候的四季变
期刊
清代的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的“清三代”瓷器一直是收藏和投资的重点。伴随着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捧,本来就存世不多的清三代官窑器,变得越来越稀缺,这无疑让一些藏家把眼光放到晚清瓷器上来,晚清官窑瓷器的投资价值日渐凸显,不可忽视。  晚清官窑瓷器一般指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的官窑瓷器。从传承上来说,晚清官窑是清三代官窑瓷器的延续与继承,并有所发展。其文化背景、
期刊
晚清时期,西洋社会对东方中国的神秘感犹在,陶瓷和茶叶等传统出口品依然深受西洋人的青睐。但他们对东方古国的求知诉求却悄然发生了改变——除了生活消费之外,似乎他们对中国人的文化、社会和生活的兴趣度在不断增强。正如《点石斋画报》中充满了中国人对西洋文明、传统与科技的想像,西方人也希望寻求一种渠道,去赏析图画下的东方文明。那是一个摄影术尚未真正流行的时代,绘画依然是文明之间交互往来、增进直观感知的重要手段
期刊
2013年暮春,一部经由八千卷楼旧藏的《唐大诏令集》从海外回到杭州。此书为清初藏书家、校勘家吴焯通篇批校题跋,又经许宗彦、丁丙、周大辅、沈曾植等数位江浙藏书家递藏、著录。翻开书册,朱墨纷披,藏书楼中的文人雅事也随之一一浮现。  校书达人的风雅与痴狂  吴焯(1676l年至1733年),字尺凫,号绣谷,又号蝉花居士,钱塘(今杭州)人。据《武林藏书录》载,吴焯“喜聚书,凡宋雕元椠与旧家善本,若饥渴之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