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觉》
『 悦读推荐 』
我们的生活总是与一种奇怪的错觉相随: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可思议地欺骗自己,我们曾有的刻骨回忆常被自我意识纠正,我们总是自命不凡。在这本人类行为学的经典之作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有趣行为——我们怎样思考,怎样看,怎样记忆,怎样忘怀,是什么东西引诱我们的人生抉择变得非理性。
作者:[美] 约瑟夫·哈里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28.00元
【 作者自评 】
自信是组织管理者的基本状态——这似乎已经成了企业家的标签和标准“行头”,在中国企业中尤其如此。然而,哈里南说,多年的研究表明:在公司管理中,过度自信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已经构成了“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一大隐忧”
《错觉》的作者约瑟夫·哈里南(Joseph T Hallinan)说,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在看同样的事情的同一个发展过程的时候,趋于看到(或者说是注意到)不同的方面。比如,同样是在观看一个小偷在偷一位女士的钱包的时候,女人会更注意这位女士的反应和表情,而男人则更注意偷东西的小偷。哈里南引用这个研究结果,当然不是想要告诉男人和女人,要注意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别,进而引发出一番关于“火星和金星”的探讨。他是想提醒我们注意: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感觉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的注意力牵引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部分,也让我们忽略了我们不想看到的部分——女人会忽略偷东西的过程,而男人则会忽略女士的反应。我们完全是被我们的下意识左右,其结果是,我们比我们自己感觉到的自己,要愚蠢许多。
哈里南写《错觉》这本书的出发点,应该也就是如此。
哈里南不是一位研究型的学者,而一名在1993年获得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老记者。哈里南的写作方向是美国的“刑法系统”,跟罪犯、检察院、法院、监狱等等有关——他的普利斯奖的获奖作品,是对美国的医疗事故的连续报道。这个题目或许就反映了哈里南的另一个的嗜好(他对自己的这个嗜好的评价是“变态”):收集人们犯错误的故事。他会把报刊上人们犯错误的故事剪下来,放到一个贴着“失误”的标签的文件袋里——积少成多,就有了这本书。
《错觉》的英文书名是“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记录了我们大家犯错误的故事,试图展示其背后的原因,其中许多与心理学研究有关。哈里南枚举了许多例子,描述我们犯错误的过程,解析我们犯错误的缘由。但是,他似乎并不想过于深究,于是书中的分析往往有些浅尝辄止,缺乏理论的归纳总结的深度。但这或许也就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有谁真会去通读《梦的解析》呢?而一本心理学的流行书,往往更能让我们多理解一点我们每天都可以触摸的自己,也往往会有更多的读者。
《错觉》中的例子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一些与组织管理有关,试举几例,另加上笔者的体会和感悟,就算是为愿意读这本书的人,提供一点“开胃”小菜——这本身也是写任何一个书评的由头。
管理者的决心
自信是组织管理者的基本状态——这似乎已经成了企业家的标签和标准“行头”,在我们这里(不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尤其如此。然而,哈里南说,多年的研究表明:在公司管理中,过度自信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已经构成了“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一大隐忧”。做这项研究的是沃顿商学院的保罗·舒梅克和康奈尔大学的J·爱德华·罗素——他们设计了实验,要各行各业的人对一般性问题和行业的专业问题做出回答,同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可能的正确程度做出判断。他们发现,在参与测试的人当中,有99%的人是过度自信的。其中,广告行业参加测试的人,本来应该出错的情况是10%,但实际出错的情况是61%;计算机行业情况也不乐观——本应出错的情况是15%,实际出错的情况是80%。
哈里南引用了另一个测试结果说明:当任务越来越难以完成的时候,我们的过度自信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多年前,后来成为了哈佛大学教授的朗格通过测试发现,即便是在简单的扔硬币游戏中,人们也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一种情况是,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对手似乎比我们的地位要低的时候(朗格用服装上的差别,让参赛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们会下更大的赌注。另一种情况是,当我们获得了一点成功的时候——朗格通过操纵结果,让参赛的学生赢了几盘,于是参加测试的学生们就认为,通过练习就可以“搞定”本来是50对50的扔硬币的结果。朗格把这种现象称为“控制的幻觉”——狂妄自大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不确定的结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斯蒂法诺·戴拉维格纳,对与过度自信的经济现象作了分析。他发现人们总会去购买自己很少使用的健身卡,或者是购买自己很少会使用的分时产权公寓。以健身卡为例,健身俱乐部一般都会提供年度的会员资格,同时也提供按次消费的价格——一般人根据自己每年可能去锻炼的次数,大都会选择年度付费的方式。然而,戴拉维格纳和他的同事发现:一般人实际都只能达到自己期望的锻炼次数的一半,并为此支付了实际上高于按次消费的价格。这是为什么呢?道理也简单:“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人们希望做的事和真正能够做到的事是两回事,但人们往往会把这两件事弄混。”戴拉维格纳的研究的一般结论是:几乎所有人都是过度自信的。
男人和女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同,这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了。比如,男人和女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就不同。研究表明,男人会很快忘记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女人往往会被自己犯过的错误所困,而耿耿于怀。关于过度自信的另一个现象是:男人们会更加过度自信——更加自命不凡(哈里南语)。比如:在被要求估计自己的智商的时候,男人总是高估自己,而女性恰恰相反,她们总是低估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说,男人实际上比他们自己认为的要愚蠢,而女人则比她们对自己的评价要更聪明。
如果把哈里南举出的这几个项研究与分析放到一起,似乎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叙述:在以男性为主的企业高管团体中,存在着高度的过度自信的现象,存在着强烈的可以操纵未来的“控制的幻觉”,工作挑战越大就越是如此,其结果是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往往落入自己设下的陷阱之中。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看到过的和正在看到的企业失控、乃至失败的另一种解释吧。
环境影响
与过度自信相伴的另一个现象,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对于我们决策的影响。用哈里南的话来说就是:(情境)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拐杖,对它的依赖程度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情境对于帮助我们的记忆可以起很大作用。几年前,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一群孩子带到公园去散步。第二天,研究人员问孩子们昨天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如果回忆的时候孩子们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的话,他们能够回忆出来的东西就少得可怜;但如果把他们重新带回到公园里,他们就能够回忆出许多东西来。对于这个结果,是不是还可以做这样的解读:在人与人沟通交流中,以前曾经进行过的沟通的信息和感受是当下交流的重要起点。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与其去关注我们记住了多少过往沟通的信息,还不如去共同重新感受一下以前沟通时的环境。或许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
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我们的耳朵,进入我们原有的下意识的联系。英国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商店里的货架上放了一台录音机,录音机下面的货架上分别放了法国红酒和德国红酒(价格和类型相仿)。当录音机轮流播放德国音乐和法国音乐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发现,在播放法国音乐的时候,法国红酒的销量会大幅度上升,而德国红酒的销量会大幅度下降。反之亦然。关键问题是,当买酒的顾客受访的时候,大部分人表示,他们没有受到音乐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根本就不知道,也不会承认我们的决策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我们决策的另一种方式是时间。研究表明,当决策的后果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做更为大胆的冒险;但如果后果马上就会出现,我们就倾向于采用较为保守的策略。比如,在美国的邮购行业(按照邮购目录订货),人们发现:当天气预报“寒潮即将降临”的时候,冬季才需要穿的厚衣服的订单会骤然上升;然而,退货量也会大幅度上升。为什么呢?这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去餐馆吃饭,难免会眼大胃小、点得过多,是一个道理——我们会过高估计我们当下的需求。
在我们的决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背后,是我们处理风险的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说:“(人类)分析风险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本能的机制,另外是一种更为深思熟虑的机制。”然而,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凭我们的“趋利避害”的感觉,在进行决策。
心智模式
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如果能把错误减少到零,就可以成为桥牌大师了。桥牌的复杂性并不高(比如:远低于围棋的复杂程度),但一副52张的牌分给四个人之后,就产生了种种不确定性,也制造出了种种犯错误的可能(这是英国人发明的游戏的特点:如高尔夫、足球)。
《错觉》的第一章讨论就是这个问题,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内容直指我们认知的模式。哈里南说,用眼睛看真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我们对视觉的本能感受是,我们可以详细的“看到”我们周围的一切。其实不然。康奈尔大学的丹尼尔·西蒙斯发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范围只有两度——握住你的拳头,伸直手臂,然后竖起拇指,拇指的宽度就是两度。那么,我们的视觉和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呢?其实简单:我们生来就会放弃,我们的视觉认知能力(眼睛+大脑),在寻找不到目标和意义的时候,就会迅速放弃。
哈里曼还讨论了其他的认知现象,都与我们认知的心智模式有关,也都与我们的视觉认知能力的限制有关,诸如:“我们眼睛里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感觉得到那一部分”,“我们会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等等。其中他特别提到的是,我们对我们周围的变化视而不见,其实也是一种视觉错误。他引用了那幅由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杰·N·谢泼德设计的著名的视觉错误图——两张一样大的桌子,放的角度不同,这怎么看都不一样,说明我们的视觉认知的错误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无法聚焦在我们真正可以看清的目标上,同时又对周围变化的视而不见,听上去让人耳熟能详——多少企业组织失去发展的真正机会,又有多少企业在环境变化中“自由落体”般的下滑,这是否也就是源于我们这点(经由心理学研究者反复实证过的)认知误区。
哈里南对于如何避免错误的建议,相当平淡,一是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二是要记录自己犯错误的地方,以便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听上去像是妈妈在教小学的孩子。他的另类劝告是要我们“多睡一会儿”,“心情快乐”,这就有点近乎“心灵鸡汤”了。但是再把书翻回去,去感受一下他对于人类错误的积累和分析,这些平淡的劝告背后的意义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我们只有谦卑的认识到我们一定会犯错误,才有可能开始避免一些极其愚蠢的错误。
『 点评人简介 』
李晨晔:
索奥(中国)CEO,战略管理专家。曾担任多家跨国公司高管,曾任美通公司(中国)总经理;美国加州微波公司副总裁;美国GDC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美国缅因州立大学应用经济硕士,在多个行业和领域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咨询经验,近年来致力于企业组织变革、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及相关咨询。
『 悦读推荐 』
我们的生活总是与一种奇怪的错觉相随: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可思议地欺骗自己,我们曾有的刻骨回忆常被自我意识纠正,我们总是自命不凡。在这本人类行为学的经典之作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有趣行为——我们怎样思考,怎样看,怎样记忆,怎样忘怀,是什么东西引诱我们的人生抉择变得非理性。
作者:[美] 约瑟夫·哈里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28.00元
【 作者自评 】
自信是组织管理者的基本状态——这似乎已经成了企业家的标签和标准“行头”,在中国企业中尤其如此。然而,哈里南说,多年的研究表明:在公司管理中,过度自信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已经构成了“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一大隐忧”
《错觉》的作者约瑟夫·哈里南(Joseph T Hallinan)说,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在看同样的事情的同一个发展过程的时候,趋于看到(或者说是注意到)不同的方面。比如,同样是在观看一个小偷在偷一位女士的钱包的时候,女人会更注意这位女士的反应和表情,而男人则更注意偷东西的小偷。哈里南引用这个研究结果,当然不是想要告诉男人和女人,要注意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别,进而引发出一番关于“火星和金星”的探讨。他是想提醒我们注意: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感觉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的注意力牵引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部分,也让我们忽略了我们不想看到的部分——女人会忽略偷东西的过程,而男人则会忽略女士的反应。我们完全是被我们的下意识左右,其结果是,我们比我们自己感觉到的自己,要愚蠢许多。
哈里南写《错觉》这本书的出发点,应该也就是如此。
哈里南不是一位研究型的学者,而一名在1993年获得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老记者。哈里南的写作方向是美国的“刑法系统”,跟罪犯、检察院、法院、监狱等等有关——他的普利斯奖的获奖作品,是对美国的医疗事故的连续报道。这个题目或许就反映了哈里南的另一个的嗜好(他对自己的这个嗜好的评价是“变态”):收集人们犯错误的故事。他会把报刊上人们犯错误的故事剪下来,放到一个贴着“失误”的标签的文件袋里——积少成多,就有了这本书。
《错觉》的英文书名是“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记录了我们大家犯错误的故事,试图展示其背后的原因,其中许多与心理学研究有关。哈里南枚举了许多例子,描述我们犯错误的过程,解析我们犯错误的缘由。但是,他似乎并不想过于深究,于是书中的分析往往有些浅尝辄止,缺乏理论的归纳总结的深度。但这或许也就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有谁真会去通读《梦的解析》呢?而一本心理学的流行书,往往更能让我们多理解一点我们每天都可以触摸的自己,也往往会有更多的读者。
《错觉》中的例子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一些与组织管理有关,试举几例,另加上笔者的体会和感悟,就算是为愿意读这本书的人,提供一点“开胃”小菜——这本身也是写任何一个书评的由头。
管理者的决心
自信是组织管理者的基本状态——这似乎已经成了企业家的标签和标准“行头”,在我们这里(不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尤其如此。然而,哈里南说,多年的研究表明:在公司管理中,过度自信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已经构成了“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一大隐忧”。做这项研究的是沃顿商学院的保罗·舒梅克和康奈尔大学的J·爱德华·罗素——他们设计了实验,要各行各业的人对一般性问题和行业的专业问题做出回答,同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可能的正确程度做出判断。他们发现,在参与测试的人当中,有99%的人是过度自信的。其中,广告行业参加测试的人,本来应该出错的情况是10%,但实际出错的情况是61%;计算机行业情况也不乐观——本应出错的情况是15%,实际出错的情况是80%。
哈里南引用了另一个测试结果说明:当任务越来越难以完成的时候,我们的过度自信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多年前,后来成为了哈佛大学教授的朗格通过测试发现,即便是在简单的扔硬币游戏中,人们也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一种情况是,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对手似乎比我们的地位要低的时候(朗格用服装上的差别,让参赛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们会下更大的赌注。另一种情况是,当我们获得了一点成功的时候——朗格通过操纵结果,让参赛的学生赢了几盘,于是参加测试的学生们就认为,通过练习就可以“搞定”本来是50对50的扔硬币的结果。朗格把这种现象称为“控制的幻觉”——狂妄自大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不确定的结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斯蒂法诺·戴拉维格纳,对与过度自信的经济现象作了分析。他发现人们总会去购买自己很少使用的健身卡,或者是购买自己很少会使用的分时产权公寓。以健身卡为例,健身俱乐部一般都会提供年度的会员资格,同时也提供按次消费的价格——一般人根据自己每年可能去锻炼的次数,大都会选择年度付费的方式。然而,戴拉维格纳和他的同事发现:一般人实际都只能达到自己期望的锻炼次数的一半,并为此支付了实际上高于按次消费的价格。这是为什么呢?道理也简单:“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人们希望做的事和真正能够做到的事是两回事,但人们往往会把这两件事弄混。”戴拉维格纳的研究的一般结论是:几乎所有人都是过度自信的。
男人和女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同,这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了。比如,男人和女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就不同。研究表明,男人会很快忘记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女人往往会被自己犯过的错误所困,而耿耿于怀。关于过度自信的另一个现象是:男人们会更加过度自信——更加自命不凡(哈里南语)。比如:在被要求估计自己的智商的时候,男人总是高估自己,而女性恰恰相反,她们总是低估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说,男人实际上比他们自己认为的要愚蠢,而女人则比她们对自己的评价要更聪明。
如果把哈里南举出的这几个项研究与分析放到一起,似乎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叙述:在以男性为主的企业高管团体中,存在着高度的过度自信的现象,存在着强烈的可以操纵未来的“控制的幻觉”,工作挑战越大就越是如此,其结果是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往往落入自己设下的陷阱之中。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看到过的和正在看到的企业失控、乃至失败的另一种解释吧。
环境影响
与过度自信相伴的另一个现象,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对于我们决策的影响。用哈里南的话来说就是:(情境)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拐杖,对它的依赖程度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情境对于帮助我们的记忆可以起很大作用。几年前,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一群孩子带到公园去散步。第二天,研究人员问孩子们昨天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如果回忆的时候孩子们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的话,他们能够回忆出来的东西就少得可怜;但如果把他们重新带回到公园里,他们就能够回忆出许多东西来。对于这个结果,是不是还可以做这样的解读:在人与人沟通交流中,以前曾经进行过的沟通的信息和感受是当下交流的重要起点。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与其去关注我们记住了多少过往沟通的信息,还不如去共同重新感受一下以前沟通时的环境。或许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
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我们的耳朵,进入我们原有的下意识的联系。英国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商店里的货架上放了一台录音机,录音机下面的货架上分别放了法国红酒和德国红酒(价格和类型相仿)。当录音机轮流播放德国音乐和法国音乐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发现,在播放法国音乐的时候,法国红酒的销量会大幅度上升,而德国红酒的销量会大幅度下降。反之亦然。关键问题是,当买酒的顾客受访的时候,大部分人表示,他们没有受到音乐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根本就不知道,也不会承认我们的决策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我们决策的另一种方式是时间。研究表明,当决策的后果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做更为大胆的冒险;但如果后果马上就会出现,我们就倾向于采用较为保守的策略。比如,在美国的邮购行业(按照邮购目录订货),人们发现:当天气预报“寒潮即将降临”的时候,冬季才需要穿的厚衣服的订单会骤然上升;然而,退货量也会大幅度上升。为什么呢?这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去餐馆吃饭,难免会眼大胃小、点得过多,是一个道理——我们会过高估计我们当下的需求。
在我们的决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背后,是我们处理风险的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说:“(人类)分析风险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本能的机制,另外是一种更为深思熟虑的机制。”然而,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凭我们的“趋利避害”的感觉,在进行决策。
心智模式
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如果能把错误减少到零,就可以成为桥牌大师了。桥牌的复杂性并不高(比如:远低于围棋的复杂程度),但一副52张的牌分给四个人之后,就产生了种种不确定性,也制造出了种种犯错误的可能(这是英国人发明的游戏的特点:如高尔夫、足球)。
《错觉》的第一章讨论就是这个问题,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内容直指我们认知的模式。哈里南说,用眼睛看真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我们对视觉的本能感受是,我们可以详细的“看到”我们周围的一切。其实不然。康奈尔大学的丹尼尔·西蒙斯发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范围只有两度——握住你的拳头,伸直手臂,然后竖起拇指,拇指的宽度就是两度。那么,我们的视觉和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呢?其实简单:我们生来就会放弃,我们的视觉认知能力(眼睛+大脑),在寻找不到目标和意义的时候,就会迅速放弃。
哈里曼还讨论了其他的认知现象,都与我们认知的心智模式有关,也都与我们的视觉认知能力的限制有关,诸如:“我们眼睛里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感觉得到那一部分”,“我们会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等等。其中他特别提到的是,我们对我们周围的变化视而不见,其实也是一种视觉错误。他引用了那幅由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杰·N·谢泼德设计的著名的视觉错误图——两张一样大的桌子,放的角度不同,这怎么看都不一样,说明我们的视觉认知的错误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无法聚焦在我们真正可以看清的目标上,同时又对周围变化的视而不见,听上去让人耳熟能详——多少企业组织失去发展的真正机会,又有多少企业在环境变化中“自由落体”般的下滑,这是否也就是源于我们这点(经由心理学研究者反复实证过的)认知误区。
哈里南对于如何避免错误的建议,相当平淡,一是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二是要记录自己犯错误的地方,以便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听上去像是妈妈在教小学的孩子。他的另类劝告是要我们“多睡一会儿”,“心情快乐”,这就有点近乎“心灵鸡汤”了。但是再把书翻回去,去感受一下他对于人类错误的积累和分析,这些平淡的劝告背后的意义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我们只有谦卑的认识到我们一定会犯错误,才有可能开始避免一些极其愚蠢的错误。
『 点评人简介 』
李晨晔:
索奥(中国)CEO,战略管理专家。曾担任多家跨国公司高管,曾任美通公司(中国)总经理;美国加州微波公司副总裁;美国GDC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美国缅因州立大学应用经济硕士,在多个行业和领域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咨询经验,近年来致力于企业组织变革、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及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