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 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名著改编不是不能旁逸斜出、自成乾坤,但前提是必须为观众接受
暑期无处可去,笔者只好每天接茬儿看电视和手机,结果不知不觉被一堆《水浒传》和《封神演义》衍生出来的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给“惹毛”了。
有那么多人喜欢拍一百单八将和姜太公,可惜,竟然没一部是好看的。除了替施耐庵和许仲琳哀叹,笔者还有些为近年致力打造“封神三部曲”的乌尔善担心。
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几部叙事类“正典”,大致都是顺着“传说—说书—史诗、小说—舞台剧、戏曲、曲艺—现代影视”的路线,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听众、读者和观众的。叙事类“正典”与其他人文“正典”(比如《论语》《柏拉图谈话录》等)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文学性、可改编性。用今天的话讲,它们早已是一种“公共IP”。
至于后来的那些大名著,也未尝不是如此。雨果的《悲惨世界》近三十年出现过几个影视版?我印象中的就有:一、2012年汤姆·霍伯(凭借《国王的演讲》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执导,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主演的音乐剧情片;二、2000年荷赛·达阳执导,杰拉尔·德帕迪约、约翰·马尔科维奇主演的电视电影版;三、1998年由比尔·奥古斯特(丹麦电影大师,双金棕榈、双金熊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执导,尼亚姆·里森、杰弗里·拉什、乌玛·瑟曼主演的电影版;四、1995年由新浪潮大师克劳德·勒鲁什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亚历桑德拉·马提尼斯(《偶然与巧合》的女主演,也是勒鲁什的夫人)主演的《新悲惨世界》……
正典被频繁改编成影视的,当然不止一部《悲惨世界》,还有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呢!
曾经有评论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正是由于被广泛地误读,名著才最终得以成为名著。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对名著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改编,在今天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来自影像时代的崭新的误读。只不过,这种全新的、不无高科技和市场含量的“误读”,必须是成功的,起码得是能在艺术上自圆其说的(成功者如《新悲惨世界》,把冉阿让生活的背景,挪到了20世纪),它不包括那些毫无趣味可言的简陋仿品,以及扭曲的半成品。
公共IP的尴尬在于:一是它要承载对名著形象的維护;二是不存在原著版权属性,搞得上至大师,下至无名小卒,谁都可以动用。以《西游记》的电影改编为例,自两部《大话西游》以来,仅周星驰和刘镇伟就又炮制出了三部类似作品,票房都比《大话西游》高,但口碑比当年下降不少。
作为公共IP里最为“绿色无公害”的题材,《西游记》被改编的次数大概是最多的,但电影中最贴近原著、票房最成功的,迄今也只有郑保瑞导演的三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郑氏西游记”系列电影在改编上有些像《西游记》的几部电视剧集:尊重原著的主干,较少资本的戾气和影圈儿改编名著时常有的自作聪明,属于为公共IP加分的优秀之作。
名著改编不是不能旁逸斜出、自成乾坤,但前提是必须为观众接受。以电视剧《三国》为例,制作和场面比早年王扶林版《三国演义》精致得多,但三国迷们不买账。究其原因,《三国》在贴近《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的气韵上,显得比较矛盾;加上其腰斩了全书后四分之一,曹操、司马懿的演绎又比较浮夸和表面,未免费力不讨好。
国内古典名著迄今最成功的改编或者说重写,其实也在“三国”题材上——李仁港执导、刘德华主演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完全摆脱了小说和正史的情节,另起炉灶,反而为观众奉献出了既贴近传统审美,又具备一定现代想象的赵云、诸葛亮、曹操的形象,令人观后难忘。
在被资本疯狂开采的背景下,怎样保护公共IP的含金量,于今天而言,已经成了一个迫切的话题。一方面,有赖那些杰出的天才挺身而出,为同行奉献出成功的样本;另一方面,还需要管理机构在管控方面制定一些硬性的要求,既要呵护编导们现代人的想象力,也要尽量遏止改编中的恶俗化和粗制滥造。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名著改编不是不能旁逸斜出、自成乾坤,但前提是必须为观众接受
暑期无处可去,笔者只好每天接茬儿看电视和手机,结果不知不觉被一堆《水浒传》和《封神演义》衍生出来的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给“惹毛”了。
有那么多人喜欢拍一百单八将和姜太公,可惜,竟然没一部是好看的。除了替施耐庵和许仲琳哀叹,笔者还有些为近年致力打造“封神三部曲”的乌尔善担心。
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几部叙事类“正典”,大致都是顺着“传说—说书—史诗、小说—舞台剧、戏曲、曲艺—现代影视”的路线,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听众、读者和观众的。叙事类“正典”与其他人文“正典”(比如《论语》《柏拉图谈话录》等)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文学性、可改编性。用今天的话讲,它们早已是一种“公共IP”。
至于后来的那些大名著,也未尝不是如此。雨果的《悲惨世界》近三十年出现过几个影视版?我印象中的就有:一、2012年汤姆·霍伯(凭借《国王的演讲》拿过奥斯卡最佳导演)执导,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主演的音乐剧情片;二、2000年荷赛·达阳执导,杰拉尔·德帕迪约、约翰·马尔科维奇主演的电视电影版;三、1998年由比尔·奥古斯特(丹麦电影大师,双金棕榈、双金熊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执导,尼亚姆·里森、杰弗里·拉什、乌玛·瑟曼主演的电影版;四、1995年由新浪潮大师克劳德·勒鲁什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亚历桑德拉·马提尼斯(《偶然与巧合》的女主演,也是勒鲁什的夫人)主演的《新悲惨世界》……
正典被频繁改编成影视的,当然不止一部《悲惨世界》,还有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呢!
曾经有评论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正是由于被广泛地误读,名著才最终得以成为名著。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对名著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改编,在今天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来自影像时代的崭新的误读。只不过,这种全新的、不无高科技和市场含量的“误读”,必须是成功的,起码得是能在艺术上自圆其说的(成功者如《新悲惨世界》,把冉阿让生活的背景,挪到了20世纪),它不包括那些毫无趣味可言的简陋仿品,以及扭曲的半成品。
公共IP的尴尬在于:一是它要承载对名著形象的維护;二是不存在原著版权属性,搞得上至大师,下至无名小卒,谁都可以动用。以《西游记》的电影改编为例,自两部《大话西游》以来,仅周星驰和刘镇伟就又炮制出了三部类似作品,票房都比《大话西游》高,但口碑比当年下降不少。
作为公共IP里最为“绿色无公害”的题材,《西游记》被改编的次数大概是最多的,但电影中最贴近原著、票房最成功的,迄今也只有郑保瑞导演的三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郑氏西游记”系列电影在改编上有些像《西游记》的几部电视剧集:尊重原著的主干,较少资本的戾气和影圈儿改编名著时常有的自作聪明,属于为公共IP加分的优秀之作。
名著改编不是不能旁逸斜出、自成乾坤,但前提是必须为观众接受。以电视剧《三国》为例,制作和场面比早年王扶林版《三国演义》精致得多,但三国迷们不买账。究其原因,《三国》在贴近《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的气韵上,显得比较矛盾;加上其腰斩了全书后四分之一,曹操、司马懿的演绎又比较浮夸和表面,未免费力不讨好。
国内古典名著迄今最成功的改编或者说重写,其实也在“三国”题材上——李仁港执导、刘德华主演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完全摆脱了小说和正史的情节,另起炉灶,反而为观众奉献出了既贴近传统审美,又具备一定现代想象的赵云、诸葛亮、曹操的形象,令人观后难忘。
在被资本疯狂开采的背景下,怎样保护公共IP的含金量,于今天而言,已经成了一个迫切的话题。一方面,有赖那些杰出的天才挺身而出,为同行奉献出成功的样本;另一方面,还需要管理机构在管控方面制定一些硬性的要求,既要呵护编导们现代人的想象力,也要尽量遏止改编中的恶俗化和粗制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