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14-01
摘要: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对于中学计算机课,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方法
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上信息技术课的:
1 讲课与练习相结合
传统的普通学科教学是在教室中进行的,而信息技术课教学除理论课可选择在教室中,在机房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的共识。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2 在授课时采取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指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的、细化的“任务”,通过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讨论或操作实践等方法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方法是先给学生展示已经完成好的作品,把完成作品作为任务,再一步步讲解作品完成的步骤,这样用任务来激发学习兴趣,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或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作为任务,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给初二年级学生讲word图文混排时,我先向学生出示在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获奖的一些word类的电子小报,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等奖的作品,学生一看,啊……都不难啊。告诉学生我们也可以做啊,这时候,再先学生讲解,比如什么地方需要图片、设置成什么效果、设置什么环绕方式等。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再加上教师现场辅导,结束时再作必要的小结。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好。再比如,初一年级在讲鼠标的常见图案以及它的含义时也可采取任务驱动这种形式。先提出问题,在使用鼠标操作时,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指针的图案是不同的,同学们都说不一样,于是就布置他们用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这样同学们就带着任务争先恐后地到计算机上去寻找答案了,都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他们通过在微机室的实践操作找到了各种鼠标指针图案,通过总结,找出了鼠标的几种常见图案:箭头、双向箭头、沙漏箭头、多向箭头、小手等等,并且分别说出了他们的含义。比如:箭头头表示是预备状态,在等待执行命令;双向箭头表示指针所指线段可移动,这时你可使用“拖动”操作来移动线段;沙漏箭头表示计算机在执行任务,后台有程序正在运行,不能去做别的操作;多向箭头表示可移动窗口角落的方向;小手表示此处有超级链接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起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采用竞赛的形式
采取竞赛的形式不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信息技术老师一般一带就是一个年级的课,例如:在学习完Word后,在整个年级举行了一次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的比赛。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怎样将自己喜爱的图片做成背景;怎样进行一小块文字的编辑;怎样制作立体字、艺术字等等。我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已学过的Word的编辑技巧,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于是他们就在机房积极思考实践起来。在老师的提示下首先成功实现了将喜爱的图片作成贺卡的背景。他们首先将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利用图片的“无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图片置于文字下方,这样图片设置在文字下面,然后再调整图片的大小,直到满意为止,但此时的效果仍不理想,因为图片的色彩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使人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于是,将图片的图像控制设置为“水印”,最后得到满意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我向学生引入了“文本框”的使用,在文档中适当的位置插入文本框后,只要在文本框内填写文字,就可实现在贺卡中进行一小块一小块文字的编辑。引入文本框后,学生又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将文本框的黑边框去掉?我提示大家,在学“画图”时,有同学闹过笑话将前景色和背景色设置成同一种颜色,结果造成无论画什么都不显示。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很快将文本框的边框颜色设置成白色,使人看上去文字四周是没有边框的。
经过精心编排设计二到三节课,终于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我将其中做得好的作品评了奖并颁发了奖状,并利用网络教室的视频广播功能广播给其他同学,让同学们在浏览自己作品的同时互相吸取长处,互相“切磋”经验。得到奖的学生欢心鼓舞,干劲更足了。没得奖的学生很有信心地说,如果做下一张,肯定比这张做得好。
通过采取竞赛的形式,我感到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多的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4 采用自由练习的方法
计算机操作时,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上课,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最终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功课。
摘要: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对于中学计算机课,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方法
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上信息技术课的:
1 讲课与练习相结合
传统的普通学科教学是在教室中进行的,而信息技术课教学除理论课可选择在教室中,在机房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的共识。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2 在授课时采取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指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具体的、细化的“任务”,通过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讨论或操作实践等方法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方法是先给学生展示已经完成好的作品,把完成作品作为任务,再一步步讲解作品完成的步骤,这样用任务来激发学习兴趣,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或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作为任务,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给初二年级学生讲word图文混排时,我先向学生出示在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获奖的一些word类的电子小报,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等奖的作品,学生一看,啊……都不难啊。告诉学生我们也可以做啊,这时候,再先学生讲解,比如什么地方需要图片、设置成什么效果、设置什么环绕方式等。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再加上教师现场辅导,结束时再作必要的小结。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好。再比如,初一年级在讲鼠标的常见图案以及它的含义时也可采取任务驱动这种形式。先提出问题,在使用鼠标操作时,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指针的图案是不同的,同学们都说不一样,于是就布置他们用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这样同学们就带着任务争先恐后地到计算机上去寻找答案了,都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他们通过在微机室的实践操作找到了各种鼠标指针图案,通过总结,找出了鼠标的几种常见图案:箭头、双向箭头、沙漏箭头、多向箭头、小手等等,并且分别说出了他们的含义。比如:箭头头表示是预备状态,在等待执行命令;双向箭头表示指针所指线段可移动,这时你可使用“拖动”操作来移动线段;沙漏箭头表示计算机在执行任务,后台有程序正在运行,不能去做别的操作;多向箭头表示可移动窗口角落的方向;小手表示此处有超级链接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起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采用竞赛的形式
采取竞赛的形式不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信息技术老师一般一带就是一个年级的课,例如:在学习完Word后,在整个年级举行了一次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的比赛。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怎样将自己喜爱的图片做成背景;怎样进行一小块文字的编辑;怎样制作立体字、艺术字等等。我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已学过的Word的编辑技巧,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于是他们就在机房积极思考实践起来。在老师的提示下首先成功实现了将喜爱的图片作成贺卡的背景。他们首先将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利用图片的“无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也就是说文字在图片的下方,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图片置于文字下方,这样图片设置在文字下面,然后再调整图片的大小,直到满意为止,但此时的效果仍不理想,因为图片的色彩比较鲜明,文字尽管覆盖在上面,使人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于是,将图片的图像控制设置为“水印”,最后得到满意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我向学生引入了“文本框”的使用,在文档中适当的位置插入文本框后,只要在文本框内填写文字,就可实现在贺卡中进行一小块一小块文字的编辑。引入文本框后,学生又提出了新问题,怎样将文本框的黑边框去掉?我提示大家,在学“画图”时,有同学闹过笑话将前景色和背景色设置成同一种颜色,结果造成无论画什么都不显示。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很快将文本框的边框颜色设置成白色,使人看上去文字四周是没有边框的。
经过精心编排设计二到三节课,终于拿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我将其中做得好的作品评了奖并颁发了奖状,并利用网络教室的视频广播功能广播给其他同学,让同学们在浏览自己作品的同时互相吸取长处,互相“切磋”经验。得到奖的学生欢心鼓舞,干劲更足了。没得奖的学生很有信心地说,如果做下一张,肯定比这张做得好。
通过采取竞赛的形式,我感到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多的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4 采用自由练习的方法
计算机操作时,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上课,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最终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