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顾名思义,数学是一门以数字为载体和语言呈现形式的学科,数的感知和计算是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不可缺的步骤。但感知和运算数字是一件较为抽象的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不符的。故长期以来,计算教学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采取优化措施、改良教学方法,助力数学计算学习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满足小学生的自主认知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优化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下,占据第一位的知识是会学习,而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学习,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求索的良好认知习惯。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科目,数学老师是学生主动认知能力培养的主要负责人。而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在实施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自主认知条件,让学生们以自觉、自愿的姿态加入到对计算原理的发现和探索中去,从开始接触数学知识时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要想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纠正自身对计算教学的偏见,以对待一门学问的态度对待计算教学,摒弃盲目做题、大量刷题的机械化计算能力训练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领悟数学运算原理。让学生们了解运算定律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而将深入理解、内化吸收的运算原理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那么在数学计算训练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强化学生的主动认知行为呢?根据不断的教学探索,我总结出了如下四种方法,现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下:
1、情境利用,在生活中学算术
算术问题是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中产生的,生活是算术知识衍生的母体。在进行算术知识教学时,注重对适宜现实情境的利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在算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资料获得,促在从二维数字运算向多维情境问题解决之间的转化,而且还能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大脑中枢,激活学生情感,发挥情感对学生行为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秋游》课时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日风景图片,然后问学生们:“同学们,秋天到了,你们想去哪里玩呢?”“爬山。”学生答。“哦?那我们要怎样去呢?”我又问。“做大巴!”学生答。
接着,我展示大巴车图片并继续问道:“每辆大巴车可以做40人,而我们的年级一共有2个班,每个班分别要去33人、35人,请问学校要组织秋游活动需要租赁几辆大巴车呢?”“2辆。”学生们将所有班级秋游人数相加后回答道。“那当学生们全部上车后,车上还剩几个空位呢?”我又问。“40+40=80,80-33-35=12,应该还剩12个空位。”“两辆车一共有座位80个,2个班级一共有68人,80-68=10。”学生们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计算方法。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图片辅助教学营造了生活化数学运算情境,让学生们在对生活问题思考和解读中,轻松的完成了计算知识探索任务。
2、合作共享,在交流中悟算理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努力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共享,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经验交流,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运算知识认知的多维化,进而在对运算定律的多角度思考中延展思维空间。同时,人是具有社会性特点的,人的生活与学习感悟,需要被看到、被分享。故当其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合作分享环境中时,他们的好胜心和好学心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而这种好胜心和好学心也会驱使他们进一步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因此,在组织数学计算活动时,努力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共享是提升计算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有多少块糖》课时教学过程中,我先将15块道具糖果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数出自己手中的糖果究竟有多少块。“15块。”一个学生抢先回答道。“哦?你是怎么数的呢?为什么这么快?”我问。“我是五块五块的数的,数了3个5,5加5是10,再加5是15。”学生高兴的介绍道。“老师,我的也是15块,我是一块一块的数的,所以比他要慢了一些。”这时另一个孩子分享道。随后,大多数的孩子都完成了数糖果的任务,通过询问和对比学生数糖果的过程,我们发现以五块为一组的数,要比一个一个的数快很多。
接着,我问学生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将这两种数糖果的方法区分出来呢?学生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在意见对比中确定了摆3行每行摆5块的的方法为最佳摆放方法。随后,我变化糖果块数,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摆放练习,说一说自己从摆放练习中获取到的感悟。最后,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之下发现了乘法运算,理解了乘法运算过程中,各个因素的意义。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分享自己的数学实践感悟,进而在对数学实践感悟的分享中找到了乘法运算出现了存在的意义,理解了乘法运算原理。
3、化数为形,在绘图中找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象性,因此与数字相比,图形更符合学生的阶段性认知特点,更容易被小学生所吸收接纳。而数学是一门以数字展示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规律,当这些规律以数字和符号的形式呈现时,枯燥难懂,而当将他们以图画表示出来时,便可以一目了然。因此,在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中化数为形不仅可以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而且还能降低数学运算规律识记难度,深化学生们对数学运算公式的理解。故要想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我们不妨化数为形,让学生们在绘图中寻找知识记忆方法,发展创新思维和转化意识。
例如:在教学知识点“加法交换律时”我以红绿两个方块表示两个加数,以组合顺序的变化表示加法变化,在整体质量不变代表计算结果不变;在教学知识点“乘法分配律”时,我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大长方形,然后用一条线将该图形分为两个小长方形,并将两个小长方形的公共边标为a,非公共边分别标为b、c。随后,我通过让学生计算大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了乘法分配律公式;在教学负数知识时,我以湖水水面变化为情境,引入数轴,通过将正负数和0点分別标注到对称轴上辅助学生理解正负数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遵照学生思维特点,以图形解读取代数字灌输,让学生们在对对应图形的共同绘制中轻松记忆了数学公式,理解了数字含义。
4、新旧联系,从已知中求未知
作为一门普适性学科,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数学知识的发展是在已有数学定理的应用领域扩充中完成的。故要想降低小学数学计算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课堂自主探究行为,我们注重对新旧运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让学生们从已知中求未知。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之时,我并未直接教授学生们分数乘法运算法则,而是先带领学生们回忆了自己学习整数乘法法则之时的所做作为,并让学生们试着以小组为单位,以探究整数乘法法则的方式推理分数乘法法则,在对整数乘法法则与分数乘法法则的对比中,延展了乘法这一数学运算领域,建立起了完整了系统的乘法运算体系。
在该教学过程,我鼓励学生们从旧知出发探求新知,在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了系统的、联系的数学运算知识学习意识,促进学生今后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化。
综上所述,要学数学,必学计算,计算能力是决定学生数学综合素养高低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我们就应从强化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认知行为入手,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关注学生阶段特点,让学生们以合作共享的方式融入到新知求索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邴永忠.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探讨[J].学周刊,2019(28):28.
作者简介:钟小蓉,1985.3.15,女,四川成都,成都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中小学一级职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优化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下,占据第一位的知识是会学习,而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学习,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求索的良好认知习惯。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科目,数学老师是学生主动认知能力培养的主要负责人。而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在实施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自主认知条件,让学生们以自觉、自愿的姿态加入到对计算原理的发现和探索中去,从开始接触数学知识时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要想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纠正自身对计算教学的偏见,以对待一门学问的态度对待计算教学,摒弃盲目做题、大量刷题的机械化计算能力训练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领悟数学运算原理。让学生们了解运算定律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而将深入理解、内化吸收的运算原理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那么在数学计算训练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强化学生的主动认知行为呢?根据不断的教学探索,我总结出了如下四种方法,现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下:
1、情境利用,在生活中学算术
算术问题是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中产生的,生活是算术知识衍生的母体。在进行算术知识教学时,注重对适宜现实情境的利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在算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性资料获得,促在从二维数字运算向多维情境问题解决之间的转化,而且还能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大脑中枢,激活学生情感,发挥情感对学生行为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秋游》课时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日风景图片,然后问学生们:“同学们,秋天到了,你们想去哪里玩呢?”“爬山。”学生答。“哦?那我们要怎样去呢?”我又问。“做大巴!”学生答。
接着,我展示大巴车图片并继续问道:“每辆大巴车可以做40人,而我们的年级一共有2个班,每个班分别要去33人、35人,请问学校要组织秋游活动需要租赁几辆大巴车呢?”“2辆。”学生们将所有班级秋游人数相加后回答道。“那当学生们全部上车后,车上还剩几个空位呢?”我又问。“40+40=80,80-33-35=12,应该还剩12个空位。”“两辆车一共有座位80个,2个班级一共有68人,80-68=10。”学生们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计算方法。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图片辅助教学营造了生活化数学运算情境,让学生们在对生活问题思考和解读中,轻松的完成了计算知识探索任务。
2、合作共享,在交流中悟算理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努力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共享,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经验交流,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运算知识认知的多维化,进而在对运算定律的多角度思考中延展思维空间。同时,人是具有社会性特点的,人的生活与学习感悟,需要被看到、被分享。故当其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合作分享环境中时,他们的好胜心和好学心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而这种好胜心和好学心也会驱使他们进一步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因此,在组织数学计算活动时,努力促成学生之间的合作共享是提升计算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有多少块糖》课时教学过程中,我先将15块道具糖果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数出自己手中的糖果究竟有多少块。“15块。”一个学生抢先回答道。“哦?你是怎么数的呢?为什么这么快?”我问。“我是五块五块的数的,数了3个5,5加5是10,再加5是15。”学生高兴的介绍道。“老师,我的也是15块,我是一块一块的数的,所以比他要慢了一些。”这时另一个孩子分享道。随后,大多数的孩子都完成了数糖果的任务,通过询问和对比学生数糖果的过程,我们发现以五块为一组的数,要比一个一个的数快很多。
接着,我问学生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将这两种数糖果的方法区分出来呢?学生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在意见对比中确定了摆3行每行摆5块的的方法为最佳摆放方法。随后,我变化糖果块数,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摆放练习,说一说自己从摆放练习中获取到的感悟。最后,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之下发现了乘法运算,理解了乘法运算过程中,各个因素的意义。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分享自己的数学实践感悟,进而在对数学实践感悟的分享中找到了乘法运算出现了存在的意义,理解了乘法运算原理。
3、化数为形,在绘图中找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象性,因此与数字相比,图形更符合学生的阶段性认知特点,更容易被小学生所吸收接纳。而数学是一门以数字展示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规律,当这些规律以数字和符号的形式呈现时,枯燥难懂,而当将他们以图画表示出来时,便可以一目了然。因此,在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中化数为形不仅可以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而且还能降低数学运算规律识记难度,深化学生们对数学运算公式的理解。故要想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我们不妨化数为形,让学生们在绘图中寻找知识记忆方法,发展创新思维和转化意识。
例如:在教学知识点“加法交换律时”我以红绿两个方块表示两个加数,以组合顺序的变化表示加法变化,在整体质量不变代表计算结果不变;在教学知识点“乘法分配律”时,我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大长方形,然后用一条线将该图形分为两个小长方形,并将两个小长方形的公共边标为a,非公共边分别标为b、c。随后,我通过让学生计算大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了乘法分配律公式;在教学负数知识时,我以湖水水面变化为情境,引入数轴,通过将正负数和0点分別标注到对称轴上辅助学生理解正负数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遵照学生思维特点,以图形解读取代数字灌输,让学生们在对对应图形的共同绘制中轻松记忆了数学公式,理解了数字含义。
4、新旧联系,从已知中求未知
作为一门普适性学科,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数学知识的发展是在已有数学定理的应用领域扩充中完成的。故要想降低小学数学计算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课堂自主探究行为,我们注重对新旧运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让学生们从已知中求未知。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之时,我并未直接教授学生们分数乘法运算法则,而是先带领学生们回忆了自己学习整数乘法法则之时的所做作为,并让学生们试着以小组为单位,以探究整数乘法法则的方式推理分数乘法法则,在对整数乘法法则与分数乘法法则的对比中,延展了乘法这一数学运算领域,建立起了完整了系统的乘法运算体系。
在该教学过程,我鼓励学生们从旧知出发探求新知,在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了系统的、联系的数学运算知识学习意识,促进学生今后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化。
综上所述,要学数学,必学计算,计算能力是决定学生数学综合素养高低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我们就应从强化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认知行为入手,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关注学生阶段特点,让学生们以合作共享的方式融入到新知求索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邴永忠.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探讨[J].学周刊,2019(28):28.
作者简介:钟小蓉,1985.3.15,女,四川成都,成都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中小学一级职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