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本科专业建设 夯实人才培养平台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是事关高校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关键词】专业建设 培养计划 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a)-0241-01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高校与社会实现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的基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工作。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关键取决于高校专业的数量和结构状况[1]。近几年,我校专业建设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学生就业为主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时把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重心转移到抓好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建设上来,较好地实现了规模办学与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为学校的稳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紧扣办学发展定位,科学规划专业布局
  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纲领和顶层设计,对于学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高等学校的规模扩招既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要在高校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实现良性发展,必须紧扣学校的办学定位,走以“特色”取胜的路子。基于上述认识,学校按照“十五”期间制定的“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专业建设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处理好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传统与特色、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通过加强专业设置的调查、分析、论证和评估,扬长避短,科学规划专业布局。进一步加大我校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专业的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体现学校教育特色、办学基础和实力、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证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向一批重点工科专业倾斜,使之不断做大做强;对部分传统的老专业实施资源整合和嫁接改造,使之焕发新的活力;对新办专业给予积极支持。针对招生规模扩大过程中出现的少数新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布点不尽合理、重外延轻内涵等新问题,严格控制新专业的申报,并在“十一五”专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规定,新专业的申报必须坚持社会需要与学校办学可能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学校和学院的办学特色,保证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凡通过现设专业拓宽方向可以基本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宜增设新专业。
  通过专业建设,我校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经、管、法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与结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教学质量有保证。
  
  2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平台
  2.1 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适时修订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基本规格的具体实施方案[1]。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配合我校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和全面施行,我校两次大规模地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两次修订的培养计划的核心均围绕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新的培养计划以课程模块的形式构建,突出了“模块、双轨、弹性” 三个主要特征。“模块”即整个理论教学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构成;“双轨”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业务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弹性”即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大理论教学选修量,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在导师指导下允许超前或滞后选修相关课程模块中的课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校还设有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模式
  2.2 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适应学生就业强适应性的要求,新的培养方案以“保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要求,按照“统一基础平台+柔性专业模块”的基本框架,在各专业构建了具有相同统一的基础平台,在各大类专业构建了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平台。以此为基础,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柔性设置专业方向。通过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实现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通过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多年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类招生,在三年级才分“焊接”、“铸造”、“塑性”三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因“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 方向的毕业生市场需求旺盛,前景良好,因此长期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保持开办此专业方向。新的培养方案增强了学生就业的强适应性,体现了立足大工程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鲜明时代特征。
  
  3 发挥重点学科优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我校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其前沿性、交叉性、综合性、实用性。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努力使学生达到“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要求。在专业布局上注重学科的相互扶持,相互依托,进一步理顺学院各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如“制药工程”专业既依托石油化工学院的“化工工艺”专业又依托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在充分考虑制药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的同时,结合西部和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需求,我校的制药工程偏重于制药生物技术、生物药剂的培养,故该专业最终由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申办。“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原先由石油化工学院建设,经过反复论证后,由于该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供热、通风、空调及制冷系统的设计、调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土建知识,将来学生也多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的工作,最终将该专业划归到土木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原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由于该专业偏向机械及绘图设计,将该专业划归机电工程学院。通过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了专业结构,提高了办学效益。
  
  4 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有效的专业建设监督评价机制,是实现专业建设有序、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保证专业建设质量,学校每年都要对专业进行定期或随机性评估,评估结果与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投入挂钩。每五年对所有专业进行一轮评估,对新办专业招生后第三年进行随机评估;对专业建设评估排名前10%的专业给予经费支持交适度扩大后生规模,对评估中达不到要求或排名后10%的专业,压缩招生规模并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新办专业将停止招生,对问题严重的重点优势专业将自动滚动出局,每五年滚动评选一次;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专业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奖励,并对优秀新办专业在师资引进、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5结语
  抓专业建设,质量始终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了确保和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还应当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环节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专业建设落到实处,保证专业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松高.陈文.张联盟.徐庆.吴建锋.张乐源.《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二期.
其他文献
【摘要】概述了普通物理实验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验室发展的瓶颈作用,分析了开放性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适合工科物理实验课程发展的开放性物理实验课程体系。  【关键词】开放性 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O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