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助答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4-01
对于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初中生而言,尚未想出问题答案,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成了灌输知识而非传授知识,显然是没有效果的。语文教学中,主观题比较(比理科)多,主观题目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可能限制学生思维发展,以致学生想不明白或不服气。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有效助答,可以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助答中存在的问题
1.候答时间不够
“候答”就是等待学生回答问题。候答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提问后到学生回答问题这个时间段;另外一种就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出反应让学生补充回答问题的这段时间。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需要有时间来思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所需要思考的时间也不同。提出问题后立刻让学生回答,就会打乱他们思考问题,就会出现无人回答的情况。学生无人回答,可能不是因为老师讲授得不好,而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掌握候答的时间。
2.答案一下子就给出
很多老师提问后经常出现一下子给出答案的情况。这些教师提出了问题,不花时间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花时间解释答案的来源,等于提出问题白费力气。相反,教师一层层地引导学生推理,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问题,也节约了课堂时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现实教学中,有些老师缺乏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
二、有效助答的对策
1.耐心候答,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管是理解能力好的学生,还是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都需要一定时间思考。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3-5秒;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停留的时间1分钟为宜。听完学生回答后,教师也不要急于作出反应,或再提另外一个问题,而是稍微给学生1-2秒时间思考,以便补充和修改之前的答案。这种方法不管对哪类学生,都可以增加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对于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是对他们的补充锻炼;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2.有效助答,层层推进
在学生没说出答案之前,教师任凭学生站着“卡壳”,这样会让这类学生很受打击,损伤他们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首先就是重述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没听清楚问题而羞于开口。学生没有“领会”的话,教师就要运用简明的语言来解释题目的最表层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这是引导学生回答好问题的基础。有时候,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并不完全肯定,而是出于“形势”所迫。这样的答案多半不是一步到位的,有的是“沾了一点边”,有的完全是“跑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要采取追问的策略。如果学生的答案完全是跑题的,可以追问学生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变通能力、思维的发散性和思考的敏捷性。如果学生的答案接近正确答案或完整答案,这个时候直接给出答案就前功尽弃了;教师应当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亲口说出正确答案。
三、有效助答的成功例子
题目:说出下列段落的修辞手法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教师:有没有知道这一小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等待4秒)
学生A:比喻。
教师:哪里看出来是比喻呢?(语气暗示学生没有比喻)
学生A:天比作苍黄。(学生自己发觉不对劲,教师停顿1秒给学生继续思考。)
学生A:拟人。
教师:体现在哪里呢?
学生A: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横”,这应该是形容人的。
教师:对,没错,还有吗?
学生A:没有了。
教师:其他同学看出来有哪些修辞吗?
学生B:衬托。
教师:很好,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学生B:整个环境和气氛荒凉萧条,衬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
教师:还有修辞方法吗?(考验学生自信度)
学生B:没有了。
教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很好,这一段运用了拟人和衬托的修辞方法。A同学是从局部来理解的,B同学是从段落整体上来把握。同学们要记住,分析修辞不仅要从局部分析,还要把握整篇文段的语调。
整个提问中,教师成功运用了有效助答的策略,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针对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效助答的教学策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李景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4-01
对于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初中生而言,尚未想出问题答案,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成了灌输知识而非传授知识,显然是没有效果的。语文教学中,主观题比较(比理科)多,主观题目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可能限制学生思维发展,以致学生想不明白或不服气。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有效助答,可以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助答中存在的问题
1.候答时间不够
“候答”就是等待学生回答问题。候答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提问后到学生回答问题这个时间段;另外一种就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出反应让学生补充回答问题的这段时间。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需要有时间来思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所需要思考的时间也不同。提出问题后立刻让学生回答,就会打乱他们思考问题,就会出现无人回答的情况。学生无人回答,可能不是因为老师讲授得不好,而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掌握候答的时间。
2.答案一下子就给出
很多老师提问后经常出现一下子给出答案的情况。这些教师提出了问题,不花时间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花时间解释答案的来源,等于提出问题白费力气。相反,教师一层层地引导学生推理,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问题,也节约了课堂时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现实教学中,有些老师缺乏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
二、有效助答的对策
1.耐心候答,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管是理解能力好的学生,还是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都需要一定时间思考。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3-5秒;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停留的时间1分钟为宜。听完学生回答后,教师也不要急于作出反应,或再提另外一个问题,而是稍微给学生1-2秒时间思考,以便补充和修改之前的答案。这种方法不管对哪类学生,都可以增加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对于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是对他们的补充锻炼;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2.有效助答,层层推进
在学生没说出答案之前,教师任凭学生站着“卡壳”,这样会让这类学生很受打击,损伤他们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首先就是重述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没听清楚问题而羞于开口。学生没有“领会”的话,教师就要运用简明的语言来解释题目的最表层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这是引导学生回答好问题的基础。有时候,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并不完全肯定,而是出于“形势”所迫。这样的答案多半不是一步到位的,有的是“沾了一点边”,有的完全是“跑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要采取追问的策略。如果学生的答案完全是跑题的,可以追问学生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变通能力、思维的发散性和思考的敏捷性。如果学生的答案接近正确答案或完整答案,这个时候直接给出答案就前功尽弃了;教师应当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亲口说出正确答案。
三、有效助答的成功例子
题目:说出下列段落的修辞手法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教师:有没有知道这一小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等待4秒)
学生A:比喻。
教师:哪里看出来是比喻呢?(语气暗示学生没有比喻)
学生A:天比作苍黄。(学生自己发觉不对劲,教师停顿1秒给学生继续思考。)
学生A:拟人。
教师:体现在哪里呢?
学生A: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横”,这应该是形容人的。
教师:对,没错,还有吗?
学生A:没有了。
教师:其他同学看出来有哪些修辞吗?
学生B:衬托。
教师:很好,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学生B:整个环境和气氛荒凉萧条,衬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
教师:还有修辞方法吗?(考验学生自信度)
学生B:没有了。
教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很好,这一段运用了拟人和衬托的修辞方法。A同学是从局部来理解的,B同学是从段落整体上来把握。同学们要记住,分析修辞不仅要从局部分析,还要把握整篇文段的语调。
整个提问中,教师成功运用了有效助答的策略,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针对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效助答的教学策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