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的教学点(即专业点)已经超过800个,在校生超过15万人。①令人遗憾的是国内每年庞大的新闻专业毕业生队伍却不能满足媒体市场的需求。探究问题的实质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与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如何?为此,研究者以东北某高校新闻专业②本科二年级学生利用专业出版物(书籍、报纸、期刊)学习情况的实地调研为例,通过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的了解,为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因材施教、改善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教学管理寻求客观的现实依据。
  本次调查的目标总体是该学院本科二年级四个专业的学生,人数为287人。调查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焦点小组访谈、个案研究为辅,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即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将总体抽样单元分层,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针对在校学生的特殊性)在各层抽样框架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按照设计共发放问卷92份,占目标总人数的32%,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7.8%,推算本次调查误差为0.5%-1.5%。鉴于大学生群体同质性较高,实际误差应更接近于0.5%。
  
  第一部分 分析结果
  
  表现一: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目的单一,相对缺乏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
  数据报告显示,4个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科知识和应对期末考试。其中,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期末考试看的比较重,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大大抑制了学习的创造力。相对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以丰富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广告学专业占72.4%的学生认为完成老师作业是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显然这与专业要求培养具备创造性、实践能力强的广告人才的目标不一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是比较灵活、随性,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喜欢从兴趣爱好出发,占42%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知识也是一种休息娱乐。
  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二:一是学生头脑中普遍有着比较清晰、现实的考虑。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是为了期末可以得到理想的成绩,顺利毕业。二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心态,缺少学习热情。多数学生以完成老师作业、顺利通过期末考试为学习的主要目的,不能真正意识到专业知识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造成走出校门后的眼高手低现象。如何引导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正确、清晰地认识专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学院的学习资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表现二: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宏观上具有同一性、趋近性、集中性特点,微观上凸显性别差异
  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图书馆借阅书籍,期刊阅览室阅读专业期刊、报纸,课堂内外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讨论,浏览阅读相关网站信息,听取学术报告等。通过调查发现,专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做出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从宏观角度来讲,具有同一性、趋近性、集中性特点;从微观角度来讲,明确凸显出性别的差异。
  数据调查显示,新闻学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借阅专业图书占59.7%,浏览相关网站占47.2%,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占45.85%。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排序的优先顺序依次为,借阅专业图书占55.6%,阅读专业期刊占46.1%,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占45.1%。广告学专业的多数学生选择借阅专业图书的比例占到74.1%,其次是浏览相关网站占58.4%,阅读专业期刊占56%。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选择略有不同,依次是浏览相关网站占51.2%,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占38.5%,听学术报告占31.4%。
  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时,首先是考虑从传统图书中去获得。其次是不经常性的阅读专业期刊、浏览专业网站、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听取学术报告等。这样容易导致三个问题的出现:一是较易造成专业书籍集中借阅、专业图书需求紧张、图书流动人群有限。二是造成其它学习资源的冗余和浪费。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不科学、不协调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平日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尤其是学院的权威教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不良学习习惯及时发现,给予指导和纠正。通过自身权威性的解读与示范,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问题。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在同一选项中,男女选择结果的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的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通过借阅图书的方式获取专业知识,两者相差了30个百分点。而广告学专业的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通过借阅图书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两者相差了33个百分点。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而新闻学和广告学的女生比男生更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通过听学术报告方式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中,女生表现更为积极。这说明,性别是影响学生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现三:学生思想存在误区,专业素养欠缺,理论基础不实
  关于“您在利用专业出版物(图书、报纸、期刊)学习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的调查,在回收的90份问卷中,有72个人回答了这个开放性问题。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4个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晦涩难懂,包括专有名词看不懂,专业术语不理解,并且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缺少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的对象和渠道。其中以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告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現的较为突出。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认为,新闻学应该是偏重业务实践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枯燥无味,没有多大阅读价值。他们忽视了自身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访谈中可以发现,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活泼、耐性不足、学习喜欢从个人兴趣出发,理论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出版物的内容具有散、杂的特点,学习时会产生迷茫心态,没有耐心和兴趣阅读。
  同时,4个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多数学生反映专业学习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自己不懂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便找到了答案,也不能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专业知识学习经常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因此,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没有兴趣阅读,还不如亲身实践能够学习到的东西多。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理论基础学习不足,形成了流于浮躁、急于求成、迫于实践的心态。
  
  表现四:学生阅读量有限,文化视野不宽广
  关于学生专业知识阅读量的问题,本研究从学生每学期阅读专业书籍情况、阅读专业期刊情况(学术期刊,专业类杂志)、读报情况3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⒈学生每学期阅读专业书籍情况
  4个专业中的大多数学生每学期平均阅读1-3本专业书籍,只有少数学生会阅读4-8本,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读任何专业书。其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出现不读书的情况明显多于其它3个专业。
  调查分析,多数学生每学期平均阅读专业书籍在1-3本,大学4年共8个学期,排除1个学期的校外实习时间,因此大学4年共7个学期在校学习时间,每个学生平均阅读专业书籍量在7-21本之间。一般意义上讲,每一名学生在4年大学期间,至少应该阅读50本专业书籍。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据了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基础参考书目为50本,他们的学生基本能达到这个数量。
  ⒉学生阅读专业期刊情况(学术期刊,专业类杂志)
  4个专业的学生,平均有近50%选择偶尔接触专业期刊(学术期刊、专业类杂志),近50%的学生选择几乎不读,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占41.7%的学生选择不读,只有广告学10.3%的学生选择经常阅读。
  联系前边对学生获取专业知识途径的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时,首先是考虑从传统图书中去获得。以及对学生在利用专业出版物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没有兴趣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期刊(学术期刊、专业类杂志)的阅读量,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限制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构成。
  ⒊学生读报情况
  4个专业的学生几乎表现出共同的读报习惯。近25%的学生每周读报1-2次,近20%的学生每月读报1-2次,近25%的学生半年读报1-2次,少数学生从来不读报。接近半数的学生每月甚至半年才有1-2次的读报习惯,学生平日接触报纸媒介的频度由此可见一斑。
  综合以上3个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普遍不具有高频度的接触专业出版物(图书、期刊、报纸)的习惯,学生的阅读量有限,文化视野不宽广。那么学生业余时间是如何利用的呢?结合调查问卷中相关问题的结果显示,业余时间男生普遍喜欢上网、运动;女生普遍喜欢上网、逛街、打电话等。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面并没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脉络框架、知识点、学习方法等问题迷茫不清,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更是疑惑不解,不知从何下手。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部分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不能与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相适应了。
  
  第二部分分析建议
  
  诚然,为了培养社会认可度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各地方高校的新闻教学单位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探索与提高。但结合上述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毅力、耐力、能力、魄力。存在学习目的单一、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论学习存在误区、阅读量有限、专业素养欠缺、文化视野狭窄等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简单化,就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讲,基本上是一种口径,即“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宣传领域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分别在新闻、出版与宣传单位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实际上,这样的目标定位具有强烈的“工具性”特征,而忽视了对人才的“人性”培养,大学的任务实际是培养“人”,提高人素质的。就任何一种专业而言,都要有它自己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不能简单化和笼统化,更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符合专业的特点,也要符合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
  从高校教育的角度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洞察人的知悉欲望和行为之间的关联;识别新闻文化表征和新闻文化观念的联系;把握政治和市场脉动之间的关联;掌握语言表达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理解媒体环境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从而全面理解新闻与媒介。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把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四基”并重,突出特色。“四基”即“基本素质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夯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中基本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前提,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特色。据此,我们结合本学院现状与特点,做到合理利用教师、设备等现有资源。
  其次是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具体的思路,要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思路如:(1)在育人指导思想上要做到“通”与“专”结合——即让学生在学习上符合“四基”的要求。(2)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宽”与“窄”结合——即“新闻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由通识和“专业”结合,还要突出专业性,不能和其他相关专业混淆。(3)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死”与“活”结合——让学生处处有课堂、时时有老师。课堂教学要严格,即所谓的“死”;实践能力培养和课外活动要“活”。二者结合,让学生始终处在紧张与活泼的学习和实践当中。教师必须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将上课教授内容与学生活动相融合。(4)学生技能培训做到“软”与“硬”结合——所谓“软”,就是在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上要进行“软”性管理与考核。所谓“硬”就是在专业学习上必须达到专业技能过硬。(5)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做到“试”与“查”结合。学位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试卷考试成绩占70%,30%做日常考查(包括学生出席5%、读书报告或笔记10%、課堂讨论5%、参与相关课程的课外活动10%,共计30%)。选修课采取考查的方式,可以采用论文和口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考试,可以通过经专家组考核打分获得证书的形式(证书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并记录成绩)。以上各种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采取相对应的补考、重修的形式以达到毕业的要求。
  第三,教师除了正常授课以外,要充分利用有效时间与学生多方面接触,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通过循循善诱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打破学生对专业产生的隔膜,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从心理上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认同感、接近感、自豪感。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重视人际传播效果。多数学生做出决策的依据来自于人际传播下的相互影响。教师应该善于通过利用自身的权威性来有效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对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人物重点施加影响。同时,要加强人文关怀,从文化视野下重新审视新闻传播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传播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能力、重视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
  总之,重点打造理论广、技能精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改良理论教学思路和方法、加大教学实践环节,改变办学理念、创立新型办学特色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注释
  ①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2009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
  ②为方便起见,将具体调查学校隐去,特此说明
  (本文系渤海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四基”并重 突出特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林嵒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昱慧、黄鑫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新闻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
期刊
一、解读公关视阈中影响新闻媒体发展的因素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其实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健康体,各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近些年来,新闻造假风愈演愈烈,破坏了媒体的形象,危机不期而至。从而新闻媒体也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但是帮助企业解决危机的重要工具,而且也需要进行公关活动,需要进行危机管理,从而才能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当然媒体
期刊
在电视、互联网,如今又有3G手机强势加盟,立体媒体股评呈三足鼎立之势的大氛围下,报纸的股评版面,可以说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许,有的报社老总和版面编缉尚不肯承认这一点,但这已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般的铁定事实。因为,在报纸股评比立体媒体时效性上滞后一天的情况下,再精彩、再到位、再恰如其分的股评都逃避不了“明日黄花”的尴尬。因而,报纸的股评,必须要“洗心革面。”  不是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
期刊
作为一种异军突起而又备受争议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 (talk show ,港台地区译为“脱口秀”)一时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地谈话节目在经过了前几年的“大干快上”的活跃期后,近两年又有所沉寂。这一现象使人不禁疑问:谈话节目怎么了,为什么不像从前一样火爆了,它也会像以往的一些娱乐节目形态一样昙花一现吗?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并受到青睐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谈话节目
期刊
在资讯手段十分发达的今天,许多事关政府决策的调查研究还在单纯依赖数据统计与实地调查,或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不仅手段落后,而且与现实严重脱节。相反,一些商家和网络媒体则开始利用网络的优势展开调查,但由于网络民意在官方缺乏“名分”,不具备合法性与权威性,也不敢选择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调查,导致参与的网民有限,难成气候。所以,如何更好地重视、开发、利用网络调研,体察网络民意,对体现科学发
期刊
一    政府、新闻传媒和公众三者的关系一直是新闻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重大的公共性事件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引人注目。政府是社会管理机构;新闻传媒从事专门性的新闻传播工作;公众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社会群体,在新闻传媒面前则是受众。三者围绕信息的公开传播形成特定关系。“此种特定关系是指:在某些时候,政府决定是否发布、何时发布和发布何种重要信息,为媒体提供重要的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对媒体进行相应
期刊
报纸上的长篇连载有着悠久的传统,自晚清连载小说问世以来,连载便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其文化生命力经久不衰。很多小说家是由连载培养出来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最初也都是借助连载与读者见面的。报纸的繁荣与大众化普及,连载功不可没。  连载是副刊的“后花园”。除了“五四”时期的连载有马克思主义著作、学术演讲稿、新俄通讯等体裁,及文革期间副刊连载有过中断以外,20世纪90年代以前,副刊连载一直以文学作
期刊
近四五年间是中国时政类杂志高速发展并日趋成熟的一段时间,在传媒彻底走向商业、公共媒体越来越不痛不痒之后,还可以看到一些期刊用最专业的眼光和笔触为我们客观又深刻地呈现着最接近真实的世界。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时政类期刊正成长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媒介力量。时政类期刊主要以当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为背景,以国家、社会的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阐释、解析,并将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融合为一体,以吸引更多读者。
期刊
从2007年国内规模最大视频分享网站土豆网首次被告侵权以来,已经先后有数十起视频网站被告侵权立案,尤其是奥运年视频转播的争夺战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视频网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中的法律责任如何判定?本文以土豆网侵权案为例着力论述这一问题。    一、视频网站侵权案例分析  2007年4月,土豆网被新传在线(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原告称被告在未经原告许可且未支付报酬的情况
期刊
于小龙,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至2002年3月在宁夏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部、经济部副主任、综合新闻部主任等职。2002年3月调任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党总支书记。近30年的新闻采编经历和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使他成为宁夏主流媒体颇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业人才。他被推选为银川市市委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协委员,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宁夏记协副主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