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折翼的天使不孤单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e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接触到的每一个“特殊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不放弃、不抛弃。
  作为一名特教学校的老师,在从教的二十多年中,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小天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样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闪光点,但在我眼里,他们都一样是我的学生。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顺遂心意地平安长大。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或许是特殊的,但是在我们特教学校,他们一样可以美丽地绽放。这些独特的小天使,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更多的爱与关切。为此,我校自2018年4月开始,展开《利用家校合作优化小学生心理建康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立项后,学校以课题组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咨询辅导为途径,本着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的宗旨,通过互动、互补,使课题研究进行得井然有序。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专家的帮助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特色育人,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渴望爸爸抱的乖孩子终于笑了
  童童(化名)是我班的一个学生。童童有一头乌黑的头发,笑起来有一对小巧的酒窝。童童生得白净,我第一眼看到他,便被他纯洁、安静的气质打动。但随着深入了解,很多老师都跟我讲:童童是一个“特殊儿童”。
  我逐渐发现,童童似乎比别的小朋友反应慢,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连数字也总是写反。童童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连2加3这样的数学题都算不清楚。英语老师也说,每一次单词默写,童童都是0分。
  我总是默默地关注着童童。每节体育课,他都远远地站在墙角,看着嬉闹的同学,眼中充满了艳羡。班里很多同学不喜欢童童,他们嘲笑他,甚至欺负他,故意把他的铅笔盒藏起来,让童童急得直哭。
  作为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自然痛在心里。很快,我发现了童童身上的闪光点——善良、真诚、热爱劳动。我发现童童总是在放学之后留在教室打扫卫生,看见别人丢下的纸屑总会主动捡起。童童的口袋里总备着火腿肠,学校附近的小猫小狗都喜欢亲近他。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然而却有一些特殊。他像小天使一样,深深打动了我。
  我找到童童谈话,一句“我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刚说出口,童童却满脸都是诧异,急忙摆摆手,慌张地否认:“不,不,不,老师,我不好……”
  我问童童为什么这么否定自己,童童忸怩地撕扯着衣角,嗫嚅出一句:“因为……爸爸、同学们都不喜欢我……爸爸从来没有抱过我。”
  听完童童的话,我陷入了深思。童童的父亲是一家工厂的领导,事业有成,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童童于他而言却像是一种“羞耻”。我经常看见童童的父亲在接童童放学的时候,眉头紧皱,粗鲁地拽着童童的手臂,童童便在他的手下小步快跑,尽力跟上。
  像童童这样的特殊孩子,因得不到家长认可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在特教学校可以说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自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后,对像童童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进行心理训练,通过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我们还开通了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通过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家长讲坛、家校联谊会、专题汇报、讲座、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个性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特殊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比普通孩子更困难,他们渴望得到世界的认可,渴望规避生活中的恶意和伤害,这时,学校和家长理应成为他们坚实而温柔的港湾,而不是另一种伤害。”通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童童的父亲改变了家庭教育理念,对童童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从来没抱过童童的他,在一次家校联谊会上,当着我的面把童童拥入怀里,童童脸上绽放出久违的微笑。如今的童童,热情、阳光,并且用这种热情和阳光感化着周遭的人。
  家谊会,搭建家校沟通的有效平台
  我所在的学校处在城乡接合部,这里的学生不少是留守儿童,很多家长长年在外,老人虽留在家里照顾孩子,但由于年老体弱,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至于学习则是有心无力。个别听话、自觉的孩子,学习还基本跟得上;如果是懒惰、自制力差的孩子,不但学习一塌糊涂,还存在很多心理问题。
  有个叫新新(化名)的男生,很爱运动,活泼可爱,但在妈妈眼中,却是一个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上课时,他经常故意捣乱,对老师表现出敌对状态,他说自己厌恶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罚抄的教育方式。新新的爷爷奶奶并没有将孩子厌恶老师的情况与老师沟通,认为把孙子交给了学校,他们就万事大吉了。
  华华(化名)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奶奶。但他生性好动,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睡大觉,课下打架,成绩差不说,还经常跟附近中学的学生出入网吧。华华刚升入六年级时,因为上网一夜未归,班主任打通了他父亲的电话,希望家长能到校共同解决孩子痴迷上网的问题。令班主任没想到的是,这位父亲竟然以在外打工忙和路途远为由,拒绝来校。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教育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为加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我校以课题为契机,把家谊会作为学校与家庭双向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在家谊会上,家长可以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育儿心得,为家长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部分家长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中学习、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少家长还因此成为好友。除了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学校还通过家谊会为家长提供心理辅导,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自课题开展以来,老师说孩子的心理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都说孩子变得比以前活泼开朗了,以前的“坏”孩子现在变乖了、懂事了,有心理阴影的孩子变得阳光了、爱笑了。
  (作者系山东省梁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责编
其他文献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我在家收拾旧物,无意中翻出上大学时用的一个笔记本,翻看着那些关于文学与梦想的记录,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青春岁月中对写作的探索与痴迷。突然,笔记本中夹着的一张纸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打开泛黄的纸,纸上那一条条道路和学校的名称映入我的眼帘——这是我上大学期间,去一宫文学写作班学习,爸爸用钢笔为我画的一张地图。  爸爸在学校工作,每天从早忙到晚,连假期也不例外。而每逢我参加重要考试,爸爸作
期刊
女儿把我当成了榜样,在她心里,妈妈就是最好的老师。她说,有家长共同学习的孩子,是幸福的。  周末,我帮女儿报英语听写。检查答案的时候,我发现她有好几个单词没写对,便毫不留情地批评她,说她不认真,这么简单的单词都记不住,以后到了高年级,学习难度增加了,肯定跟不上班。女儿听我数落她,一脸的不高兴,反问我:“你说简单,那你听写试试?”   试试就试试!这些单词,我以前学过,这阵子还给她报过听写,肯定难
期刊
那个周末,我的姥姥过八十八大寿,我和丈夫接到爸妈的电话,带着女儿前去祝寿。下了地铁,我们往饭馆走去,路边有一家进口零食商店正在搞促销,女儿佳佳见了,又走不动路了,我只得给她买了一些零食。  我们一大家子吃罢寿宴,回到姥姥家,陪老人家聊天。这时,佳佳嚷嚷着要吃零食,我把零食拿出来,让她跟太姥姥一起分享。老人家看了看零食的外包装,却不肯吃,而且不让我给佳佳吃。我问姥姥怎么了,姥姥说:“你买的都是什么啊
期刊
目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对正常乳腺组织的弹性模量进行研究,探讨其正常值范围及腺体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方法276名女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与中年组,青年组分
目的 本项研究通过与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进行临床效果比较,评价经尿道双波长激光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与优势。通过研究,分析与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
如果说青春时期老师是学生的灯塔,那么家长就是孩子的港湾。  青春期是所有家长与孩子都躲不开、避不过的特殊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粗暴、难以沟通、以自我为中心,让许多父母头疼不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迈进成熟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就会事与愿违。  老师引导 增光添彩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让人的生存失去了诗意。”如果人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竞争过程,那么青春
期刊
孩子普遍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会打自己心中的“小九九”。在这种心理达到高峰时,根本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话,正面教育往往并不奏效。  要想教育好孩子,不仅要多学习相关知识,还要注意摸索规律,自己摸索出的规律往往比从书本上学到的方法更有实用价值。我曾是名“教员”,喜欢琢磨这方面的问题。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孩子普遍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会打自己心中的“小九九”。在这种心理达到高峰时,根本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话
期刊
是日下午,坐车去接将要放学的外孙,路宽车快,到学校门前时挺早,遂顺着周边遛开来。我不疾不徐踱步到拐角,透过学校的围栏,看到操场上有学生在上体育课,这边学生在做着律动感很强的健身操;那边学生在踢球,大呼小叫地奔跑著。操场西北是一栋连体的棕红色教学楼,虽已是中秋时节,可秋老虎威力不减,各层楼的窗户大都敞开着,依稀可闻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转身折返,蓦然发现被新建高楼遮挡大半的百货大楼塔尖——昔日津城建筑高
期刊
很多家长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大多不会太在意孩子的感受,尤其是有了情绪的时候,但情绪是会传染的,这种坏情绪就像一个又一个的小疙瘩系在孩子的心里,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老师,你的内心力量足够大吗?”一天下了课,一个小女孩在身后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问道。  我一愣,立刻停下了脚步。  “为什么这样问呀?”  “内心力量足够大才能帮到我。”她慢吞吞地说。  “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事了吗?”我问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