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表明我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如果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打开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门,那么,35年前的1978年确定对外开放,则是我国以开放的姿态,冲破封锁和自我封闭的束缚,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开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与苏联、东欧有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同西方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与技术引进,但总体说来,我国还是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经济发展水平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从20 世纪60年代起,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外交上存在着许多失误,如在经济建设上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外交上把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列入“帝、修、反”之列,并与他们进行“不调和”的斗争,自我孤立;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这一退一进的过程中,我国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面对差距,面对落后的中国现状,邓小平如是说。
  知耻而后勇。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我国便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党全国要求改变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呼声越来越高。
  如何改变?“让干部出去看看,落实引进规划”成了当时中国高层普遍关心的一件事。1978年前后,全国范围内一股对外经济考察潮应运而生,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1978年5月-6月为期36天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代表团。代表团成员除了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团长外,还有七八位部级干部和20余名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中央和地方领导,共30余人。可谓阵容齐整,蔚为状观。
  这样规模的代表团大张旗鼓去西方考察经济,这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自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西欧五国都以相当的规格和极高的礼仪,接待了这支由中国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经济考察团。
  从管理部门到科研单位,从设计部门到生产车间,从工厂到农场,所到之处,代表团成员都认真参观。一座座厂房整洁、规范,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几位工作人员操作着电脑,控制着各个生产程序,崭新的成品便源源不断而出;电脑代替了人脑,自动化代替了“人海战”,机器人在高速为人类创造着物质财富……所见所闻,尤其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严密的经营管理带来的高效率与高速度,极大地刺激着考察团成员的神经。
  在听取了西欧五国考察团的汇报后,197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关于经济建设的务虚会,会议达成了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许多国际上流行的做法,包括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吸收国外投资等,都可以研究采用等多项共识。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被打开,并再也没关上。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