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温存,沙漠肆意,平原辽阔,河流向前,不同的地理景观给了宁夏人不同的性格,他们向上,他们开阔,他们包容,他们坚持,他们自由且快乐。他们离黄河或远或近,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一群依河流而生存的人,距河远或者近,对他们来说都是风景,虽有差别但却有共性。因此,黄河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条铜铸的路,承载着他们的向望、渴望与梦想。历史上,他们的先辈曾借助流过这片土地的黄河,用羊皮筏子创造了黄河两岸的商业繁荣,今天他们依然借助黄河,延续这片土地上农耕的文明;没有人可以否定土地、河流、商业与金钱、农耕与庄稼,这一个个的生存基础,他们也一样。宁南的黄土、宁北的方言、中卫的沙子以及被黄河滋养得美丽无比的银川平原,就这样被一条河串连了起来,成了宁夏的魂。
行走或者定居下来,总有一些在心中沉淀。2002年,当我以苦行者的姿态介入宁夏南部山区并将它甩在身后时,我将脚上的那双开了胶的鞋放在马路中间,双膝跪地,朝它毕恭毕敬地磕了个头。
彼时的我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走遍了宁南那片黄土丘陵地带,我的鞋如同我的私章在那里留下了一个个痕印,它们是我在这片土地上全部的记忆。我想,我面对的不是一双鞋,我是在向一方干旱、贫瘠,却永远洁净、向上和丰富着的黄土地完成着心灵的感恩和身体的叩拜。
没错,我花了近60天时间为的就是这一次感恩和叩拜,当我和同行的摄影师王钢以及一个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女学生,为省只有几十元钱的住宿费,同时挤进一间屋子并为我们的行程感到心酸时,我们的旅行也便具备了其苦中有乐的价值与意义。
是什么样的情怀使我一路坚持下来的?当这个问题一如青铜闪亮并且掷地有声地落入我们的心中,我们一下子就将那片土地的另外一个名字捡拾了起来——西海固。这与“最贫苦”联系在一起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以及力量——我知道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孕育,而我所要寻找的也因此得以显现。
宁夏实际上是一条河,一条河滋养出的丰润和美丽的土地,但在离河较远的南部山区的梦想,却坚硬得像一块石头,能在黄土地上砸出一个大坑来。
同心县豫旺镇的白菊花,为供自己的几个孩子上学,给别人犁一上午的地仅挣几毛钱,但为了那几毛钱她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犁着。白菊花的丈夫,因为“老实”,在外地打了大半年工,最终不但没给家里挣来钱,甚至没了回家的路费,他就这样被骗了,但他仍然需要外出打工,而且必须外出打工。白菊花的女儿马燕,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上学的钱,便将一只小羊牵到了离家不远的山坡上,看着埋头吃草的小羊,一遍遍地在心里说:“小羊啊,你快些长大吧,长大了卖了你我就可以上学了……”这是当初在无奈中让她离开学校的妈妈给她重返校园的唯一希望,她就这么从未停歇地吟诵着那神圣的希望,并且让它在心中凄苦并且悲情地成长。
这就是西海固,这样的故事在它的大地上随处可见,它们苦,但正因为苦,才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具备了一种超常向上的力量,即再苦也得活着。就像辽远苍茫的西海固大地,即使再苦它依然存在着。
但是,你能说什么呢?我分明听到干涸的西海固大地在喋喋不休地向上天诉说着——给我一滴水,我可以养活很多人。这不是吹牛,是事实,西海固的黄土有着这个能力,一如给西海固人一个机会,他们就定会生活得更好。
土地的精神就这样变成了人们的信仰,且永不消失地存在着。希望种下的很多,收获却异常地少,但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谁因为这不成正比、甚至常常变成反比的付出与收入的关系,而放弃希望甚至生命。
农家的小院依然方方正正,依然诉说着千万年来人类在大地上的传承。
在西海固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更多是生命在艰难中相互依存的温馨。
我的脚步来到固原郊区一个叫大明城的地方。
黄昏的夕阳下,我看到老陈的妻子将家里的几口涮锅水倒入了自家门前的狗食盆,那是她家养的那条小白狗唯一的晚餐,即使面对那清汤寡水,小狗依然欢呼雀跃。而当她的丈夫披星戴月从城里的修车铺归来,先是用自家花园的棉土将沾满油渍的双手洗了个干净。我惊讶地看着,老陈说:“黄土是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而后又捧起绵土在脸上摸了一阵子,我看到,作为“土人”的他,的确干净了很多。
这也是西海固,贫穷的人因为贫穷的土地而变得更加“干净”,一切都因有了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的信心。黄河离他们近在咫尺,而河之恩泽却距其非常遥远。
于是,土,在这里也便被他们当成了水。
都说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者,土之高耸也。当西海固人把土当成水,其生命中也便多出了一种仁的智——爱并且活下去!
那晚,坐在炕头上的老陈,首先掏给妻子的是他那天挣来的几个沾满油渍的辛苦钱:“给娃明天上学用……”
我哭了。但哭过之后,我猛然发现在缺少河流的西海固地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即使干涸,沙石与绵土同样会如水般同样奔涌向前,那便是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与品质,进而成为苍茫西部大地的丰碑。
这更是西海固,它构成了宁夏人生存精神的基石,但这仅仅是宁夏的一部分。
事实上,除了西海固地区之外,宁夏是这样一个地方:一条河串起来的平原与沙漠。平原是中卫(中宁)平原和吴忠平原、银川平原;沙漠是: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它们分别位于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和盐池县、灵武市的边缘以及平罗县的陶乐镇。
土地没水,久了,就会成为荒漠,荒漠久了,就会成为戈壁与沙漠。宁夏,这方土地因为黄河的滋养而变得美丽富饶。而再勇猛的沙漠一旦遇到河流,就会变得温情脉脉,成就一番别样风景。位于中卫的腾格里,沙漠与黄河相依相偎,沙漠的粗犷豪放与黄河的婀娜秀美融为一体,造就了沙坡头的美景。在这片浩瀚的沙海中,除了有一段40公里左右的沙漠铁路之外,还有180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小面积的草原绿洲,科学治沙形成的绿色植物长廊以及蒙、回、汉等民族的居民与村庄和林场、果树、田地,一起构成了宁夏腾格里万千气象。这便是沙漠与河流创造的奇迹,但宁夏的奇迹绝不止沙坡头,当沙湖的湖光潋滟与芦苇点点一起构成风景,宁夏平原上也便多出了一颗闪亮的明珠。有45平方公里水域的沙湖,在一片沙漠的包围之中,诉说着造物主的神妙,这是毛乌素沙漠和黄河共同创造的一个人间奇迹。 水在这里显得奢侈,沙在这里显得柔情。水的奢侈造就了宁夏人的热情好客,沙的柔情造就了宁夏人的细腻和丰富。热情好客即是在宁夏就得大块大块地吃肉、大碗大碗地喝酒,吃好喝好,宁夏人还会让你不醉不归;而细腻与丰富总在那些粗犷的西北汉子酒后的柔情中,喝得满面通红的他们在醉后还不忘记提醒你诸如“天冷了加件衣服”的生活细节。
这便是水与河的给予,而真正要说道的则是宁夏的平原。
2007年,已调入宁夏工作的我参加了当时所在报社组织的大型策划报道活动“宁夏全境行”。 记得,在当时的采访行程中,我来到了银川附近一个叫三关口的地方,在那块属于贺兰山的高地上,我看着眼前银川平原的良田,以及金丝带一样闪亮的黄河,忽然多出了一份对于宁夏这片土地的理解——都说天下黄河富宁夏,但黄河给予宁夏的富裕仅限于中卫(中宁)平原、吴忠平原和银川平原。这三块平原相连在一起,相伴着黄河,就像宁夏大地上的三块绿翡翠,闪耀着圣洁与生机的绿色,给了宁夏人河流与土地相融的富足与幸福。
而这,与坚韧的西海固相比,多出来的便是开阔与包容。
同样是一撮黄土,而它一旦被平整了,受到了水的滋润,就会变得大气和潇洒,仿佛什么也能生长出来——这就是平原的特征。黄河在这里宁静安详却,又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却又富于担当——这恰恰就是平原上河流的全部形象。
在这样的平原上行走,我感到非常舒心且幸福,我甚至会感到,与我迎面来和被我甩在身后的人,与我都是一样的,或者说人格都是平等的,没有那种忽高忽低的层次之分——大家都在一个高度、一个平面上生活与工作,没有你优我劣或是我优你劣——平原上的黄土或者是黄土造就的平原让人和人变得“平等”了起来。没有了人为的排他,平原上的城市或者乡村就只有吸收与接纳,这是土地对人的一种影响,更是人和土地共有的一种胸怀。
世世代代生活在宁夏平原上的人们,时刻都在向世人坦露其胸禁、敞开其胸怀,吸纳天地之灵气之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和谐、多彩起来。他们热情好客,他们奔放自由。
在那次采访中,随时随地,我都可以在任何一家人的门前讨得一碗饭,甚至接受贵宾一样的待遇,中宁的土鸡、银川的羊杂、石嘴山的小吃,只要我一张口,随时都可以受用。也是随时随地,我总能看到回、汉两族一家亲的景象,无论城市或者乡村。更是随时随地,我总能听到全国各地和宁夏各地的方言加杂在一起,人们操持着不同的口音,在同一块土地上享受着天地之恩泽,在触摸幸福之时又让飞扬在空中的话音使得生活由单一变得多元。在宁北地区的石嘴山市有一座叫“五湖四海”的纪念碑高耸于市区,见证着那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支宁人在宁夏这方土地上共同奋斗、生活和工作而又和平相处、融为一家的历程——在这样的一个地域行走,我不小心会被迎面飞来的各地方言幸福地击撞着——一个地方就这样被五湖四海的人改变了,在让它和谐并变得美丽之时,那个地方的石头也不甘寂寞,张开嘴巴,说话甚至唱歌,与人为伍、与人交流,加入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大合唱中。
这就是宁夏平原,人因地美,地因人和。
黄河呢?它在这方平原上东奔西突,随性且随意,温柔,舒缓,博大。而我最终要说的是,绵绵的黄土、细细的沙,在西海固地区的人们将自家院落的绵土当成洁净的水,用来洗手、洗脸甚至净身,泥土功效被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之时,宁夏人同样把绵土与细沙组成的沙漠变成了足下可以种植庄稼的土地、建筑城市的土地——有了这两者的存在,就不难理解宁夏平原为何安详而富足——宁夏人就在这样的一方土地上创造着自己的价值并证明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条河,一方地,一群人,人在地上距河或远或近,构建了宁夏的精神与风景。
今夜,我在银川枕着黄河的涛声入眠,梦见的却是一份置身大漠创业的浪漫。没有人告诉我历史是什么,我只知道在这样的土地上生存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土地上奋斗,并跟随着河流向前。
行走或者定居下来,总有一些在心中沉淀。2002年,当我以苦行者的姿态介入宁夏南部山区并将它甩在身后时,我将脚上的那双开了胶的鞋放在马路中间,双膝跪地,朝它毕恭毕敬地磕了个头。
彼时的我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走遍了宁南那片黄土丘陵地带,我的鞋如同我的私章在那里留下了一个个痕印,它们是我在这片土地上全部的记忆。我想,我面对的不是一双鞋,我是在向一方干旱、贫瘠,却永远洁净、向上和丰富着的黄土地完成着心灵的感恩和身体的叩拜。
没错,我花了近60天时间为的就是这一次感恩和叩拜,当我和同行的摄影师王钢以及一个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女学生,为省只有几十元钱的住宿费,同时挤进一间屋子并为我们的行程感到心酸时,我们的旅行也便具备了其苦中有乐的价值与意义。
是什么样的情怀使我一路坚持下来的?当这个问题一如青铜闪亮并且掷地有声地落入我们的心中,我们一下子就将那片土地的另外一个名字捡拾了起来——西海固。这与“最贫苦”联系在一起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以及力量——我知道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孕育,而我所要寻找的也因此得以显现。
宁夏实际上是一条河,一条河滋养出的丰润和美丽的土地,但在离河较远的南部山区的梦想,却坚硬得像一块石头,能在黄土地上砸出一个大坑来。
同心县豫旺镇的白菊花,为供自己的几个孩子上学,给别人犁一上午的地仅挣几毛钱,但为了那几毛钱她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犁着。白菊花的丈夫,因为“老实”,在外地打了大半年工,最终不但没给家里挣来钱,甚至没了回家的路费,他就这样被骗了,但他仍然需要外出打工,而且必须外出打工。白菊花的女儿马燕,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上学的钱,便将一只小羊牵到了离家不远的山坡上,看着埋头吃草的小羊,一遍遍地在心里说:“小羊啊,你快些长大吧,长大了卖了你我就可以上学了……”这是当初在无奈中让她离开学校的妈妈给她重返校园的唯一希望,她就这么从未停歇地吟诵着那神圣的希望,并且让它在心中凄苦并且悲情地成长。
这就是西海固,这样的故事在它的大地上随处可见,它们苦,但正因为苦,才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具备了一种超常向上的力量,即再苦也得活着。就像辽远苍茫的西海固大地,即使再苦它依然存在着。
但是,你能说什么呢?我分明听到干涸的西海固大地在喋喋不休地向上天诉说着——给我一滴水,我可以养活很多人。这不是吹牛,是事实,西海固的黄土有着这个能力,一如给西海固人一个机会,他们就定会生活得更好。
土地的精神就这样变成了人们的信仰,且永不消失地存在着。希望种下的很多,收获却异常地少,但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谁因为这不成正比、甚至常常变成反比的付出与收入的关系,而放弃希望甚至生命。
农家的小院依然方方正正,依然诉说着千万年来人类在大地上的传承。
在西海固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更多是生命在艰难中相互依存的温馨。
我的脚步来到固原郊区一个叫大明城的地方。
黄昏的夕阳下,我看到老陈的妻子将家里的几口涮锅水倒入了自家门前的狗食盆,那是她家养的那条小白狗唯一的晚餐,即使面对那清汤寡水,小狗依然欢呼雀跃。而当她的丈夫披星戴月从城里的修车铺归来,先是用自家花园的棉土将沾满油渍的双手洗了个干净。我惊讶地看着,老陈说:“黄土是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而后又捧起绵土在脸上摸了一阵子,我看到,作为“土人”的他,的确干净了很多。
这也是西海固,贫穷的人因为贫穷的土地而变得更加“干净”,一切都因有了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的信心。黄河离他们近在咫尺,而河之恩泽却距其非常遥远。
于是,土,在这里也便被他们当成了水。
都说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者,土之高耸也。当西海固人把土当成水,其生命中也便多出了一种仁的智——爱并且活下去!
那晚,坐在炕头上的老陈,首先掏给妻子的是他那天挣来的几个沾满油渍的辛苦钱:“给娃明天上学用……”
我哭了。但哭过之后,我猛然发现在缺少河流的西海固地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即使干涸,沙石与绵土同样会如水般同样奔涌向前,那便是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与品质,进而成为苍茫西部大地的丰碑。
这更是西海固,它构成了宁夏人生存精神的基石,但这仅仅是宁夏的一部分。
事实上,除了西海固地区之外,宁夏是这样一个地方:一条河串起来的平原与沙漠。平原是中卫(中宁)平原和吴忠平原、银川平原;沙漠是: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它们分别位于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和盐池县、灵武市的边缘以及平罗县的陶乐镇。
土地没水,久了,就会成为荒漠,荒漠久了,就会成为戈壁与沙漠。宁夏,这方土地因为黄河的滋养而变得美丽富饶。而再勇猛的沙漠一旦遇到河流,就会变得温情脉脉,成就一番别样风景。位于中卫的腾格里,沙漠与黄河相依相偎,沙漠的粗犷豪放与黄河的婀娜秀美融为一体,造就了沙坡头的美景。在这片浩瀚的沙海中,除了有一段40公里左右的沙漠铁路之外,还有180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小面积的草原绿洲,科学治沙形成的绿色植物长廊以及蒙、回、汉等民族的居民与村庄和林场、果树、田地,一起构成了宁夏腾格里万千气象。这便是沙漠与河流创造的奇迹,但宁夏的奇迹绝不止沙坡头,当沙湖的湖光潋滟与芦苇点点一起构成风景,宁夏平原上也便多出了一颗闪亮的明珠。有45平方公里水域的沙湖,在一片沙漠的包围之中,诉说着造物主的神妙,这是毛乌素沙漠和黄河共同创造的一个人间奇迹。 水在这里显得奢侈,沙在这里显得柔情。水的奢侈造就了宁夏人的热情好客,沙的柔情造就了宁夏人的细腻和丰富。热情好客即是在宁夏就得大块大块地吃肉、大碗大碗地喝酒,吃好喝好,宁夏人还会让你不醉不归;而细腻与丰富总在那些粗犷的西北汉子酒后的柔情中,喝得满面通红的他们在醉后还不忘记提醒你诸如“天冷了加件衣服”的生活细节。
这便是水与河的给予,而真正要说道的则是宁夏的平原。
2007年,已调入宁夏工作的我参加了当时所在报社组织的大型策划报道活动“宁夏全境行”。 记得,在当时的采访行程中,我来到了银川附近一个叫三关口的地方,在那块属于贺兰山的高地上,我看着眼前银川平原的良田,以及金丝带一样闪亮的黄河,忽然多出了一份对于宁夏这片土地的理解——都说天下黄河富宁夏,但黄河给予宁夏的富裕仅限于中卫(中宁)平原、吴忠平原和银川平原。这三块平原相连在一起,相伴着黄河,就像宁夏大地上的三块绿翡翠,闪耀着圣洁与生机的绿色,给了宁夏人河流与土地相融的富足与幸福。
而这,与坚韧的西海固相比,多出来的便是开阔与包容。
同样是一撮黄土,而它一旦被平整了,受到了水的滋润,就会变得大气和潇洒,仿佛什么也能生长出来——这就是平原的特征。黄河在这里宁静安详却,又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却又富于担当——这恰恰就是平原上河流的全部形象。
在这样的平原上行走,我感到非常舒心且幸福,我甚至会感到,与我迎面来和被我甩在身后的人,与我都是一样的,或者说人格都是平等的,没有那种忽高忽低的层次之分——大家都在一个高度、一个平面上生活与工作,没有你优我劣或是我优你劣——平原上的黄土或者是黄土造就的平原让人和人变得“平等”了起来。没有了人为的排他,平原上的城市或者乡村就只有吸收与接纳,这是土地对人的一种影响,更是人和土地共有的一种胸怀。
世世代代生活在宁夏平原上的人们,时刻都在向世人坦露其胸禁、敞开其胸怀,吸纳天地之灵气之时,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和谐、多彩起来。他们热情好客,他们奔放自由。
在那次采访中,随时随地,我都可以在任何一家人的门前讨得一碗饭,甚至接受贵宾一样的待遇,中宁的土鸡、银川的羊杂、石嘴山的小吃,只要我一张口,随时都可以受用。也是随时随地,我总能看到回、汉两族一家亲的景象,无论城市或者乡村。更是随时随地,我总能听到全国各地和宁夏各地的方言加杂在一起,人们操持着不同的口音,在同一块土地上享受着天地之恩泽,在触摸幸福之时又让飞扬在空中的话音使得生活由单一变得多元。在宁北地区的石嘴山市有一座叫“五湖四海”的纪念碑高耸于市区,见证着那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支宁人在宁夏这方土地上共同奋斗、生活和工作而又和平相处、融为一家的历程——在这样的一个地域行走,我不小心会被迎面飞来的各地方言幸福地击撞着——一个地方就这样被五湖四海的人改变了,在让它和谐并变得美丽之时,那个地方的石头也不甘寂寞,张开嘴巴,说话甚至唱歌,与人为伍、与人交流,加入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大合唱中。
这就是宁夏平原,人因地美,地因人和。
黄河呢?它在这方平原上东奔西突,随性且随意,温柔,舒缓,博大。而我最终要说的是,绵绵的黄土、细细的沙,在西海固地区的人们将自家院落的绵土当成洁净的水,用来洗手、洗脸甚至净身,泥土功效被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之时,宁夏人同样把绵土与细沙组成的沙漠变成了足下可以种植庄稼的土地、建筑城市的土地——有了这两者的存在,就不难理解宁夏平原为何安详而富足——宁夏人就在这样的一方土地上创造着自己的价值并证明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条河,一方地,一群人,人在地上距河或远或近,构建了宁夏的精神与风景。
今夜,我在银川枕着黄河的涛声入眠,梦见的却是一份置身大漠创业的浪漫。没有人告诉我历史是什么,我只知道在这样的土地上生存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土地上奋斗,并跟随着河流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