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入艺术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el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教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它更依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精美的置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导入设计,就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地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入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入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来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它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止上述四种导入方法,还有其他种类的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诸如创设历史情景法、对联导入法等。但是笔者以为,这些导入方法完全可以融入进上述四种教学导入方法之中,完全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种导入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历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新的教学导入方法还会被不断地发现。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开展创新教育。教育的创新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教法的转变、学生学法的转变,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我在建构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上,做了许多思考和尝试,努力寻找一种方法,达到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创新。    一、充分利用插图、模型和实物等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
期刊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一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确立了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探究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实现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提倡在实验中探究,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方法和创新研究的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完整的探究实验包括七个环节。经过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搞好探究实验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期刊
物理作业的批改是物理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种好的批改方法不但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达到及时反馈矫正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理解和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物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谈一谈启发式批改的具体做法:    一、启迪思维,巧妙设疑    对于作业的批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对每和道物理习题的解答,都包含着对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历来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中学,此现象更为严重。一般来说,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分化现象就日趋明显,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使绝大多数同学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从一开始就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一、注意基础教学,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抓好起始阶段的语音教学  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文字只
期刊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贴近生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为指导,开展了开放性作业的尝试教学。这项教学活动备受学生欢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受益匪浅。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
期刊
美术课是当今普通中学的一门文化艺术基础课,它不仅担负着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重任,而且还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当今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美育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在如今中学基础美术课学习当中,我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它的主要内容形式,其中包括雕塑、建筑和绘画艺术。而在这三种艺术当中,绘画艺术的范围尤为广泛,它是人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教学。  绘
期刊
初一地理学习是中学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具有奠基石的作用。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地理学科成了“副科”,学生、家长都不重视,教学资源又匮乏,学生缺乏热情和兴趣,教师难教,学生不想学,故教学效果不佳。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中学地理学习之门,为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地理教师认真研讨。    一、把握初一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初一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一、
期刊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一般为50~60人)、程度差别较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在课堂中对提问把握的难度。有些教师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以驾驭;提问少了,师生之间很难沟通,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也容易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也
期刊
学生人格培养是一种完善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观念与行为方式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思品课教学在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思品课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从而培养学生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