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要发展,历史也不能置之不理,处理好历史记忆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是留给规划师的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课题。
关键词:设计策略;历史与发展;地域性;重生
中图分类号:TQ172.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4-0144-03
广州水泥厂是我国最早的四个水泥厂之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工厂,在广州的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广州城区发展,广州水泥厂所在位置已成为广州的中心城区。项目地块东邻广州火车站、南邻流花商贸区和居民区、西面和北面是新发展的居民区,水泥厂厂区已被居民居住区、生活区和商贸区所包围(如图1)。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该厂所在地区被规划为居民生活居住区,附近的工厂已陆续迁出该地区,该厂的存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
1项目概况
工厂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市民对工厂粉尘污染问题反映强烈。虽然近年来也在环保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改进,但考虑到周边30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泥厂离开市区成为必然。1990年,广州市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关于搬迁广州水泥厂的议案,历经10多年,有关部门最终敲定今年底关闭广州水泥厂。水泥厂原厂址地块红线面积约为260511 m2,规划用途为“商品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和文体设施”用地。该地段临近全国著名的站西路批发市场集散地。地块北临建设中的增埗公园,南临广州水泥厂宿舍区,规划中为商住用地,东侧为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西面为整治中的增埗河。
地块内主要为旧厂房用地,地势平坦,西面有南北走向的增埗河,地块临河一面有码头。旧厂区内沿原厂区道路有保存完好的两排行道树。
①水泥厂的历史。广州水泥厂的前身是广东西村士敏土厂,于1928年筹建,1931年正式投产,总预算为毫银399万多元,总占地达390多亩(图2)。在解放前,西村士敏土厂曾有过产品供不应求、打败洋货的辉煌史,也有过广州沦陷后被日本厂商霸占,先进生产线被偷运到日本的惨痛史。这些亮光和磨难,都是广州水泥厂76年历史中不能不提及的故事。
②尊重历史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广州水泥厂见证7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发展,尽管这里多数居民对广州水泥厂熄火关闭感到高兴,但对同样住在附近的广州水泥厂的老职工和附近居民,工厂的关闭却别有一番复杂的滋味。“几十年了,一晃眼就关了,广水是一个金字招牌啊,建国后的广州十大企业。”一位50多岁的老工人有点叹息,但是他也坦言,“一线工人的环境确实太差了,满脸灰尘,一身臭汗,跟不上时代了,而且周边的居民生活也确实受到了很大影响,关也是必然的。”然而就是在这个必然背后,深藏着几代人的依依不舍,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迹,保留着几代人的青春和热血,不能以一种无声无息的方式而抹杀殆尽。城市要发展,历史也不能置之不理,处理好历史记忆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是留给规划师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2实施方案
根据广州城市改造的实际,结合地块特点,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造:
①现今的策略与做法。对于这个课题,设计师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做法:
第一种,基本上以保留整体的有历史信息建筑为主,只是对周边的场地进行整饬,对建筑进行维修,增加一些新的人工景观,改变场所精神,转换原有建筑的实际用途,这种策略相对更多的用在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保护性建筑上。(即取得历史廊道、时代印记的实施效果)
第二种,保留部分相对完好的或较有特色的建筑,拆除部分没有保留价值建筑,并完全改变其建筑的使用功能,对保留建筑做加法,加入新的建筑手法,使其新旧产生鲜明的对比,使其新与旧对立的共存于同一栋建筑,即保留了历史信息又富于时代信息。这种处理手法相对较多,比如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改造等等,成为一种相对较为主流的改造策略。(即取得文脉传承 历史再现的效果)
第三种,不予理睬历史信息,完全推倒重来,建立一种全新的秩序,建造全新的建筑。
②水泥厂改造中全新的策略。广州水泥厂的具体情况相对特殊,既不属于保护性建筑,没有很大的保留价值,其建筑的结构也无法满足这种全新的功能上的转化,且建筑相对破败,不适合采用前面两种策略,而显然第三种策略完全忽视人们的感受,磨灭人的记忆,同样也不能满足要求,这也绝不是建筑师想看到的结果,注重人文关怀,历史的记忆与城市的发展的矛盾中设计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调和。
在原有的场所中找寻建筑的灵魂,每个建筑都具有它的特殊性,那种在人脑海中的映像,一种可以模糊的概念,甚至在脑海中可以替代这个建筑的元素,将这种灵魂以建筑形式提取出来加以发展,重新建造全新的建筑,一种保留了原来建筑遗传密码的全新建筑,拥有着原建筑的灵魂,却是全新时代的建筑,以一种没有旧建筑片砖片瓦,确保留着就建筑的魂的全新形式登场。它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改造,而是一种建筑内涵的重生。
3实施效果
①历史廊道、时代印记。广州水泥厂始建于1929年,历经近百年风霜。由于厂区被一条贯穿南北的西湾路分阻成了东西两块,解决两个厂区的物资流动已经成为了水泥厂的一个特色问题。因此厂区内有一条传送带贯穿西湾路东西两个厂区,仿佛如同一条生命的大动脉(如图3),将血液源源不绝的来回运送其间。这条特色的传送带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周围居民的脑海中,沿着这一廊道有较大的树木和较为茂盛植栽,廊道两端分别是当年的码头和陈济棠时代的文物建筑,是非常值得保留的线性历史廊道。通过保留这一历史廊道,把周边居民的记忆保留下来,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充分尊重历史,尊重人性,把人的情感植入到建筑的灵魂中,并赋予项目深刻的文化的内涵,提升地块开发的品质。
②文脉传承 历史再现。规划方案充分围绕原广州水泥厂的传送带和旧厂路这一历史廊道,将其作为整个片区的一种标志,一种原有历史的印迹,以此为契机,重新规划建设一条统合整个片区的活力主轴,将原有传送带功用加以发扬,构建一条全新的复合主轴(如图4),围绕主轴蔓藤式生长各个功能组团,形成清晰而特色鲜明的规划结构。围绕历史码头和文物建筑,形成端头两个开敞空间,规划“一轴两头”哑铃式街道空间,重现历史同时塑造新的活力主街。以此主轴为核心构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全新片区。
4规划构思概念
现状用地主要包括:广州水泥厂旧厂区,残旧码头等。规划将对厂区整体拆除,搬迁改造,仅保留东北角一栋陈济棠时代旧办公楼(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用地可作建设空地进行规划建设。
构思概念一:活力主街,时代动脉
城市的文化需要文脉传承,而城市的活力需要动脉送输。一条通畅的经络能让片区各个功能体现其最大价值并互相产生化学作用,使整体价值大于各个功能之和。设计中运用了现代的手法构建了一条东西走向,长达 500 m的复合功能轴,从片区西边的码头开敞空间一直延伸至片区东部陈济棠时期甚具价值的历史建筑,复合轴间各个功能建筑的连接通过立体化的廊道系统实现。复合轴在形态上承载着旧水泥厂的文化历史,是一条集历史,景观功能于一体,同时担负着人行交通功能的空中步行街,设计中用现代化的手法处理,结合张拉膜结构等多种现代元素,形成富于时代气息的公共空间。复合轴的藤蔓形生长模式具有明晰的导向性,并让片区内各个空间的可达性大大的提高,仿如根茎把源源不断的营养输送至果实一般(效果图如图5)。
构思概念二:一轴两片,均衡布局 均衡的布局也能让各功能片区有效率的体现其价值。设计把居住布置在西边临江,坐拥珠江水景入怀;把商业布置在片区东部处于西湾路边,商业价值丰厚。同时用一条复合功能轴把两者串联,公建配套围绕主轴布置,使整个片区整体统一、结构明晰且富有肌理。
构思概念三:两极风光,景观引力
在地段两个端头,是码头和展览馆两个开敞空间。西端的码头比邻增埗公园,景观处理上合成一体,为片区提供一个休闲生活的景观场所。而东部的陈济棠时期的办公建筑具有历史保存价值,设计特意保留,通过改造用作博物展览功能,为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同时围绕历史展览建筑组织文化休闲开敞空间。通过对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是建筑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两个节点的互相牵引使人气人流贯穿整个社区,也使片区内各个功能的结合更为紧密,而两节点的景观渗透功能也使片区各个部分焕发活力。
5通过实施该方案的结论
岭南地区因气候潮热,建筑群体多数强调通风透气、结构轻巧、尺度宜人的庭院及天井空间。方案整体的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凸现岭南地区的风格和文化内涵。通过遮阳廊棚、通透的架空空间、庭院内街、岭南园林等构成一个颇具岭南特色的整体空间形态(图6)。
①富有岭南特色的街巷空间体系。方案从岭南特色出发,营造主街-次巷-庭院的岭南特色空间体系,形成清晰的枝干状空间体系。以架空遮阳廊棚作为空间的基本骨架,建立以人的交往为目的,人的活动尺度为准绳的空间组织方式,塑造整个地区熙熙攘攘的活力和人气。通过线性的街巷空间体系-街巷和院落,促进了步行交通和人在户外的停留,尊重人的步行局限,并与水体景观聚合而成,充满了人情味,充分体现场所感,是一种人性空间。
②亲切宜人的水空间。地段西面比邻增埗河,河道及码头成为地段一个特色亮点。方案充分发掘特色,将河水合理引入地段主要景观廊道中,结合码头营造以水为主题的开敞空间,形成地段与江面亲切友好的对话。同时以水为主题的开敞空间与对面以历史建筑和改造后的岭南园林的开敞空间相互呼应,形成主街两个端点。通过建筑与岸线的柔性边界,构成亲切动人的水空间,形成灵动的水体景观特色。
③富有活力的广场空间。由活力主街、次街及水体线性空间编织而成的岭南特色空间在街巷、河道交接点,或在一定距离内形成广场空间,营造空间变换。丰富空间内涵,提供驻留、集聚等各种活动空间,通过丰富的户外活动,塑造了极富有活力的开敞空间。从而塑造十分人性化的休闲、购物、游憩的环境,有效地吸引和集聚人气。
④极富活力的立体主街。整个方案以横跨西湾路的立体廊道为主轴,通过架空廊道直接串起各栋建筑的公共空间部分,形成上上下下的复合立体主街,以主街为依托,向各个次街辐射,形成商业街巷的枝干体系。灵动活力,轻巧且形式优美的活力主街,将整个方案串成一个有机的活力整体。
参考文献:
[1]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蔚芝炳.旧城整合进程中的大规模改造与小规模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 吴宏岐,严艳.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略[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 (4).
[4] 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J].中国园林,2006,(8).
[5] 肖笃宁,苏文贵,贺红士.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J].生态学杂志,1988,(6).
[6]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7] K林奇.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 ИM查别林.景观学的一些问题[A].景观概念和景观学的一般问题[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关键词:设计策略;历史与发展;地域性;重生
中图分类号:TQ172.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4-0144-03
广州水泥厂是我国最早的四个水泥厂之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工厂,在广州的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广州城区发展,广州水泥厂所在位置已成为广州的中心城区。项目地块东邻广州火车站、南邻流花商贸区和居民区、西面和北面是新发展的居民区,水泥厂厂区已被居民居住区、生活区和商贸区所包围(如图1)。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该厂所在地区被规划为居民生活居住区,附近的工厂已陆续迁出该地区,该厂的存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
1项目概况
工厂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市民对工厂粉尘污染问题反映强烈。虽然近年来也在环保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改进,但考虑到周边30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泥厂离开市区成为必然。1990年,广州市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关于搬迁广州水泥厂的议案,历经10多年,有关部门最终敲定今年底关闭广州水泥厂。水泥厂原厂址地块红线面积约为260511 m2,规划用途为“商品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和文体设施”用地。该地段临近全国著名的站西路批发市场集散地。地块北临建设中的增埗公园,南临广州水泥厂宿舍区,规划中为商住用地,东侧为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西面为整治中的增埗河。
地块内主要为旧厂房用地,地势平坦,西面有南北走向的增埗河,地块临河一面有码头。旧厂区内沿原厂区道路有保存完好的两排行道树。
①水泥厂的历史。广州水泥厂的前身是广东西村士敏土厂,于1928年筹建,1931年正式投产,总预算为毫银399万多元,总占地达390多亩(图2)。在解放前,西村士敏土厂曾有过产品供不应求、打败洋货的辉煌史,也有过广州沦陷后被日本厂商霸占,先进生产线被偷运到日本的惨痛史。这些亮光和磨难,都是广州水泥厂76年历史中不能不提及的故事。
②尊重历史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广州水泥厂见证7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发展,尽管这里多数居民对广州水泥厂熄火关闭感到高兴,但对同样住在附近的广州水泥厂的老职工和附近居民,工厂的关闭却别有一番复杂的滋味。“几十年了,一晃眼就关了,广水是一个金字招牌啊,建国后的广州十大企业。”一位50多岁的老工人有点叹息,但是他也坦言,“一线工人的环境确实太差了,满脸灰尘,一身臭汗,跟不上时代了,而且周边的居民生活也确实受到了很大影响,关也是必然的。”然而就是在这个必然背后,深藏着几代人的依依不舍,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迹,保留着几代人的青春和热血,不能以一种无声无息的方式而抹杀殆尽。城市要发展,历史也不能置之不理,处理好历史记忆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是留给规划师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2实施方案
根据广州城市改造的实际,结合地块特点,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造:
①现今的策略与做法。对于这个课题,设计师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做法:
第一种,基本上以保留整体的有历史信息建筑为主,只是对周边的场地进行整饬,对建筑进行维修,增加一些新的人工景观,改变场所精神,转换原有建筑的实际用途,这种策略相对更多的用在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保护性建筑上。(即取得历史廊道、时代印记的实施效果)
第二种,保留部分相对完好的或较有特色的建筑,拆除部分没有保留价值建筑,并完全改变其建筑的使用功能,对保留建筑做加法,加入新的建筑手法,使其新旧产生鲜明的对比,使其新与旧对立的共存于同一栋建筑,即保留了历史信息又富于时代信息。这种处理手法相对较多,比如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改造等等,成为一种相对较为主流的改造策略。(即取得文脉传承 历史再现的效果)
第三种,不予理睬历史信息,完全推倒重来,建立一种全新的秩序,建造全新的建筑。
②水泥厂改造中全新的策略。广州水泥厂的具体情况相对特殊,既不属于保护性建筑,没有很大的保留价值,其建筑的结构也无法满足这种全新的功能上的转化,且建筑相对破败,不适合采用前面两种策略,而显然第三种策略完全忽视人们的感受,磨灭人的记忆,同样也不能满足要求,这也绝不是建筑师想看到的结果,注重人文关怀,历史的记忆与城市的发展的矛盾中设计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调和。
在原有的场所中找寻建筑的灵魂,每个建筑都具有它的特殊性,那种在人脑海中的映像,一种可以模糊的概念,甚至在脑海中可以替代这个建筑的元素,将这种灵魂以建筑形式提取出来加以发展,重新建造全新的建筑,一种保留了原来建筑遗传密码的全新建筑,拥有着原建筑的灵魂,却是全新时代的建筑,以一种没有旧建筑片砖片瓦,确保留着就建筑的魂的全新形式登场。它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改造,而是一种建筑内涵的重生。
3实施效果
①历史廊道、时代印记。广州水泥厂始建于1929年,历经近百年风霜。由于厂区被一条贯穿南北的西湾路分阻成了东西两块,解决两个厂区的物资流动已经成为了水泥厂的一个特色问题。因此厂区内有一条传送带贯穿西湾路东西两个厂区,仿佛如同一条生命的大动脉(如图3),将血液源源不绝的来回运送其间。这条特色的传送带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周围居民的脑海中,沿着这一廊道有较大的树木和较为茂盛植栽,廊道两端分别是当年的码头和陈济棠时代的文物建筑,是非常值得保留的线性历史廊道。通过保留这一历史廊道,把周边居民的记忆保留下来,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充分尊重历史,尊重人性,把人的情感植入到建筑的灵魂中,并赋予项目深刻的文化的内涵,提升地块开发的品质。
②文脉传承 历史再现。规划方案充分围绕原广州水泥厂的传送带和旧厂路这一历史廊道,将其作为整个片区的一种标志,一种原有历史的印迹,以此为契机,重新规划建设一条统合整个片区的活力主轴,将原有传送带功用加以发扬,构建一条全新的复合主轴(如图4),围绕主轴蔓藤式生长各个功能组团,形成清晰而特色鲜明的规划结构。围绕历史码头和文物建筑,形成端头两个开敞空间,规划“一轴两头”哑铃式街道空间,重现历史同时塑造新的活力主街。以此主轴为核心构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全新片区。
4规划构思概念
现状用地主要包括:广州水泥厂旧厂区,残旧码头等。规划将对厂区整体拆除,搬迁改造,仅保留东北角一栋陈济棠时代旧办公楼(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用地可作建设空地进行规划建设。
构思概念一:活力主街,时代动脉
城市的文化需要文脉传承,而城市的活力需要动脉送输。一条通畅的经络能让片区各个功能体现其最大价值并互相产生化学作用,使整体价值大于各个功能之和。设计中运用了现代的手法构建了一条东西走向,长达 500 m的复合功能轴,从片区西边的码头开敞空间一直延伸至片区东部陈济棠时期甚具价值的历史建筑,复合轴间各个功能建筑的连接通过立体化的廊道系统实现。复合轴在形态上承载着旧水泥厂的文化历史,是一条集历史,景观功能于一体,同时担负着人行交通功能的空中步行街,设计中用现代化的手法处理,结合张拉膜结构等多种现代元素,形成富于时代气息的公共空间。复合轴的藤蔓形生长模式具有明晰的导向性,并让片区内各个空间的可达性大大的提高,仿如根茎把源源不断的营养输送至果实一般(效果图如图5)。
构思概念二:一轴两片,均衡布局 均衡的布局也能让各功能片区有效率的体现其价值。设计把居住布置在西边临江,坐拥珠江水景入怀;把商业布置在片区东部处于西湾路边,商业价值丰厚。同时用一条复合功能轴把两者串联,公建配套围绕主轴布置,使整个片区整体统一、结构明晰且富有肌理。
构思概念三:两极风光,景观引力
在地段两个端头,是码头和展览馆两个开敞空间。西端的码头比邻增埗公园,景观处理上合成一体,为片区提供一个休闲生活的景观场所。而东部的陈济棠时期的办公建筑具有历史保存价值,设计特意保留,通过改造用作博物展览功能,为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同时围绕历史展览建筑组织文化休闲开敞空间。通过对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是建筑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两个节点的互相牵引使人气人流贯穿整个社区,也使片区内各个功能的结合更为紧密,而两节点的景观渗透功能也使片区各个部分焕发活力。
5通过实施该方案的结论
岭南地区因气候潮热,建筑群体多数强调通风透气、结构轻巧、尺度宜人的庭院及天井空间。方案整体的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凸现岭南地区的风格和文化内涵。通过遮阳廊棚、通透的架空空间、庭院内街、岭南园林等构成一个颇具岭南特色的整体空间形态(图6)。
①富有岭南特色的街巷空间体系。方案从岭南特色出发,营造主街-次巷-庭院的岭南特色空间体系,形成清晰的枝干状空间体系。以架空遮阳廊棚作为空间的基本骨架,建立以人的交往为目的,人的活动尺度为准绳的空间组织方式,塑造整个地区熙熙攘攘的活力和人气。通过线性的街巷空间体系-街巷和院落,促进了步行交通和人在户外的停留,尊重人的步行局限,并与水体景观聚合而成,充满了人情味,充分体现场所感,是一种人性空间。
②亲切宜人的水空间。地段西面比邻增埗河,河道及码头成为地段一个特色亮点。方案充分发掘特色,将河水合理引入地段主要景观廊道中,结合码头营造以水为主题的开敞空间,形成地段与江面亲切友好的对话。同时以水为主题的开敞空间与对面以历史建筑和改造后的岭南园林的开敞空间相互呼应,形成主街两个端点。通过建筑与岸线的柔性边界,构成亲切动人的水空间,形成灵动的水体景观特色。
③富有活力的广场空间。由活力主街、次街及水体线性空间编织而成的岭南特色空间在街巷、河道交接点,或在一定距离内形成广场空间,营造空间变换。丰富空间内涵,提供驻留、集聚等各种活动空间,通过丰富的户外活动,塑造了极富有活力的开敞空间。从而塑造十分人性化的休闲、购物、游憩的环境,有效地吸引和集聚人气。
④极富活力的立体主街。整个方案以横跨西湾路的立体廊道为主轴,通过架空廊道直接串起各栋建筑的公共空间部分,形成上上下下的复合立体主街,以主街为依托,向各个次街辐射,形成商业街巷的枝干体系。灵动活力,轻巧且形式优美的活力主街,将整个方案串成一个有机的活力整体。
参考文献:
[1]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蔚芝炳.旧城整合进程中的大规模改造与小规模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 吴宏岐,严艳.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略[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 (4).
[4] 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J].中国园林,2006,(8).
[5] 肖笃宁,苏文贵,贺红士.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J].生态学杂志,1988,(6).
[6]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7] K林奇.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 ИM查别林.景观学的一些问题[A].景观概念和景观学的一般问题[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