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对比 加深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yue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的策略,不但使得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独特美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将机械的说教转变为学生内在的感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快与慢——在节奏对比中感悟
  在教学节奏的对比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快放”与“慢摇”两种镜头模式,在合理的镜头切换中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感悟,该快的时候绝不拖沓,该慢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地进行雕琢。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时,在对加法结合律进行初步感知的阶段,我引导学生展开分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凸显慢节奏。
  1.情境感知,初步认识
  师: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的同学分成了几部分?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生1:28 17 23。
  师:观察算式,你打算怎样计算?
  2.比较异同,形成印记
  生2:可以先求女生的总人数,再加上男生的人数,也可以先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师:分组计算,分别参加课外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
  师: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调动经验,积累认识
  师: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一组算式吗?
  (小组内互相举例并通过计算验证)
  ……
  在运算律的形成阶段放慢节奏,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感知和体验,使得整个课堂呈现出先慢后快、虽慢实快的节奏变化。
  二、猜与验——在因果对比中感悟
  从猜想到验证,帮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究验证以及反思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在因果对比中获得知识结构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首先通过演示让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测,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着在操作进行验证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小组合作,展开探究
  师: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吗?现在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它吧。(生取出事先制作的三角形纸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请小组汇报你们的操作结果。
  生1:我们小组把三角形的各个角度数分别量出来再相加,得出的内角和分别是179°、178°和180°。
  2.深化探究,对比分析
  师: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那怎么办?
  生2: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一定是180°。
  师:那么为什么测量的方法都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呢?
  生3:可能是因为量得时候不够准确。
  生4:我们小组量得非常仔细,这是由于量角器有误差。
  在猜测与验证的对比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更要支持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发出不同的声音。猜与验过程中的智慧火花,只有在学生探究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时才会完全迸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新知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提高。
  三、变与化——在迁移对比中感悟
  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活动中无处不在。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积极采用变式训练,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运用“变”与“化”,促进学生正迁移的形成,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升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感悟。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围绕着“文具店”这一个场景,我通过变式迁移的方式将新知进行整合,指导学生在呈现梯度排列的问题组中展开思维活动,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步步深入,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拉升拓展,促进学生对于解题策略的理解和感悟。
  1.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怎样求小华用去了多少元?完成表格,再动手试一试。
  2.正向迁移,变式巩固
  怎样求小军42元能买多少本?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
  3.观察表格,比较优化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与解答上一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场景不变,问题指向的知识内容不变,仅仅是问题形式的变化;再通过组织学生求同、求异,在分析和比较中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促进学生对于列表这一解题策略的进一步认识。
  以对比作为学生展开数学理解、提升数学感悟的着力点,围绕着节奏对比、因果对比以及迁移对比,推动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理想状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让数学课堂教学在张弛之间得到充分提升!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利用生活情境来导入课堂,然后过渡到教材的学习中,最后总结、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受教材束缚较大,不但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教师施展起来也牵绊较多。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摆脱教材的束缚,真正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以“认识负数”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摆脱束缚,大胆创新
“认识负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并没有安排这一内容,而是安排在中学教材中的。那现在为什么在小学第二学段设置这一内容?个人认为,主要的理由是通过认识负数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地用数进行交流。那么,“认识负数”的教学要求怎么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只要学生初步了解负数”,是指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
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从作业中及时获得教学情况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当前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作业的反馈功能,有的不讲评直接让学生自行订正,有的虽然讲评,但学生体验不深。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呢?下面我以《小数加减法》中的作业错误为例,谈一谈怎样凸显作业的反馈功能。  一、搜集错例,合理分类  搜集错例
心理学家盖耶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教师要善待“错误”,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来丰富对教学的多向选择,来厚实教学的实践趣味,最终实现“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的希冀。  一、“错误理论”,改变我们对教学内涵的解释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滚烫的茶壶“烫着”后,就从内心深处建立了“滚烫的东西是不能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十三单元第106~107页。  教学片断:  片断一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列怎样的乘法算式?3个、4个呢?10个呢?100个呢?  (2)组织讨论:你也能照样子提出一个问题吗?能提出多少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a)a表示什么?这儿的a可以是哪些数?  …… 
教学片断一:  (先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然后交流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师: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说你的猜想。  生1:7×5,面积等于底边乘邻边。  生2:(7+5)×2,面积等于底边加邻边的和乘2。  生3:这求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所以不对。  师(对生1):为什么你认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邻边?  生1:因为我想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师:那么,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数学双基训练也是基于对数学思维的训练分层设置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呢?现将自己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实践予以分享,谈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思维的一些思考。  一、提炼问题,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安排,我认为乘法分配律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计算方法,要从生活数学方
缘起: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要将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尽可能接近,使每份多“1”或少“1”,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依旧有困难。于是,我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  教学片断一:借助天平,突破“3份”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
[摘 要]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高层次的互动,是学生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的再现。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学会聆听、将错就错等手段,让学生敢展示、想展示、爱展示、乐展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约 高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92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
“问题导学”是最近研究、讨论得比较热门的教学模式,也是本校的课题研究对象。“‘问题导学’是将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导学问题的落实。”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在高年级试行为主,让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上的问题,自主探究本课内容,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或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解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