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主题选定、设计思路、课件制作、脚本撰写和视频录制等方面,以“地球的自转”微课开发为例,探讨地理微课开发中的“不微”。
关键词:地球自转;地理微课;开发
“互联网 ”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事物层出不穷。很多一线教师还没明白什么是“微课”,大量的微课评比活动、微课产品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扑面而来。什么是“微课”?只要一节课的时间和内容“微”了,就是微课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有效对策的研究”课题组查阅大量资料,澄清了认识。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及反馈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的“资源包”。确切地说,微课是“微课程教学资源”的简称。课题组尝试开发一节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微课“地球的自转”,认识到“微课不微”,每一个环节都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不微之一:选题
微课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限定其教学内容必须落实到一个点,选题就是踩“点”。不是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制作微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重复观看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重点,需要重复观看的一定是难点或疑点。二是适合用多媒体呈现。微课是一种媒体,主要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内容选择要适合用多媒体呈现,最好有动态过程演示,以弥补教材中静态图片的不足。如果有的知识点用黑板教学效果更佳,就不适合制作成微课。根据这两个条件,选定课题“地球的自转”。本课是“衔接初、高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初中学段侧重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及现象,高中学段侧重分析成因及影响,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础。开发成微课,让高中学生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前观看,适时回忆初中旧知,适度引入高中新知,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有重要观看价值。“地球的自转”是一种运动,教学内容涉及动态过程分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独特优势。
不微之二:设计
微课不只是一个教学片断,而是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有人形象地说“微课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设计应该具备三个基本内容:目标、策略、评价。目标规划“去哪里”,策略解决“怎么去”,评价检验“到了吗”。“地球的自转”设计包含这三个基本内容。
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和教学内容,可确定“地球的自转”一课的教学目标:运用地图和动画,描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解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然后,从导入、正文讲解、课堂小结三方面设计实施策略的教学过程(表1)。
最后,设计小练习,用于评价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因为微课中的练习主要用于学生自我检测,所以内容要精,突出对重点、易错点的练习与检测。量不能大,控制在5分钟之内完成为最佳。(微练习略)
不微之三:课件
微课的课件要精美。“精”是指只呈现核心内容,不能获取有效信息的素材不显示,教师启发性的语言不显示,过程分析或方法指导类的语言不显示。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地球自转第二个特点“围绕的中心”,课件上呈现两幅图和一个概念,地轴的特点:倾斜、与赤道平面垂直则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得出,不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上,利于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美”是指PPT制作给人美的视觉享受。背景以素雅风格为美,不能“浓妆艳抹”,一张PPT上的文字颜色不要超过2种。素材以类型多样为美,在尊重学科特点基础上,兼顾文字、图形、动画或视频的比例。概念用文字表达,过程用图形(图像),如图1,原理用动画或视频等。切忌满屏文字或有效信息不多的图片出现。动画或视频时间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2分钟。
不微之四:脚本
撰写脚本是录制微课视频的关键环节。不仅必要,而且很有技术含量。开发这节微课的过程中,修改次数最多的就是脚本。第一次录制视频时,没有写脚本,直接对着PPT讲解。试验了3次,无法控制时间长度,每次都严重超时。第4次开始写脚本,试录一次,修改一次,最后有了基本满意的结果。并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改进。
一是理念。撰写脚本要有基本理念。虽然录制视频时学生不在现场,仍然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自顾自地陈述结论。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结论出现之前都要留出思考空间,并用启发式的语言讲授思考过程。学生最需要的是真实而生动的思考过程,而不是书本上能查到的结论。如“地球的自转”一课第8张PPT对应的脚本是“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你想起来了吗?(停顿)我们看第一个现象:昼夜交替。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地球表面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停顿)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次停顿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场上缺席,心中有位”。
二是文本。语句多采用口语化形式,行为主体多用“我”、“你”、“我们”等词。如“地球的自转”一课第3张PPT对应的脚本是“我们首先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观察动画,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请你观看动画,思考表格中要填写的内容,你有答案了吗?核对一下。”相比较“大家首先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观察动画,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请同学们观看动画,思考表格中要填写的内容,同学们有答案吗?核对一下。”更加亲切,有临场感。
三是字数。微课时间短、节奏快,根据正常语速,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讲120字左右,那么准备7至8分钟讲稿的文字就应控制在840至960字左右,以不超过1 000字为宜,超出或不足都会影响讲课的节奏。
“地球的自转”微课脚本
导入:(PPT1) 同学们好,欢迎走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微课系列课堂。我是户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的自转”。
关键词:地球自转;地理微课;开发
“互联网 ”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事物层出不穷。很多一线教师还没明白什么是“微课”,大量的微课评比活动、微课产品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扑面而来。什么是“微课”?只要一节课的时间和内容“微”了,就是微课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有效对策的研究”课题组查阅大量资料,澄清了认识。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及反馈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的“资源包”。确切地说,微课是“微课程教学资源”的简称。课题组尝试开发一节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微课“地球的自转”,认识到“微课不微”,每一个环节都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不微之一:选题
微课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限定其教学内容必须落实到一个点,选题就是踩“点”。不是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制作微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重复观看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重点,需要重复观看的一定是难点或疑点。二是适合用多媒体呈现。微课是一种媒体,主要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内容选择要适合用多媒体呈现,最好有动态过程演示,以弥补教材中静态图片的不足。如果有的知识点用黑板教学效果更佳,就不适合制作成微课。根据这两个条件,选定课题“地球的自转”。本课是“衔接初、高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初中学段侧重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及现象,高中学段侧重分析成因及影响,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础。开发成微课,让高中学生学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前观看,适时回忆初中旧知,适度引入高中新知,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有重要观看价值。“地球的自转”是一种运动,教学内容涉及动态过程分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独特优势。
不微之二:设计
微课不只是一个教学片断,而是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有人形象地说“微课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设计应该具备三个基本内容:目标、策略、评价。目标规划“去哪里”,策略解决“怎么去”,评价检验“到了吗”。“地球的自转”设计包含这三个基本内容。
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和教学内容,可确定“地球的自转”一课的教学目标:运用地图和动画,描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解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然后,从导入、正文讲解、课堂小结三方面设计实施策略的教学过程(表1)。
最后,设计小练习,用于评价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因为微课中的练习主要用于学生自我检测,所以内容要精,突出对重点、易错点的练习与检测。量不能大,控制在5分钟之内完成为最佳。(微练习略)
不微之三:课件
微课的课件要精美。“精”是指只呈现核心内容,不能获取有效信息的素材不显示,教师启发性的语言不显示,过程分析或方法指导类的语言不显示。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地球自转第二个特点“围绕的中心”,课件上呈现两幅图和一个概念,地轴的特点:倾斜、与赤道平面垂直则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得出,不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上,利于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美”是指PPT制作给人美的视觉享受。背景以素雅风格为美,不能“浓妆艳抹”,一张PPT上的文字颜色不要超过2种。素材以类型多样为美,在尊重学科特点基础上,兼顾文字、图形、动画或视频的比例。概念用文字表达,过程用图形(图像),如图1,原理用动画或视频等。切忌满屏文字或有效信息不多的图片出现。动画或视频时间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2分钟。
不微之四:脚本
撰写脚本是录制微课视频的关键环节。不仅必要,而且很有技术含量。开发这节微课的过程中,修改次数最多的就是脚本。第一次录制视频时,没有写脚本,直接对着PPT讲解。试验了3次,无法控制时间长度,每次都严重超时。第4次开始写脚本,试录一次,修改一次,最后有了基本满意的结果。并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改进。
一是理念。撰写脚本要有基本理念。虽然录制视频时学生不在现场,仍然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自顾自地陈述结论。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结论出现之前都要留出思考空间,并用启发式的语言讲授思考过程。学生最需要的是真实而生动的思考过程,而不是书本上能查到的结论。如“地球的自转”一课第8张PPT对应的脚本是“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你想起来了吗?(停顿)我们看第一个现象:昼夜交替。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地球表面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停顿)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次停顿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场上缺席,心中有位”。
二是文本。语句多采用口语化形式,行为主体多用“我”、“你”、“我们”等词。如“地球的自转”一课第3张PPT对应的脚本是“我们首先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观察动画,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请你观看动画,思考表格中要填写的内容,你有答案了吗?核对一下。”相比较“大家首先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观察动画,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请同学们观看动画,思考表格中要填写的内容,同学们有答案吗?核对一下。”更加亲切,有临场感。
三是字数。微课时间短、节奏快,根据正常语速,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讲120字左右,那么准备7至8分钟讲稿的文字就应控制在840至960字左右,以不超过1 000字为宜,超出或不足都会影响讲课的节奏。
“地球的自转”微课脚本
导入:(PPT1) 同学们好,欢迎走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微课系列课堂。我是户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的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