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要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在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提高其应用性成了高校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介绍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社会问题,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之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应用性改造的依据,最后,提出了应用性改革的具体措施,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 改造 理论 措施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发展历史较为漫长,文化底蕴极其丰富,很多职业都是从此专业发衍生出来的,例如作家、语言学家等。然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对接,保证学生就业,专业应用性改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应用性改造,需要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的培养。
一、进行应用性改造的理论基础
专业的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是简单增设或删除一些课程就能实现的。专业应用性改造涉及观念上、教学方法上、体系上等方面的综合完善。因此,改革需要从认识角度出发,转变观念,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学生的认识是从具体的实践中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知识,厚积薄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里,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便于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现状,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2、新知识观念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指导学习的较为基础的理论,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知识都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职业能力体现着将知识用到实践中。因此,首先要学习相关知识,为之后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在具体设定课程的时候,应该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分时段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具体实施中,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时学习简单的理论,之后逐步进行实践,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并且提高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措施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的改造,需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性改革,才能少走弯路,实现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专业实践性改革处在探索和不断完善的时期,需要不断总结之前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之后的改革提供指导,促进改造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1、确定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革,首先需要重新对专业进行定位,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培养应用性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实施步骤上,需要在之前的学科设置上,进一步调整定位,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出发点,注重实现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夯实师资力量基础。
教师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是连接学校教学与学生培养重要纽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首先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从当前的师资力量上看,学校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情况比较完善,但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完善相应的教师结构,着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夯实师资力量基础。
3、根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
要实现具体的培养目标,还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便学生更易于接受相关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写作、沟通、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前文已经提到,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综合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并且涉及一定的实践课的内容。因此,需要利用现有的课程设置优势,根据调整后的培养目标,调整相应课程设置,并且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完善实践基地,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投入局限于简单的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却忽略了与社会对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应用性改造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完善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具体的应用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夯实相关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是适应社会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造中,需要在完善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措施中,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进行,要确定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学校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夯实师资力量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注意完善实践基地,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习文.“应用性”观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023): 161-163.
[2] 何梦涵,王书圻.关于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若干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4).
[3] 党永刚.新时期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 (3): 114-11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 改造 理论 措施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发展历史较为漫长,文化底蕴极其丰富,很多职业都是从此专业发衍生出来的,例如作家、语言学家等。然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对接,保证学生就业,专业应用性改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应用性改造,需要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的培养。
一、进行应用性改造的理论基础
专业的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是简单增设或删除一些课程就能实现的。专业应用性改造涉及观念上、教学方法上、体系上等方面的综合完善。因此,改革需要从认识角度出发,转变观念,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学生的认识是从具体的实践中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知识,厚积薄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里,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便于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现状,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2、新知识观念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指导学习的较为基础的理论,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知识都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职业能力体现着将知识用到实践中。因此,首先要学习相关知识,为之后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在具体设定课程的时候,应该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分时段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具体实施中,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时学习简单的理论,之后逐步进行实践,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并且提高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措施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的改造,需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性改革,才能少走弯路,实现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专业实践性改革处在探索和不断完善的时期,需要不断总结之前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之后的改革提供指导,促进改造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1、确定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革,首先需要重新对专业进行定位,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培养应用性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实施步骤上,需要在之前的学科设置上,进一步调整定位,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出发点,注重实现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夯实师资力量基础。
教师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是连接学校教学与学生培养重要纽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首先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从当前的师资力量上看,学校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情况比较完善,但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完善相应的教师结构,着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夯实师资力量基础。
3、根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
要实现具体的培养目标,还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便学生更易于接受相关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写作、沟通、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前文已经提到,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综合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并且涉及一定的实践课的内容。因此,需要利用现有的课程设置优势,根据调整后的培养目标,调整相应课程设置,并且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完善实践基地,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投入局限于简单的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却忽略了与社会对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应用性改造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完善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到具体的应用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夯实相关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是适应社会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造中,需要在完善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措施中,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进行,要确定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学校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夯实师资力量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注意完善实践基地,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习文.“应用性”观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023): 161-163.
[2] 何梦涵,王书圻.关于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若干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4).
[3] 党永刚.新时期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 (3): 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