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育子女不偏爱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生育、追求子女众多,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而近现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观念发生了改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制度,“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16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应该说,开放二孩政策是应对中国老龄化、人口比类失调等问题的一项举措。但这个政策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对多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相对于对独生子女的集中付出,养育两个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会更多,做起来也更难。所以,重温古人的教育经验就显得十分必要,《颜氏家训》在这方面就有值得借鉴的资源。
  《颜氏家训》中对抚育多个子女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均爱:“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意思是:父母对自己不同子女的爱,很少有能够平均的,而从古到今由此产生的弊端与祸患是非常多的。对于漂亮、聪明的子女,当然可以亲之爱之;而对长相、智力、性格相对来说不高的孩子,也应当加以爱护。事实上,很多因为漂亮、聪明而得到偏爱、宠溺的孩子,最后反而会带来祸患。比如春秋时共叔段惹下的灾祸,就是他母亲对他的偏爱导致的。西汉赵王刘如意的被害,也是他父亲刘邦的宠溺所致。刘表死后,其家族的溃败,正是他对幼子刘琮过于偏爱而不喜长子刘琦的结果。袁绍的丧地灭族,也是因他宠爱幼子袁尚而疏远长子袁潭、次子袁熙。这些事例都说明,父母对于子女一定要予以平等的爱护,而不能偏爱,否则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可事实上,父母面对多个子女,常会因各种缘故而产生偏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用自己的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感,要用克制、谨慎的态度来对待产生偏差的各种判断。从《颜氏家训》所述的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教训。
  《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为郑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腿先出来,导致难产,所以不喜欢他;而小儿子共叔段既聪明又漂亮,所以武姜特别偏爱他。但是,郑庄公毕竟是长子,所以王位还是由他继承。而武姜继续宠溺、骄纵共叔段,让郑庄公把国家里所有好的东西以及封地等都赐给共叔段,结果共叔段耐不住只当个公子的寂寞,而想尝试着当个君主。最终他的谋反行为被郑庄公挫败,只得远逃他国,终生不能再回故土。而母亲武姜虽然经过几番周折,最后得到了郑庄公的谅解,母子之间也算言归于好了,但她却再也见不到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了。
  在这个例子中,武姜因为儿子出生时的一个偶然事件,就产生了偏爱,最终酿成大祸。可见,父母需要避免因偶然事件而导致的在情感和判断上的偏差,否则一招走错,满盘皆输。武姜这件事虽然是个很大的悲剧,但不得不提的是,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毕竟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均爱”,所以他还是把君位传给了郑庄公,从而没有酿成更大的惨剧。
  与之相比,刘表和袁绍这两个东汉末年的地方豪强的家族命运则要悲惨得多,其中尤以袁绍一家最为惨痛。袁绍在官渡之战前,雄踞北方,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所以当他和曹操对峙时,几乎没有人看好曹操。但袁紹的刚愎自用和好谋无断,使他最终输掉了官渡之战,自己也愤懑而死。
  不过,按照袁氏在东汉后期打下的基业,如果袁绍选择接班人得当的话,那么至少还是可以和曹操再抗衡数年,甚至有可能继续割据下去的。但是他的错误是对小儿子过于偏爱,再次展示了他的好谋无断—至其死去都没有选定好继承人。结果,袁绍死后没多久,几个儿子就彻底决裂,甚至互相攻伐,这给了曹操击溃他们的最好时机,最终袁氏彻底覆亡。
  可见,偏爱将给孩子间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导致他们从小产生积怨,因为某些事就相互怨恨、争吵甚至争斗,使得家庭再难安宁和睦。
  现代社会的普通家庭虽然不会像上面几个政治家族那样产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但兄弟姐妹之间因为赡养与照顾老人、财产和房产继承等问题,也常常产生纠纷。这种纠纷中固然有自私自利的贪婪之心在起作用,但每一个案例的背后,几乎都有父母偏爱的历史纠葛在其中:或是被偏爱的一方因为一直受宠溺而不愿意照顾老人了,于是招致兄弟姐妹的不满;或是一直得不到公平的爱的一方心理彻底失衡,要通过法律手段得到自己在法律规定上的部分财产。这种争斗有的甚至在父母在世时就爆发出来,即使父母努力安抚也很难彻底抚慰任何一方。这是因为,被偏爱的优越感和被忽视的受伤感,已经浸透在每个子女的心中,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心理积习与心理习惯。因此,为人父母者对待多个子女,必须从小就做到公平的爱,做到不偏爱,这样才能让子女健康成长,学会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总之,《颜氏家训》为我们指明了处理多子女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让我们有了一条基本的处理方针。至于如何具体操作,则需要父母根据自己生活的实际情况去探寻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其他文献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选自《全宋词》)【赏析】  有故事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曾问一擅歌幕士:吾词与柳永词比,如何?幕士答: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小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则须关西的大汉,配以铜琵琶、铁棹板,唱
期刊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
期刊
《茶经》之中鬼事多  《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倡导鬼神之说,但茶圣陆羽好像没管那一套。在世界最早的茶学著作《茶经》中,陆羽收集整理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灵异事件”。看似清净平和的茶,原来曾与鬼神密不可分。  《茶经·七之事》“搜神记”条中记载:“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故事中的主人公夏侯恺因病去
期刊
冬天是寒冷的,安静的,纯洁的,更是让人清醒的。冬天少了一些诱惑,多了一些寂静,在这样的日子里,最适合去读书。不论是在寒霜铺地的北方,还是夜晚微凉的南国,窝在沙发里,捧一杯暖茶,读一本厚厚的书,都是冬日不可错过的美好体验。  冬天太冷,不宜出门,但宜读书。冬天可以读史,读史使人明智,寒风阻止了我们行动的步伐,却无法阻止我飞翔的心。冬天可以读诗,意蕴深远的语言,带给我想象的翅膀,让我拥有无边的想象空间
期刊
宋代的监察工作突破了前朝的狭隘观念,显得很有新意。宋代开国皇帝认为,监察工作不仅是监察官的事,而且是整个朝廷的事。因而从变革体制入手,实行全方位的监察,形成了大监察的格局。其原因还得从宋朝立国说起。  公元960年的元旦,后周的京师开封城里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突然飞马来报,称北方的辽朝和北汉兵联合南下,形势万分危急。后周的统治者—恭帝是个7岁的孩童,吓得不知所措,还是宰相拿主意,派禁军统帅、殿前
期刊
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在东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中国的管理哲学,确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珍视,值得我们再发挥,再创造。  中国管理的主要智慧与基本原则,我认为尤显重要的有七个字:无、生、变、和、中、敬、群。一、“无”的智慧  “无”主要指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方法学,亦即重视管理中的软件。据巴斯克与艾索思多年对美国公司与日本公司所作的比较研究表明,美、日公司在硬性因素方
期刊
官桥柳外雪飞绵,客舍樽前急管弦a。  僧粥晓分惊腊日,猎围晨出忆残年b。  白头长与青山对,华屋谁为翠黛怜c。  惟有寒梅能老大,独将清艳向江天。  (《元诗选·初集》)注释:  a 樽:酒具,此处代指酒宴。  b 猎围:打猎。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残年:岁暮,一年将尽的  时候。  c 翠黛:美丽的眉毛,代指美人。【评析】  虞集,元代著名诗人,与
期刊
《吕氏春秋》里说:“老聃贵柔。”那么,从领导艺术的角度看,老子的“柔”,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柔”在心理上,就是以柔克刚。  老子为“柔”找到了两个象征物,也就是两个“形象代言人”,其中一个是“婴儿”。在老子看来,婴儿有三个特点:  首先,婴儿柔顺而不动心计。老子说:“能够做到形神合一,使魂魄不驰于外物而妄自离散吗?能够做到精气团聚而纯真柔和如同婴儿一样吗?能够做到时常洁净自己的心灵,
期刊
今天,人们提到范仲淹,往往想到的是他的文学造诣以及《岳阳楼记》这一名篇。其实,作为改革家和政治家,范仲淹的实干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修筑“范公堤”,泰州制伏洪魔  天禧五年(1021),朝廷任命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外运转销。西溪濒临黄海,旧海堤年久失修,屡发溃决,海水肆虐,淹没良田,毁坏盐灶,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范仲淹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求重修海堤,造福百姓
期刊
色彩是美好生活的反映,是多彩生活的体现,“诗中有画”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仔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色彩”运用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有的诗人爱用多种色彩的组合来表现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