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覃遵君,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政治教师,中学特级教师,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全国首届“百名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教育部新课程教师培训专家团核心专家。现任北京市房山区政府督学、房山区政治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
高考临近,在考前冲刺的最后阶段,政治学科的备考还应当做些什么呢?笔者为大家支一招,用八个字概括,这就是:加力“三重”,蓄势冲刺。即强化重点考点、把握重大热点、提升重要能力。
一、强化重点考点
1.重点考点的选择
一些人认为,政治学科经过前面两轮的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已经夯实,再花时间精力复习考点就是多余的了,这个观点是极为有害的。我认为,在这短短的30天,全面系统复习每一个考点,在每个考点上平均使用力量显然有失妥当,既浪费时间,也没有精力。但是,确定重点考点并加以强化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知道,高考大纲规定了学科考试的内容范围。比如,全国新课程考纲规定了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四个必修模块共252个考点。选择重点考点进行强化是必需的,也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如何选择和确定重点考点呢?其基本依据有三点:一是考点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在学科中有突出地位(一般来说,上年度试卷中本考区对某个考点考查得比较彻底的知识或原理,本年度可以淡化处理);二是这一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三是本年度热点问题容易涉及的基本理论。根据这三条原则,一般可在全部考点中选定1/3左右的考点作为重点,还可以在这些重点中再精选出1/4左右(约20个考点)作为主观性试题命题的预测重点。以新课程四个必修模块为例,笔者选取了89个考点作为重点。
《经济生活》部分的重点考点(27个):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消费类型与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与公平;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政治生活》部分的重点考点(22个):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代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人代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的政党制度(性质、执政方式、基本内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国际关系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时代的主题;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文化生活》部分的重点考点(12个):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或功能);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及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部分的重点考点(28个):哲学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及特征;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强化重点的方式
(1)强化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每个考点知识系统的骨架,把握了主干知识,就抓住了考点的主体内容。比如,辩证否定观的主干知识如下: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强化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处于学科或模块核心地位的考点或知识。一般来说,核心知识肯定是主干知识,但主干知识并不一定是核心知识。核心考点必定是重点考点,核心知识也必定是重点知识。
以《政治生活》为例,我们可清晰地看出各个角度的核心知识(或考点):从国家角度看,主要是我国国家的性质、我国的政体、我国国家利益等;从我国政治制度看,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概括为“一个根本、三个基本”);从政府角度看,主要是我国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工作的宗旨和原则、政府权威的树立、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等;从公民角度看,主要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主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我国对外政策等。
(3)强化宏观知识
宏观知识体系所涵盖的角度更多、范围更宽、内容更全面。下面以哲学的发展观为例加以说明。 宏观的哲学发展观,包括哲学所涉及到的所有发展观的知识与观点。结合《生活与哲学》教材,可以从四个角度概括:
①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动力、原因、状态、趋势等六个方面。(此处分析从略)
③认识论的发展观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在劳动和创造中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而中观的哲学发展观,侧重是指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发展的相关原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第二,发展的普遍性;
第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四,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第五,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第六,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4)强化微观知识
微观知识在离考试题中考查比较普遍。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政府的职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实践的决定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等,都属于微观知识类型的考点。
比如,微观的哲学发展观,主要是指哲学上关于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及方法论。
(5)强化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是指带有较强综合性的考点整合形成的知识体系。在整理综合知识时,往往跨课、跨单元、跨模块,甚至把时事政治相关内容也整合进去。
以“宏观调控”为例,来看综合知识考点的整合与把握。在整合“宏观调控”考点时,不能只局限于《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而应当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整合:
从经济生活角度,主要把握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重要性、调控目标和手段等;从政治生活角度,主要结合政府的经济职能加以把握,经济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显然,这些内容都带有宏观调控的特征。从时事政治角度,要求按照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宏观调控的部署,特别是2013年3月“两会”关于宏观调控的精神来把握。比如,2013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基调、具体目标和各项措施等。中央经济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比如,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等。
二、把握重大热点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是政治考试的突出特点。精选重大时事,确定熱点专题,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成为后期备考的重点。在整理和解析热点问题时,最好是自己动手,如果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一定会扩展眼界、提高能力。
1.重大热点选择的原则
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当把握几项原则:一是空间上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二是时间上,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三是内容上。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主,其它方面为辅;四是角度上。坚持正面为主、反面为辅;五是呈现方式上以生动具体的资料(数据、图表、描述)为主,以理论论述为辅。
2.重大热点的内容构成
对于重大时政专题的内容结构,不必过于繁杂,包括三个方面即可。(1)背景综述:主要是简要概括热点产生的背景和依据。(2)内容分析:热点内容与教材知识观点结合点的分析(命题角度及内容分析)。(3)典型题例:模仿高考试题编制的热点新题以强化热点问题和重点理论。
3.2013年可供选择的重大热点专题(14个)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3年3月“两会”新的精神
三、提升重要能力
1.提升思维能力,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
《考试大纲》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目标与要求,并对其作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这与原来“识记、理解、运用”三能力的提法有很大不同,它不再是对能力要求进行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描述,而是深入内部,从人们思维过程中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能力目标与要求的内在本质。 (1)选择题解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即使是选择题的解答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思维过程。我们首先要阅读题干——背景材料,再看题肢——知识考查点,接着弄清题干与题肢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无效的,哪些有效的?在解读的过程中进行甄别和筛选,以便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确认。
选择题解答基本方法主要是直选法、排除法、比较分析法。
(2)非选择题解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非选择题(又称主观性试题)对思维的考查就更加突出了。它不仅考查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而且重在考查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主观性试题解答过程中,考试大纲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考核。
①如何审题?
第一,审设问。主要是弄清命题意图。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考查什么知识;二是考查什么思维方法;三是问题的附加条件是什么。
第二,审材料。一是根据设问提示的知识角度,阅读和解析材料,摒弃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二是分析这些有效信息体现哪些相关知识和原理。
②如何作答?
在编制答案时,要运用审题选定的知识或原理,采用审题认定的思维方法,写出观点正确、层次清楚、符合逻辑、表述准确的答案。
面对一道主观性试题,我们首先是读题、审题,从试题中获取有关信息,特别是经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有效信息,理解试题的要求和考查意图,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为链接知识原理打下基础。接着,我们就会把试题与有关知识原理联系起来,找到分析说明材料最恰当的知识原理,这就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然后,再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事物,透过事物(背景材料)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在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这更突出了思维方法在其中的作用。
(3)提升演绎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
在近年高考试卷政治主观性试题的5~6问中,都有对演绎能力的考查,少则2问,多则4问,比重之高引人注目!2012年全國卷39(2)(3)两问,都是典型的考查演绎思维的试题。根据我多年来的研究,总结出演绎方式答题的三个基本范式:
范式一:
①大前提——原理或方法论标题(往往省略)
②小前提——原理或方法论的具体方面(主干)
③结论——结合材料对应小前提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范式二:
◆大前提——原理标题(往往省略)
◆小前提+结论
——小前提①+结论①=答案要点①
——小前提②+结论②=答案要点②
——小前提③+结论⑧=答案要点③
范式三:
◆大前提——原理标题(往往省略)
◆材料具体分析+点明小前提
——材料具体分析①十点明小前提①:答案要点①
——材料具体分析②+点明小前提②=答案要点②
——材料具体分析③+点明小前提③=答案要点③
2.提升综合能力,明确主观题答案的内容构成
(1)试题的综合性要求
高考文综测试重在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运用,大体上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科内相关知识(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时事政治等)的综合应用。二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三是各种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综合应用。其中,要求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巧,对问题进行科学地创新性地论证与探讨,这正是综合能力的精要所在。
(2)主观性试题答案构成分析
如何编制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内容构成的来源问题。通过对近年高考主观性试题的答案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编制的答案中有半数以上的要点或表述,并不来源于教材,其中一部分来源于背景材料,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对背景材料进行拓展、引伸后提炼出来的。因此,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要点,其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来源):
一是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点明所体现的教材相关原理或观点的主干知识,从而形成要点内容;二是从背景材料本身的分析与概括中,提炼出要点内容;三是从与材料密切相关的大政方针及重大举措中,概括、拓展或引申出相关要点内容。
显然,有些内容要点是开放的,超越了教材本身。可见,过去常说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如今就不那么灵了。
总之,在政治备考的最后阶段,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热点专题,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对各学科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既注重微观切入与宏观整合相统一,又做到主干知识渗透与思维方法运用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习惯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祀认识问题。通过典型的综合性试题加以强化训练,切实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高考临近,在考前冲刺的最后阶段,政治学科的备考还应当做些什么呢?笔者为大家支一招,用八个字概括,这就是:加力“三重”,蓄势冲刺。即强化重点考点、把握重大热点、提升重要能力。
一、强化重点考点
1.重点考点的选择
一些人认为,政治学科经过前面两轮的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已经夯实,再花时间精力复习考点就是多余的了,这个观点是极为有害的。我认为,在这短短的30天,全面系统复习每一个考点,在每个考点上平均使用力量显然有失妥当,既浪费时间,也没有精力。但是,确定重点考点并加以强化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知道,高考大纲规定了学科考试的内容范围。比如,全国新课程考纲规定了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四个必修模块共252个考点。选择重点考点进行强化是必需的,也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如何选择和确定重点考点呢?其基本依据有三点:一是考点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在学科中有突出地位(一般来说,上年度试卷中本考区对某个考点考查得比较彻底的知识或原理,本年度可以淡化处理);二是这一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三是本年度热点问题容易涉及的基本理论。根据这三条原则,一般可在全部考点中选定1/3左右的考点作为重点,还可以在这些重点中再精选出1/4左右(约20个考点)作为主观性试题命题的预测重点。以新课程四个必修模块为例,笔者选取了89个考点作为重点。
《经济生活》部分的重点考点(27个):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消费类型与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与公平;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政治生活》部分的重点考点(22个):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代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人代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的政党制度(性质、执政方式、基本内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国际关系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时代的主题;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文化生活》部分的重点考点(12个):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或功能);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及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部分的重点考点(28个):哲学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及特征;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强化重点的方式
(1)强化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每个考点知识系统的骨架,把握了主干知识,就抓住了考点的主体内容。比如,辩证否定观的主干知识如下: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强化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处于学科或模块核心地位的考点或知识。一般来说,核心知识肯定是主干知识,但主干知识并不一定是核心知识。核心考点必定是重点考点,核心知识也必定是重点知识。
以《政治生活》为例,我们可清晰地看出各个角度的核心知识(或考点):从国家角度看,主要是我国国家的性质、我国的政体、我国国家利益等;从我国政治制度看,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概括为“一个根本、三个基本”);从政府角度看,主要是我国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工作的宗旨和原则、政府权威的树立、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等;从公民角度看,主要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主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我国对外政策等。
(3)强化宏观知识
宏观知识体系所涵盖的角度更多、范围更宽、内容更全面。下面以哲学的发展观为例加以说明。 宏观的哲学发展观,包括哲学所涉及到的所有发展观的知识与观点。结合《生活与哲学》教材,可以从四个角度概括:
①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动力、原因、状态、趋势等六个方面。(此处分析从略)
③认识论的发展观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在劳动和创造中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而中观的哲学发展观,侧重是指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发展的相关原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第二,发展的普遍性;
第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四,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第五,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第六,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4)强化微观知识
微观知识在离考试题中考查比较普遍。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政府的职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实践的决定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等,都属于微观知识类型的考点。
比如,微观的哲学发展观,主要是指哲学上关于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及方法论。
(5)强化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是指带有较强综合性的考点整合形成的知识体系。在整理综合知识时,往往跨课、跨单元、跨模块,甚至把时事政治相关内容也整合进去。
以“宏观调控”为例,来看综合知识考点的整合与把握。在整合“宏观调控”考点时,不能只局限于《经济生活》教材的内容,而应当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整合:
从经济生活角度,主要把握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重要性、调控目标和手段等;从政治生活角度,主要结合政府的经济职能加以把握,经济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显然,这些内容都带有宏观调控的特征。从时事政治角度,要求按照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宏观调控的部署,特别是2013年3月“两会”关于宏观调控的精神来把握。比如,2013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基调、具体目标和各项措施等。中央经济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比如,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等。
二、把握重大热点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是政治考试的突出特点。精选重大时事,确定熱点专题,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成为后期备考的重点。在整理和解析热点问题时,最好是自己动手,如果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一定会扩展眼界、提高能力。
1.重大热点选择的原则
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当把握几项原则:一是空间上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二是时间上,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三是内容上。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主,其它方面为辅;四是角度上。坚持正面为主、反面为辅;五是呈现方式上以生动具体的资料(数据、图表、描述)为主,以理论论述为辅。
2.重大热点的内容构成
对于重大时政专题的内容结构,不必过于繁杂,包括三个方面即可。(1)背景综述:主要是简要概括热点产生的背景和依据。(2)内容分析:热点内容与教材知识观点结合点的分析(命题角度及内容分析)。(3)典型题例:模仿高考试题编制的热点新题以强化热点问题和重点理论。
3.2013年可供选择的重大热点专题(14个)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3年3月“两会”新的精神
三、提升重要能力
1.提升思维能力,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
《考试大纲》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目标与要求,并对其作了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这与原来“识记、理解、运用”三能力的提法有很大不同,它不再是对能力要求进行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描述,而是深入内部,从人们思维过程中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能力目标与要求的内在本质。 (1)选择题解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即使是选择题的解答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思维过程。我们首先要阅读题干——背景材料,再看题肢——知识考查点,接着弄清题干与题肢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无效的,哪些有效的?在解读的过程中进行甄别和筛选,以便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确认。
选择题解答基本方法主要是直选法、排除法、比较分析法。
(2)非选择题解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非选择题(又称主观性试题)对思维的考查就更加突出了。它不仅考查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而且重在考查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主观性试题解答过程中,考试大纲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考核。
①如何审题?
第一,审设问。主要是弄清命题意图。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考查什么知识;二是考查什么思维方法;三是问题的附加条件是什么。
第二,审材料。一是根据设问提示的知识角度,阅读和解析材料,摒弃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二是分析这些有效信息体现哪些相关知识和原理。
②如何作答?
在编制答案时,要运用审题选定的知识或原理,采用审题认定的思维方法,写出观点正确、层次清楚、符合逻辑、表述准确的答案。
面对一道主观性试题,我们首先是读题、审题,从试题中获取有关信息,特别是经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有效信息,理解试题的要求和考查意图,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为链接知识原理打下基础。接着,我们就会把试题与有关知识原理联系起来,找到分析说明材料最恰当的知识原理,这就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然后,再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事物,透过事物(背景材料)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在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这更突出了思维方法在其中的作用。
(3)提升演绎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
在近年高考试卷政治主观性试题的5~6问中,都有对演绎能力的考查,少则2问,多则4问,比重之高引人注目!2012年全國卷39(2)(3)两问,都是典型的考查演绎思维的试题。根据我多年来的研究,总结出演绎方式答题的三个基本范式:
范式一:
①大前提——原理或方法论标题(往往省略)
②小前提——原理或方法论的具体方面(主干)
③结论——结合材料对应小前提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范式二:
◆大前提——原理标题(往往省略)
◆小前提+结论
——小前提①+结论①=答案要点①
——小前提②+结论②=答案要点②
——小前提③+结论⑧=答案要点③
范式三:
◆大前提——原理标题(往往省略)
◆材料具体分析+点明小前提
——材料具体分析①十点明小前提①:答案要点①
——材料具体分析②+点明小前提②=答案要点②
——材料具体分析③+点明小前提③=答案要点③
2.提升综合能力,明确主观题答案的内容构成
(1)试题的综合性要求
高考文综测试重在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运用,大体上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科内相关知识(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时事政治等)的综合应用。二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三是各种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综合应用。其中,要求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巧,对问题进行科学地创新性地论证与探讨,这正是综合能力的精要所在。
(2)主观性试题答案构成分析
如何编制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内容构成的来源问题。通过对近年高考主观性试题的答案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编制的答案中有半数以上的要点或表述,并不来源于教材,其中一部分来源于背景材料,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对背景材料进行拓展、引伸后提炼出来的。因此,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要点,其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来源):
一是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点明所体现的教材相关原理或观点的主干知识,从而形成要点内容;二是从背景材料本身的分析与概括中,提炼出要点内容;三是从与材料密切相关的大政方针及重大举措中,概括、拓展或引申出相关要点内容。
显然,有些内容要点是开放的,超越了教材本身。可见,过去常说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如今就不那么灵了。
总之,在政治备考的最后阶段,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热点专题,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对各学科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既注重微观切入与宏观整合相统一,又做到主干知识渗透与思维方法运用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习惯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祀认识问题。通过典型的综合性试题加以强化训练,切实提升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