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猪:公益是怎样变酷的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喜欢旅游吗?你要去旅游的地方有没有乡村学校?如果有的话,请你在背包里再多装一公斤的文具或图书,在旅途中顺便带给需要它们的“山里娃”,好吗?
  IT业小白领安猪在2004年开始发起“多背一公斤”时,想得就是这么简单。可能正因为它简单,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成千上万“驴友”纷纷响应,“多背一公斤”成了一项很有影响力的公益行动。如今已是国内著名公益达人的安猪,正带领一支专职团队,用心运作他们的公益网站(www.1kg.org)。而如今的“多背一公斤”,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倾听安猪和他的“多背一公斤”的故事,也许你会发现,原来“公益”这个东西,也可以和你原来想得不一样。
  
  安猪是余志海的网名,源自他的英文名Andrew,他常常自嘲地将其解释为“安心做猪”。这个着装随意,笑起来很卡通的“大男生”出现在记者面前,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是个年近40岁的“大叔”了。
  
  多背一公斤的“驴”,做力所能及的公益
  
  记者(以下简称“记”):每个人小时候都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现在的安猪,是少年时代的余志海想到过的吗?
  安猪(以下简称“安”):完全没有。我是1973年出生的,那个年代的孩子,理想无外乎工人、农民、科学家、老师那么几种。中学时代因为我理科比较好,所以希望能做一些跟科学有关的事,可惜没这个天分,后来大学读了工科,学通信专业。大学毕业时,只是想着进一家好一点的公司,那时候外企比较吃香嘛,就努力进了一家通信行业的跨国公司。严格来说,从小到大我其实一直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都是听家长、听别人说这个挺好,哦,那就这个吧,包括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进什么公司,都是这样。但是工作了两三年以后,开始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个专业我不喜欢,我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记:你后来喜欢上徒步旅行这样的户外运动,跟你对生活状态的这种不满意有关吗?
  安:不清楚啊,呵呵。其实没有要逃避什么的想法。2001年我从广州去了北京,还是在通信行业工作。离开家乡,就没有太多朋友聚会之类的,一个人的空余时间多了很多,然后就开始参加徒步旅行,越走越喜欢。
  记:那是什么事情促使你走上公益这条路的?
  安:还是一步一步来的,一步一步地走上这条“不归路”。2003年,因为“非典”爆发,哪儿都去不成,只能泡在网上。我在一个驴友聚集的论坛上看到有人在招募一个团队,为北京周边的一些贫困儿童、民工子弟学校提供志愿服务,比如课外辅导学业什么的,我就报名了。其实当时之所以去参加很大程度上是觉得好玩,因为也没别的事可做嘛。但也就是这样,第一次接触到了志愿者和志愿行动。2004年4月,我的一个朋友从云南徒步旅行回来,和我谈起他在一个村子里碰到两个支教的女孩,他离开的时候,她们托他给下一个村子的支教老师捎一句话:你并不孤独,坚持就是胜利。他对我说,那里条件很差,如果我有机会去那里旅游的话,不要忘了给这些孩子 与支教老师带些食物和书籍。
  记:其实每个人的本性中都藏着那种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要去帮助的“基因”。
  安:没错,在那个时刻,我朋友的经历就把我那个部分的行动力激发起来了。我觉得我应该去做点什么,作为一个爱好徒步旅行的“驴”,背些物资进山当然是最容易想到的。
  记:于是就有了“多背一公斤”?当时你就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了吗?
  安:我写了一份很简单的计划书,到那个论坛里发了出来,然后又和一些志愿者朋友一起讨论了三四次,写了一些必要的文档,比如目标、流程之类。目标很清楚,当然也挺简单的,就是想发动多少人参加,总共背多少公斤物资,等等。那时就觉得,你不需要做很多事情,只要在出去游玩时多带一点东西给你遇到的贫困的孩子们,虽然每个人做的只是一点点,但参加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力量。“一公斤很轻,但如果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一公斤,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这就是当时的想法。
  
  “多背一公斤”不是一个社团组织,甚至也不是一个活动项目,它只是一个倡议,因此无法确切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次践行,只知道“很多”。不到一年时间里,仅靠口耳相传,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人在自发地宣传和组织“多背一公斤”行动。但质疑也随之而来。
  
  真诚的平台,公益需要更多普通人
  
  记:听说“多背一公斤”也受到过质疑?
  安:也不能叫质疑,应该说是疑问吧。有人说,你背那么一点东西,还不如邮寄呢,比如说20公斤你根本背不动,但你通过邮局,只需要几十块钱邮费,效果更好。当然我并不这么觉得,因为你本来就是去旅游的,顺便背点物资进去总比不背好嘛。但既然有这样的声音,我也想去做一些实地调查,看看“多背一公斤”到底有没有意义。2004年8月,我第一次“多背一公斤”去贵州和广西走了一圈,沿途也访问了一些当地的老师和支教志愿者,我开始了解到,中国的乡村教育最缺的其实不是钱或物资。其实国家从2003年就开始实施“两免一补”的政策,经过几年之后真正读不起书的孩子已经很少了。
  记:那你发现他们最缺什么?
  安:这些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和知识上的不平等。2004年10月,我去河北涞源一个村的小学,那边的老师听说我从北京来,就觉得我是“首都来的领导”(笑),请我去给学生们发言。我讲什么好呢?那就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吧。我站在讲台上问,小朋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结果很多人听不懂“理想”这个词。我换了一个问法,说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这下他们听懂了。但答案只有两种:80%的孩子说要做农民,20%说要做工人。其中一个孩子还很认真地补充了一句:我长大了想做工人,每个月往家里寄400块钱。我后来在想,为什么只有两个答案?原来,小朋友心中的世界,是由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由他身边的那个环境决定的。我就想到,如果我们仅仅是给钱,给书,给文具,他们也许还是无法获得外界的知识,长大以后还是只能走那条老路。我当然不是说做农民做工人不好,只是说,一个小孩子有权知道各种东西,愿不愿、能不能做是另一回事,但至少他应该知道,对吧。
  记:那应该怎么做呢?
  安:“多背一公斤”的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单纯的背物资过去,我们开始更加强调面对面平等的交流,不管是做游戏,还是授课,或者其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发生某种信息的交换,让孩子们看到一些外面的世界。
  记:你有没有觉得,实际上你对参加“多背一公斤”行动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背物资进去容易,把自己当成一头驴就行了,但是要去交流、沟通可能就没那么容易。
  安:对,会有人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怎么联系学校,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们互动起来,但这更多是一种你没做过之前的恐惧感。我们会提供简单的建议,但不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的那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特长来自己设计活动。我们专门建了一个网站,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地发起活动,并且分享信息和经验。事实上有很多很好的活动都不是我们设计的,而是由参加行动的志愿者创造出来的。
  记:志愿者去帮助孩子们,而你们去帮助志愿者?
  安:对,我觉得这个更重要。因为公益事业需要更多普通人而不只是“公益人士”的参与;许多人不乏热情和愿望,却为什么不去做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捐钱捐物之外,自己还能做什么。所以我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平台,帮他们设计工具。去年我们推出了“一公斤盒子”,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工具,帮助志愿者更方便地开展交流活动。
  
  安猪打开一个“戏剧盒子”:一个带提手的纸盒子,里面装着头箍、油画棒、双面胶等一些制作表演道具的材料和工具,一张使用说明书,还有一张反馈表。
  
  盒子里的梦,做公益拒绝同情
  
  记:这个“盒子”怎么用?
  安:每个“多背一公斤”的志愿者都可以利用这个盒子里提供的东西展开一堂很好玩的主题课。比如这个“戏剧盒子”,可以参照说明书里的流程,讲故事,分角色,动手做道具,表演。里面提供了四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剧本方案,当然它们都是“例子”,你也可以自己创意。
  记:除了“戏剧盒子”,还有什么?
  安:现在已经正式发布出来还有“阅读盒子”“美术盒子”和“手工盒子”,另外还有一些试验品,比如我做过一个“航模盒子”,一个飞机模型8元钱,很便宜。到了学校以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志愿者带6个学生,做完之后拿到外面去放飞。那些从来没见过飞机的小朋友,看到自己亲手做的飞机飞上天的时候开心死了,我记得有个小女孩激动得都哭了。我很难判断这样的一堂课到底会对这些小朋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也许会让他们看到一种可能,“飞的可能”。
  记:这个盒子让我想起多啦A梦的口袋。
  安:对,像魔术一样,不同的盒子会带去各种神奇的东西,激发神奇的想象。还会有更多不同的盒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而且这个创造过程对所有人开放,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或者对别人的设计提出改进意见。特别欢迎中学生朋友也一起来帮我们设计盒子,用盒子玩出好玩的花样,甚至你也可以去创意一个跟盒子完全没关系的东西,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比如叫“安猪包子”……
  记:你的故事让我觉得,做公益、帮助贫困儿童这件事,原来也可以很好玩,很酷,而不是像很多人印象中的总是要和苦难、悲悯之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是你们追求的吗?
  安:我觉得是。在“多背一公斤”的行动里,我主张拒绝同情与感动,因为同情不是一种平等的感情,而是一种从上往下的施舍。如果你实际接触过这些小朋友就会发现,他们不需要你来同情,他们生活环境是差一点,但可能比你还快乐。现在的“多背一公斤”,特别是“一公斤盒子”,本质上不是我给予你什么,而是我们大家在共同创造一些东西,志愿者和小朋友不是单纯的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每个人都成为行动者和创造者;这跟纯粹的慈善援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我相信只有做得开心,才会做得持久。如果老是很沉重,自己也会被压垮的。
  记: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你说小时候完全没想到将来的自己会做着今天这样的事。这是一个“意外事件”吗?
  安:就像乔布斯在他著名的斯坦福演讲中所说的,我走到今天,可能跟我以前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关系。比如我学的专业,虽然我不喜欢,但它使得我对电脑,对互联网非常精通,使得我有一种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你可以看到“多背一公斤”的模式是开放、共享的,这就是互联网精神。再比如我从中学时代养成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的习惯,和我小时候从乡下迁居到广州,后来又从广州迁徙到北京的经历,帮助我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更多不同的侧面,然后你会懂得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你我可能都是对的,我们只是不同而已。包括徒步旅行,包括去做志愿者……过去的所有都会慢慢地整合,这就叫成长。
  记:请你对现在的高中生,特别是看了这篇访谈后也想要参加“多背一公斤”或者其他公益行动的同学说点什么吧。
  安:你也可以改变世界,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足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材料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中,教师借助餐具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分析,既帮助学生了解常见材料的基本特征,认识周围常见物品与材料的关系,了解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思考,并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支架运用;课例;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
1  在这样一个早晨,我四肢冰凉,相同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而冬天正在肆虐,我对那个施展白色魔法的巫婆大声喊:“快点滚吧。”  在冬天每一个冰冷的早晨醒来时,我躲在被窝里,感到自己是如此脆弱。我总会问自己,我到底在追寻什么?我在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四周是干枯的树,我跑啊跑,跑啊跑,寻找一条可以出去的道路。    2  一次安排在外校的考试结束后,我遇到了羽。羽向我打招呼,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毕竟
【摘 要】党史是《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历史主题的内容之一。历史主题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涵育学生生活实践智慧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的反刍中追寻意义世界的通达,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纵横交错的联系,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历史的体验中完善自我,崇德笃行,进而实现启智育人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道德与法治;历史主题教学;启智育人;《中国有了共产党》  
一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姚虎雄校长喜欢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麻醉史。”他认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麻醉”是通过非理性地追逐功利和权力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又以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和途径而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率先被“麻醉”的,显然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没有哪一个时期校长的生存处境,如今日中国这般复杂。当一切社会工作与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学校教育被强行变
·主持人语·  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义务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升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关系到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强省的建设。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积极响
像青草一样呼吸    顾城说:我会呼吸,像青草一样,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我希望会唱许多歌,让唯一的微笑永不消失。  我想,那必定是孩子脸上的微笑,它永远带着春天第一缕清风的曼妙,带着第一股泉水的温润,带着第一朵野花的芬芳。是第一声布谷鸟叫唤醒了春天,而这唯一的微笑却在一开始就点燃了人的生命!  孩子总是那么容易满足,那么容易被感动,所以童年总是那么快乐。  对小时候的生活总是很怀念,虽然没有游乐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属于“设计科学”的范畴,以儿童为前提,从儿童的需要出发,从主题选择、情境创设、目标表述、活动安排等方面计划、组织、实施相关教学活动,从语文学科本质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满足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最终使得小学语文走向人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叠加和融合的课程。  【关键词】课程;儿童;开发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
趁还没睡着,我想告诉你,任何决定都不要在深夜里作出。无论多急,都请一定等到天亮,等到阳光再次照耀了大地。那时,你再作决定也还来得及。  你千万要小心,黑沉沉的夜是有毒的,那里藏着一头叫“悲观”的巨兽。它的鼻子灵极了,会沿着空气里痛苦的味道找来,一声不吭地贴在你的窗外,用幽绿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你……  亲爱的,别怕,它伤害不了你。只要你放慢呼吸,像婴儿般平静地睡去,那头巨兽就会被你挡在梦乡的城堡
片名:《二战启示录》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2009年出品  该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反思。影片立场客观公正,真实地还原了二战时期的希特勒、丘吉尔、戴高乐、斯大林等人物。影片既有对宏观战局的描述,让你对二战的前因后果以及战争情况有全面地了解;也有不少由珍贵历史影像资料构成的细节,让你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可怕,远比现在好莱坞的特效制作有震撼力。  影片包括了业余者拍摄的片段、最高机密片段
我是职高生,学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我一直对计算机这块很感兴趣也还算擅长,只是因为初中时其他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所以报考了职高。其实我一直都很想能有参加高考直接考本科的机会,我留意到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改革方向中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职高生有机会了呢?  提问:职高生可以直接参加统一高考,报考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