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论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提出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作业生活化等做法,旨在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51-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建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达成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探讨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要实现的结果和意愿,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有指向作用。因此,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遵循“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理念,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出教学重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具体表现;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掌握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礼仪、婚俗、丧俗和其他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访谈老人、收集相关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形式展开探究性学习,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生活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人们生活习惯的变革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化和进步的大环境下逐次展开的;②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了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证;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民族传统文化。
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关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采用访谈、收集资料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现了生活化教育的理念。
二、教学资源生活化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高中历史教材是经过高度凝练和概括的,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来辅助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具“生活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2003年中国公民李贵珍因为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而受害的事件,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深受触动,进而领悟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体会到当前的和平来之不易,让历史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中的“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其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河南省新郑市都会举办祭拜先祖皇帝的隆重仪式,这样的盛况在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皇帝拜祖大典的情结实际上与中国古代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其二,民间各地的宗祠、家谱、家庙以及祭祖扫墓和认祖归宗的习俗都反映了宗法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师从生活中挖掘与宗法制有关的教学资源,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使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还达成了对学生重视亲情、珍视亲情的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必然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去发现和挖掘,让生活与历史深度融合,进而使历史教学更具现实意义。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单维性,历史不能重复,人们永远无法亲历历史。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现實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素材,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教师也可以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等,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计划经济的弊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情境一:1956年,上海的天气非常炎热。当地一家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准备采购一批风扇、鼓风机等设备进行降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采购设备没有主动权,必须经过层层报批。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齐十一个公章。最后好不容易办齐手续,结果夏天已经过去了。
情境二:在沈阳有两个工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工厂仅一墙之隔,但是却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划归机械部门管理,铜厂划归冶金部门管理。冶金部门把铜调到了外地,电缆厂需要的铜却从遥远的云南长途运输过来,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尽管两个工厂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当时这并不符合行政规定。
以上生活化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认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尽量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将历史语言与生活语言进行对接,通俗易懂地讲述和解释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三《启蒙运动》一课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时,教师引用了《社会契约论》中的一段话:“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由于这些语言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和哲学意味,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调整了教学策略,运用生活化语言进行解释:“比如,我们班是一个集体,同学们经过平等协商制订班级公约,班级公约就是全班同学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了所有同学的权利和自由,必须人人遵守班级公约。而这里的‘班级公约’与卢梭的‘社会契约’非常‘神似’。”通过这样的生活化语言讲述,学生就较容易地理解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实质。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运用生活化语言阐释抽象的历史概念,将抽象化为具体,对促进学生的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历史具有严谨性,生活化语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影响历史知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严谨性。
五、教学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检测的有效载体。然而,纵观形形色色的学习辅导书,很多题目都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复述课本知识,作业设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足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除了应付做题与考试,别无他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贯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历史知识学有所用。
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针对“宗法制”这一知识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或者查阅家谱等形式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了解本家族是何时定居在此地的、本家族历史上出现过哪些有名望的人物,并进一步了解本家族的宗祠和流传下来的族规,在课堂上与同学互相交流,从而使学生对宗法制及其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某出版社要出版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科普书籍,如果你是出版社编辑人员,请你尝试完成以下任务:①为这本书起一个书名,要求新颖、切题,能够体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这一主题;②请你为本书写一段推荐词,要求文笔流畅,点明本书的特色和可读性,激起读者的阅读意愿;③在本书中要向读者推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五项科技成就,作为编辑的你会推荐哪五项?说一说你的理由。
案例中的题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现实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作业不应该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更不应该脱离现实社会。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践行了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秀艳.整合资源:建构生活化历史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4).
[2]杨玉华.基于生活化教学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辽宁教育,2020(15).
[3]吴晶晶.以乡土资源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J].中学历史教学,2017(10).
【作者简介】农柳凤(1984— ),女,汉族,广西平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51-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建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达成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探讨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要实现的结果和意愿,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有指向作用。因此,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遵循“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理念,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出教学重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具体表现;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掌握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礼仪、婚俗、丧俗和其他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访谈老人、收集相关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形式展开探究性学习,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生活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人们生活习惯的变革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化和进步的大环境下逐次展开的;②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了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证;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民族传统文化。
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关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采用访谈、收集资料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现了生活化教育的理念。
二、教学资源生活化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高中历史教材是经过高度凝练和概括的,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来辅助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具“生活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2003年中国公民李贵珍因为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而受害的事件,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深受触动,进而领悟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体会到当前的和平来之不易,让历史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中的“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其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河南省新郑市都会举办祭拜先祖皇帝的隆重仪式,这样的盛况在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皇帝拜祖大典的情结实际上与中国古代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其二,民间各地的宗祠、家谱、家庙以及祭祖扫墓和认祖归宗的习俗都反映了宗法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师从生活中挖掘与宗法制有关的教学资源,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使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还达成了对学生重视亲情、珍视亲情的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必然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去发现和挖掘,让生活与历史深度融合,进而使历史教学更具现实意义。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单维性,历史不能重复,人们永远无法亲历历史。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现實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素材,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教师也可以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等,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计划经济的弊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情境一:1956年,上海的天气非常炎热。当地一家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准备采购一批风扇、鼓风机等设备进行降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采购设备没有主动权,必须经过层层报批。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齐十一个公章。最后好不容易办齐手续,结果夏天已经过去了。
情境二:在沈阳有两个工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工厂仅一墙之隔,但是却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划归机械部门管理,铜厂划归冶金部门管理。冶金部门把铜调到了外地,电缆厂需要的铜却从遥远的云南长途运输过来,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尽管两个工厂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当时这并不符合行政规定。
以上生活化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认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尽量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将历史语言与生活语言进行对接,通俗易懂地讲述和解释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三《启蒙运动》一课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时,教师引用了《社会契约论》中的一段话:“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由于这些语言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和哲学意味,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调整了教学策略,运用生活化语言进行解释:“比如,我们班是一个集体,同学们经过平等协商制订班级公约,班级公约就是全班同学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了所有同学的权利和自由,必须人人遵守班级公约。而这里的‘班级公约’与卢梭的‘社会契约’非常‘神似’。”通过这样的生活化语言讲述,学生就较容易地理解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实质。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运用生活化语言阐释抽象的历史概念,将抽象化为具体,对促进学生的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历史具有严谨性,生活化语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影响历史知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严谨性。
五、教学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检测的有效载体。然而,纵观形形色色的学习辅导书,很多题目都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复述课本知识,作业设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足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除了应付做题与考试,别无他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贯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历史知识学有所用。
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针对“宗法制”这一知识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询问长辈或者查阅家谱等形式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了解本家族是何时定居在此地的、本家族历史上出现过哪些有名望的人物,并进一步了解本家族的宗祠和流传下来的族规,在课堂上与同学互相交流,从而使学生对宗法制及其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某出版社要出版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科普书籍,如果你是出版社编辑人员,请你尝试完成以下任务:①为这本书起一个书名,要求新颖、切题,能够体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这一主题;②请你为本书写一段推荐词,要求文笔流畅,点明本书的特色和可读性,激起读者的阅读意愿;③在本书中要向读者推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五项科技成就,作为编辑的你会推荐哪五项?说一说你的理由。
案例中的题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现实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作业不应该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更不应该脱离现实社会。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践行了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秀艳.整合资源:建构生活化历史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4).
[2]杨玉华.基于生活化教学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辽宁教育,2020(15).
[3]吴晶晶.以乡土资源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J].中学历史教学,2017(10).
【作者简介】农柳凤(1984— ),女,汉族,广西平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