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帛画中的灵魂观探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nn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现考古挖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人物肖像帛画,研究发现其灵魂观念自原始时期就已萌芽。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桑、育蚕、缫丝、纺织的国家,对蚕的观察更是精细入微。从育蚕,食蚕转化为蚕的“神化”祭祀之用,逐渐满足当时古人追求生命轮回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意愿,丝帛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沟通逝者魂魄的媒介。笔者将从物我混一下的“蚕”崇拜,丝帛的“神化”,灵魂观的物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战国帛画;物我混一;蚕;丝帛;灵魂观
  在漫长的早期中国艺术中,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十分关切如何捕获猎物和繁衍生息,故而人像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题材。虽然在新石器时期就发现了古朴生动的小型人物塑像与原始岩画,但这些人物的出现,多数与生殖崇拜或祭祀祈愿有关,当时所刻画的人物一般也会是社会地位较低下的奴隶、仆役。甚至到了春秋早期中国艺术人物大多表现的是“他者”形象。可以说在先秦时期,几乎找不到有关关神灵、祖先或帝王的肖像。
  这一情形在战国中期的楚国发生了扭转,生者试图通过帛画来祈祷逝者灵魂永存,生死转换。这同被誉为“来世艺术”的埃及金字塔一样,祈求法老灵魂有栖息之处。这一转变直接对后世人物肖像画乃至整个艺术史的发展都意义深远。笔者将把关注视角引向原始时期,试析帛画灵魂观的源头。
  一、物我混一下的“蚕”崇拜
  帛画是用矿物颜料在白色丝织品绘制而成的古代画种,故而要讲丝,需先讲蚕。中国素来便有丝绸大国的美誉,《史记·五帝本纪》就记载了黄帝之妻嫘祖首创种桑养蚕的方法,考古发掘结果更是证明了古代蚕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蚕桑文化起源于距今约 6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熟知蚕的形态与生活习性,并且用陶器、石器刻画描绘出蚕的样貌。“蚕为龙精”亦反映了中国传统养桑和对蚕本质的认识。
  《山海经》有大量关于野桑的记载:“姑儿之山,其下多桑、柘”,“狱山,其上多桑”。到周代,野生桑林依然可见,《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躅,蒸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野桑自古代以来分布广阔,为养蚕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条件时刻威胁种族的生存与延续,古人在朦胧的物我混一的意识观念下,寻觅自然界中与之近似的动物生命及其延续形式,渺小却伟大的蚕便成为了可以寄托自我精神的动物。
  《春秋考邮异》记载:“香食而不饮,阳,立于三春,故蚕三变而后消。死于七,三七二十一,故二十日而苗” 。蚕由卵至蛹到破茧羽化成蛾的独特生命历程实现了“死而复生”的轮回,这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秘且神圣的存在。将蚕作为一种符号崇拜,模仿蚕的形状刻画在陶器、玉器上用来沟通各种神灵、鬼魂的巫术法器,先后也出现了蚕纹配饰、画像石、丝帛图、丝织服饰等不同类型和媒介的艺术样式。在甘肃临挑冯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蚕纹双联陶罐》,一对连体陶罐近乎等同,罐腹蚕纹左右各三条,共六条,线条均流畅,雕工简练且栩栩如生;在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陶蚕蛹,其外观如椭圆形蚕茧,长2厘米,宽、高均为0.8厘米,经北京大学研究所进行碳14测定出距今大约5400年左右。
  到商周时期,不仅在青铜器上饰有生动形象的群蚕图符,还在意识形态中将蚕推向“神”的地位,用以祭祀、陪葬。玉器被认为具有通神功能,而随后玉蚕作为通神礼器的出现,则被赋予了强大的祭祀功能,蚕的艺术形象与寓意,随着历史的演变也不断地包含多姿多彩的精神内涵。尤其是“蛹死七日化蛾破茧而出”,生命的惊人蜕变使蚕极易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蚕和蚕茧也成为了巫师施展巫术,沟通人鬼,人神的选择。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蚕在人类早期社会就已占据重要的地位,反映出古人对生命永恒,灵魂不灭的执着追求。
  二、丝帛的“神化”
  对蚕的崇拜乃因其生命的循环,自然而然的蚕丝“神用”是对蚕的进一步神化,既然蚕具有祭祀通灵的宗教作用,那么蚕吐出来的细丝同样能够沟通鬼神。正如牟永抗、吴汝祚先生所言:“蚕桑起源与巫术有关,丝和丝织品是育蚕的进一步发展,是巫师的专门技能之一” 。使在之后的墓葬随葬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具有祭祀供奉意义的丝帛。
  丝帛的“神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点:“一曰荐玉之藉,二曰祀盟之质,三曰郊庙之服” 。丝帛可以用来包裹玉器来通灵,同样也可以直接包裹逝者躯体以达“引魂升天”之用,这是观念形态领域下的产物。在挖掘出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瓮棺葬的实例,主要是用于幼儿的葬礼当中,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瓷棺之上均有对蚕蛹破茧的形态模拟的凿孔,有研究者认为蚕形瓮棺葬会加速逝者灵魂升天。其中,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仰韶遗址中出发掘到一批儿童瓷棺,瓷棺内遗骸上均粘附有褐灰色网状炭化纺织物,其头骨上粘附的纺织物多为结块状,这些纺织物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部分纺织品为蚕丝织成的帛。
  楚国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帛画是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重新发掘时发现的《人物御龙帛画》。这两幅帛画保存相对完整,線条清晰,呈长方形状,尺寸大小处于较为固定的要求,帛画盖在棺椁顶上引导逝者灵魂,俗称魂幡,这与用丝帛包裹玉器和尸体的做法一脉相通,体现出丝帛的“神化”作用。此时帛画除了本身具有的埋于墓中的丧葬功能外,拥有着超出事物表象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灵魂升天、生命轮回的祈愿。
  三、灵魂观的物化
  因盗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楚国出土的第一幅帛画,此画以单一铁线造型为基础,设色平涂,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左上方绘一龙一凤,右下方绘一舟一女子。龙昂首,周身蜿蜒,作奋爪迈进之态,扶摇而直上。凤躯体庞大,展翅翱翔,威风凛凛,独具楚国之风格。一龙一凤的动态画面与下方静态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女子呈双手合十状,侧立而站。其面容秀丽美好,宽袖长裙,为典型的楚国细腰女子特点。女子裙摆下,多出了似弯月状的魂舟,画面图像简洁大方,挥洒自如,惟妙惟肖。相较《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更加直观的让我们感受是一幅物象繁多、构图饱满、设色渲染、线条力度变化莫测的帛画。出土时平放在棺椁盖板和外棺中间的隔板上,帛画上端包裹一根系有绳子的竹条。画面正中绘一有胡须的男子,呈正侧面,戴高冠、披长袍、佩长剑,持绳驭巨型龙舟凌空而起,龙首高扬,龙尾翘起。画中似有疾风吹动衣袍,婉转飘逸,与仙鹤,鲤鱼,华盖的整体动势相互呼应。   就这两幅画而言,均是人物肖像画,在众多学者中,认为所绘制的人物形象就是墓室主人的观点占据多数。画匠在绘制帛画时,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楚人灵魂观念以及逝者的容貌、身材、地位等因素影响,也就是说这两件魂幡不仅仅是“引魂”或“招魂”的工具,而是代表了逝者的身份与地位,具有实实在在的象征意义。若把帛画中的肖像视为墓主人逝世后飘散的灵魂,那么画中存在的一切都应该与灵魂密切相关,是灵魂升天的媒介。《人物龙凤帛画》中像月牙一般的船形状,有学者认为是墓主人乘坐的“魂舟”,《人物御龙帛画》中的龙舟也可能为通天的渡魂之舟。楚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气,灵魂可以凭神灵实现生命的轮回。画中鱼、仙鹤和龙凤帮助着逝者生命轮回,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帛画艺术中“他着”形象转化为自身形象和无形到有形的灵魂观念物化,使得墓主人的灵魂与帛画上的肖像合二为一,达到人生圆满的归宿。
  结语
  古人透过蚕短暂但又生死轮回的生命历程,产生了“蚕”崇拜,认为蚕是沟通生死的媒介,由此把蚕形运用到原始的巫术、宗教祭祀中。同时也将丝作为沟通人、神、鬼的桥梁。战国帛画中灵魂观念可以追朔到几千年前的原始时期,虽然现阶段学者们仍对魂幡看法不一,但不论是“招魂”还是“引魂升天”的功能,都与楚人灵魂观念息息相关。帛画虽消亡于东汉时期,但依旧是中国悠悠文化中绚丽的一笔重彩,同时,旌幡性质的帛画也为后期传统绘画——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建民.湖南出土帛画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3.8.
  [2]孫齐.从战国帛画看灵魂观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J].四川美术学院,2019.
  [3]牟忠虎.魂兮归来——从中国古代礼制角度重新审视帛画主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4]瞿萍.论宋前蚕桑图像叙事主题的嬗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01).
  [5]黄天赋.神话题材创作构图形式表现的探索与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2020.
  [6]胡智勇.是“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楚汉旌幡帛画再探[J].美术.2008,(09).
  [7]贺西林.战国墓葬绘画的风格与图像[J].四川文物.2002,(02).
  [8]李砚卓. 战国秦汉时期丝织品的发现与研究[J].吉林大学.2010.
  [9]黄震云javascript:void(0);.长沙战国楚墓帛画图考[J].中国文化研究.2009,(02).
  [10]王勇.战国湖湘的灵魂归宿观念及其文化影响[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6).
  [11]王建勇.人物御龙帛画略考[J].中原文物.2014,(06).
  [12]李心峰.中国三代艺术光辉成就略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4,(02).
  作者简介:季欣怡,女,出生1998年1月31日,藏族,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史方向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两种形式,但二者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实施过程中又当如何选择教法及辅助资料,至今没有很好的说法。本文旨在从本质方面廓清二者,分析其区别与联系,从而为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阅读策略,阅读材料  在核心素养提出以后,语文课堂上,不管是整本书阅读还是群文阅读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每一种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似乎都大有
期刊
摘要: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对于传统图书出版行业,这一年可谓时行业拐点,格局和布局悄然发生了转变,关注点和着力点也与以往不同,承前启后,2020年的书业变局变在哪里?有哪些新的希望和挑战?  关键词:图书出版 直播带货 营销 销售渠道  2020年对于全人类是特殊的一年,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全行业陷入停滞、转型、创新的漩涡中,寻求特殊时期下的变局和突破,2020年是许多行业发展中的拐点年,图书出
期刊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陕西具有进行政治文化发展道路教育的丰富资源、儒释道民族思想独立性教育的丰富资源、五大发展理念教育的丰富资源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教育的丰富资源,应在打造文化自信教育标识地,推进党员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教育方面走在前列。未来,建议陕西构筑文化自信教育标识地要精心培育以西安和延安为代表的陕西文化自信综合教育中心;加强陕西文化自信教育资源的保护和研究,科学规划其在文化自信教育
期刊
本文根源上研究文化润疆与长治久安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探讨,让读者理解政策顺承关系,思考文化润疆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政治、历史、艺术维度给出文化润疆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为文化润疆落地生根、广泛铺开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和復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使新疆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给治理新疆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文化润疆无疑是深层次化解新疆长治久安问
期刊
摘要:《三字经·千字文(中英文对照)》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华文化古籍丛书”中的一本,其中,王应麟所著、孟凡君所译的“三字经”,致力于让国内外读者一睹“三字经”的原貌,同时又能领会其中的精髓。但是,在拼音、译文、注释等方面,也出现了少数错误,本文选择部分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三字经;文化;译文;错误  一、“三字经”影响深远  “三字经”自南宋王应麟在前人“三字训”的基础上整理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上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历史经验证明,国有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反腐倡廉工作一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随着大监督体系的出现,加强和改革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现实意义更加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的方向
期刊
内容摘要:学习“四史”,必须深入历史内核,探究历史規律,进而把握前行方向,凝聚奋斗力量;通过“四史”学习,知党爱党,坚定信仰,铸就忠诚;深悟“四史”,勇于担当是中共共产党最鲜明突出的品质,每名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素质,为国家、民族、人民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关键词:历史内核 忠诚 担当 敬畏 理想信念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期刊
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最童真的人,可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一类人。因为儿童的天真烂漫,他们对这个世界许许多多的事情还不明白,所以在当他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躲避而遭到了侵害。在很多时候,这些轻微的事情,你以为并不会带给儿童太大的伤害,可是在日后等儿童长大之后,这些伤害便会在他们的心理生根发芽,并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加深,最终不可逆地影响儿童的一生。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年的伤害需要一生来治
期刊
暑假期间,和同学谈及近况,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次“大學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很多人都在感慨:在这样一个诱惑日趋纷繁、欲望无限膨胀的大千世界里,当你真正置身于平民百姓中时,你才切实体味到生活的本质与内涵!  见到王叔叔,是在他家的西屋里。村委刘书记在路上就告诉我,王叔叔外出打工时,从建筑高层上跌落下来,摔坏了腰部,下身瘫痪,好端端的一个家庭从此失去了支撑。  走进小屋,王叔叔躺在床上,电视机放在地上,
期刊
摘要: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最使人力资源部产生困扰的是管理考核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将员工在绩效考核方面的工作做好。近几年,在一些企业中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是一个难题,有的公司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细则,有的公司虽然管理制度和细则都具备,但没有进行有效利用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则执行。因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者没有被有效执行,工作人员的绩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