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物理教学已走过十余载。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无疑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物理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哲学思想的培养,这对学生走向社会乃至以后的发展定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并涉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富有创造地进行教学。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学科已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人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该课主要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践表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难发现只要存在作用力就一定存在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相互性、对称性。在生活当中人与人间的关系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好与好是换来的”、“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你给生活一个微笑,生活也会回你一个微笑”。恩格斯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鲜活的俗语、名言无不渗透着事物之间的相互性、联系性,表现出的规律与牛顿第三定律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再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反映的规律是:在不引起其它变化的情况下,①内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②温度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实际上这条规律的实质是自然界当中所涉及到的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联系到生活就有广泛体现:如把时间的流逝看作是一个物理过程的正方向,那么在没有任何干预,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该事件的逆过程─—时间会不会倒流呢?显然不会!又如用牛肉做成的牛肉罐头,能否自发地还原成牛呢?(听起来非常荒谬)更显然不会!难道这些规律之间竟一点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吗?
2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运用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巧妙地将抽象知识内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感兴趣的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强调在坚持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不妨灵活地将物理知识与哲学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定会锦上添花。下面试举几例:在学习电场、磁场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来理解场─—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时,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粒子,对此学生很难理解。针对这样的现状不妨提示学生通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理解光的本质,便会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在学习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时可以做这样的合理引导:合外力通过时间或空间的积累(量变),致使动量或动能发生改变(质变),这岂不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鲜活例证吗?在学习了热学中分子运动论的三条规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不正是哲学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论断吗?物理当中各种理想模型的建立,例如:质点、轻杆、点电荷、理想气体、刚体、单摆等等不正是应用了“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的重要哲学思想吗?
3在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原理和思想。对于规律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而且更要知其所以然。下面就以电磁相互作用中的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为例来进行说明。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在学生看来是非常神奇、不可思议现象─—磁铁和线框并未接触,而且最初线框中并没有电流,为什么磁铁的运动会带动线框的运动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不妨做这样的引导:该现象的实质是条形磁铁的平动或蹄形磁铁的转动使矩形线框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在矩形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磁铁的磁场当中受到安培力,安培力驱动了线框的运动(线框做平动或转动),此为电磁驱动。若以磁铁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安培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磁铁上,考虑到该反作用力的方向与磁铁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阻碍了条形磁铁的运动,此为电磁阻尼。对于磁铁,若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分析,要想维持其运动就必须从外界获取能量,以克服电磁阻尼做功,其结果是在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电流的线框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安培力驱使线框运动,转化为线框的机械能。这便是电磁相互作用上演的精彩一幕。倘若按上述这样的过程引导、拓展、讨论、探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焉能不深刻!
4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客观规律,善于运用变通的思想解决问题。变通的渠道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广泛性、灵活性。它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曾经运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例子不少。例如波尔在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某些物理现象时提出了三条假设,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不连续的特点;成功地计算出氢原子的轨道半径;成功地计算出氢原子的能量并引入了量子数。在光电效应现象无法用经典电磁理论得以解释时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学说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正是基于物理学家大胆的假设,严密的论证,物理学的理论才得以完善和发展。这正应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变通”哲学精髓。例如在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大胆地将该理论提升到“变通”的哲学思想境界去理解,更符合一般规律。设想没有变化的磁场何来电场,而没有电场岂能再产生一个新的磁场?如此说来,“不变”的结果必然是“穷”(既没有后续的电场产生,也没有后续的磁场产生)。因此必须首先要“变”(磁场或电场要变化),方可“通”(产生下一个电场或磁场),而在变化中又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只要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磁场(或电场),就必然会激发一系列同频率周期性变化的电场(或磁场),这些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电磁场,电磁振荡由远及近的传播出去形成电磁波,最后实现了“达”的目的。这不正是“变通”思想的深刻内涵吗?
今天的物理学科已不再是一门单独的纯理论学科。只有真正掌握了物理学精髓的人,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物理学的印记并彰显着出它所起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这就是物理学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勇于开展物理教育中哲学问题的研究,以拓展视野,提高境界,增强人文文化,更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放眼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质物理教育!
1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并涉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富有创造地进行教学。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学科已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人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该课主要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践表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难发现只要存在作用力就一定存在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相互性、对称性。在生活当中人与人间的关系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好与好是换来的”、“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你给生活一个微笑,生活也会回你一个微笑”。恩格斯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鲜活的俗语、名言无不渗透着事物之间的相互性、联系性,表现出的规律与牛顿第三定律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再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反映的规律是:在不引起其它变化的情况下,①内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②温度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实际上这条规律的实质是自然界当中所涉及到的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联系到生活就有广泛体现:如把时间的流逝看作是一个物理过程的正方向,那么在没有任何干预,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该事件的逆过程─—时间会不会倒流呢?显然不会!又如用牛肉做成的牛肉罐头,能否自发地还原成牛呢?(听起来非常荒谬)更显然不会!难道这些规律之间竟一点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吗?
2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运用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巧妙地将抽象知识内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感兴趣的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强调在坚持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不妨灵活地将物理知识与哲学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定会锦上添花。下面试举几例:在学习电场、磁场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来理解场─—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时,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粒子,对此学生很难理解。针对这样的现状不妨提示学生通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理解光的本质,便会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在学习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时可以做这样的合理引导:合外力通过时间或空间的积累(量变),致使动量或动能发生改变(质变),这岂不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鲜活例证吗?在学习了热学中分子运动论的三条规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不正是哲学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论断吗?物理当中各种理想模型的建立,例如:质点、轻杆、点电荷、理想气体、刚体、单摆等等不正是应用了“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的重要哲学思想吗?
3在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原理和思想。对于规律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而且更要知其所以然。下面就以电磁相互作用中的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为例来进行说明。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在学生看来是非常神奇、不可思议现象─—磁铁和线框并未接触,而且最初线框中并没有电流,为什么磁铁的运动会带动线框的运动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不妨做这样的引导:该现象的实质是条形磁铁的平动或蹄形磁铁的转动使矩形线框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从而在矩形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磁铁的磁场当中受到安培力,安培力驱动了线框的运动(线框做平动或转动),此为电磁驱动。若以磁铁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安培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磁铁上,考虑到该反作用力的方向与磁铁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阻碍了条形磁铁的运动,此为电磁阻尼。对于磁铁,若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分析,要想维持其运动就必须从外界获取能量,以克服电磁阻尼做功,其结果是在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电流的线框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安培力驱使线框运动,转化为线框的机械能。这便是电磁相互作用上演的精彩一幕。倘若按上述这样的过程引导、拓展、讨论、探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焉能不深刻!
4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客观规律,善于运用变通的思想解决问题。变通的渠道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广泛性、灵活性。它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曾经运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例子不少。例如波尔在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某些物理现象时提出了三条假设,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不连续的特点;成功地计算出氢原子的轨道半径;成功地计算出氢原子的能量并引入了量子数。在光电效应现象无法用经典电磁理论得以解释时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学说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正是基于物理学家大胆的假设,严密的论证,物理学的理论才得以完善和发展。这正应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变通”哲学精髓。例如在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大胆地将该理论提升到“变通”的哲学思想境界去理解,更符合一般规律。设想没有变化的磁场何来电场,而没有电场岂能再产生一个新的磁场?如此说来,“不变”的结果必然是“穷”(既没有后续的电场产生,也没有后续的磁场产生)。因此必须首先要“变”(磁场或电场要变化),方可“通”(产生下一个电场或磁场),而在变化中又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只要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磁场(或电场),就必然会激发一系列同频率周期性变化的电场(或磁场),这些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电磁场,电磁振荡由远及近的传播出去形成电磁波,最后实现了“达”的目的。这不正是“变通”思想的深刻内涵吗?
今天的物理学科已不再是一门单独的纯理论学科。只有真正掌握了物理学精髓的人,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物理学的印记并彰显着出它所起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这就是物理学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勇于开展物理教育中哲学问题的研究,以拓展视野,提高境界,增强人文文化,更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放眼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质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