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篆刻教学的几个具体问题之解决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篆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问题,分别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篆字的识别、印稿上石、用刀和安全五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教学尝试,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中学篆刻 教学 问题解决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在初二年级段美术课教学中开设了篆刻教学的内容,在初一年级中也实行了选拔性的训练。但由于篆刻艺术对一般同学来说都比较生疏,因此篆刻教学就比美术课教学难度大。我个人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总结,具体如下。
  一、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篆刻艺术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注定效果不会好的,尤其是篆刻这样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通常是——
  1.提问:“你想拥有一枚自己刻的印章,而上面刻的是你自己的名字吗?”
  当我每次向我的学生发问这个问题时,下面都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想!”,一片跃跃欲试的样子。下一步就是向同学们解释:篆刻并非“刻章”那么简单,我们马上要学习的篆刻艺术是一门艺术,它是刻章而又远远超越了刻章。我希望你们完成的自己名字的印章具有是一件高超的艺术品。
  2.对学生讲述篆刻艺术的由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从古到今的通讯方式有很多种,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使用的E-mail,是用密码来保密;那么,古代使用竹简、木简的时候,又是如何使信件保密的呢?
  当学生答出各种有趣的猜测后,我公布正确答案:封泥(如图1)。
  中国古代对简牍进行保密时要使用“封泥”,封泥是指防止私拆时加盖印章的泥块,又称为泥封,它诞生于于春秋末期。封泥的具体做法是:在以简牍制成的公文、书信上加上一小块木头,用绳索捆缚,系结并封以泥块,盖上印章。等泥巴干掉以后,就因固结而无法私拆了。这就是篆刻艺术的最初用途。
  篆刻艺术自起源至今,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高度发展阶段是战国、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篆刻所用的材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到了唐、宋、元时期,篆刻逐渐衰微。
  到了元末,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篆刻艺术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的高峰,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刻印的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丁敬、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大家,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3.篆刻艺术虽然看起来是雕虫小技,但实际上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二、如何解决篆字的识别问题
  篆刻一般都以篆书入印。篆字的识别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课程的时间很短,只能有一点粗浅的经验。
  1.让学生认识到习篆的重要性。刻印和书法是共通的,书法运笔与刻印用刀的技法基本上相同,善于运笔的人使起刻刀来也易得心应手;写字讲章法,刻印亦然,熟悉字体章法,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如果不重视篆书,只专注于刀刻,只能成为一个刻字匠。
  2.用篆刻字典查自己的名字,熟悉自己名字的大篆、小篆和缪篆写法。这个必须掌握,争取做到熟练。
  3.查字典,至少掌握一首古诗的篆字写法,熟悉并记住。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的篆字写法趣味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牢,在笑声中加深对篆字的记忆。
  4.平时有意识地练习,由偏旁部首开始,尽量多掌握一些篆书的写法。
  三、如何解决印稿上石的问题
  篆字印稿设计好以后,需要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其复制到印石上。熟练的篆刻家可以用毛笔直接在石头上写反字,但初中学生因为年级太小,很难掌握。我主要让他们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将印稿上石。
  1.反写法:其特点是方便简捷,容易掌握。先将印稿设计好,写在透明度较好的纸上。再翻过纸来,按照“反稿”用铅笔临摹到是石头上。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镜子,对着石头随时修改。修改时不能使用橡皮,因为石头不同于纸,会将铅笔的痕迹弄得到处都是,一片模糊。如果铅笔稿发生错误,最好用小刀轻轻刮去。
  2.水印法:其特点是能保证印稿的准确,但略显烦琐。步骤1:先将一小块宣纸覆盖到印面上,在手掌中压一压,压出痕迹,然后在纸上的压痕范围内用先用铅笔写印稿,再用浓墨描上。步骤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覆盖到印面上,固定,不使纸和石发生移位。步骤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抹上一点点清水,达到潮湿的程度即可。步骤4:将两三张宣纸覆盖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揭去所有宣纸,印稿便印在石头上了。如果印文不够清晰,还可以用笔再稍加勾描。
  四、如何解决用刀的问题
  中学生因为自我掌控能力弱,如果没有正确的用刀方式,不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也容易受伤。刀法主要分两种,即冲刀和切刀。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切刀更容易掌握,也比较安全,因此我在教学上主张以切刀为主,冲刀为辅。
  1.切刀:执刀先伏后起,一起一伏,连续切下,一个刀痕接一个痕地连缀而成,如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动。在一起一伏之间,刀痕十分清晰,要求前后衔接得浑成自然。在中国篆刻史上,浙派的作品是善于运用切刀刻印的典型流派。
  2. 冲刀:刀的一角入石,按一定方向奋力运刀向前冲,手指与手腕须密切配合,用力要均匀,行动宜果断,沿笔画边缘运进,最好能避免复刀重刻。
  3.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学生特点,加强安全性,我主张学生在用刀时,刀向右侧斜卧。除了以拇指、食指、中指撮住刻刀外,还可以以无名指和小指顶住在石章的右侧一边,使运刀比较稳当,防止因用力过猛而失去控制(如图2)。
  五、如何解决安全问题
  篆刻的学习因为要用到刀具,因此必须避免受伤。我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学生用篆刻刀有的是双头的,刀的两端都有刃,而且其中一端是锐角的,学生年幼很难掌握,非常危险。我们告诉学生必须用纸和胶带将刻刀锐角的一端紧紧缠死,越厚越好,只使用直角的一端进行篆刻练习。
  2.篆刻所用材料一般是青田石,这种石材虽然比较适合初学者,但也有一部分石质较硬,初中生力气小,不易掌握,一旦失手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在前几节课我尝试用雕塑泥暂时代替,再逐步过渡到用青田石。具体做法:将雕塑泥揉搓成团,切割成块状风干2~3天,即可使用。
  3.让学生尽量使用印床。
  一般学习篆刻者图省事,不喜欢使用印床,而且嫌其限制刻印者的动作,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我认为印床还是十分必要的。使用了印床的学生从未发生过意外伤到手的情况(如图3)。
  以上是我在中学篆刻艺术教学中的一点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完成的作品质量也很高,这是十分可喜的。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书法篆刻水平,勤于钻研教学方法,为艺术教育事业尽一分微薄之力。
  (镇海蛟川书院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行楷的运笔、点画、结构、章法等特点,探索如何从楷书过渡到行楷的方法,提炼出“连、缩、减、换、转”等转换方法,并提出行楷初学阶段的“三宁三勿”,推荐古代可做为楷模的“行楷十家”作为学习范本。  关键词:楷书 行楷 过渡方法  行楷因为其流美、快捷、便识而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书写中,教育部2013年1号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段的《书法练习指导》的编写,其中硬
期刊
摘 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教师的资源整合设计创意课堂,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能力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关键词:整合 美术资源 创意教学  一、面向全体实施因材施教,为教与学的双方共同活动而设计教学  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不平,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善于灵活地、创造
期刊
阮晨佳 《丰收》  慈溪市逍林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宋 青
期刊
摘 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示范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通过教学实践,把教学示范变成一种双边的行为,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做示范的主人。在学生参与示范的过程中可以改变程式化的倾向,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技法,在修改与添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边玩边示范、边示范边学的方法,让后进生参与示范、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等一些方法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小学美术 示范教学 学生参与  一、美术示范教学
期刊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期刊
丁伟民 《山村丽景》 安吉县高禹中学
期刊
一、寻常之中觅真趣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讲究气韵生动,强调抒情写意。同时,中国画由儒道释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与气韵内涵。有人说,“人物画近乎儒教、山水画近乎佛教、花鸟画近乎道教”,体现的正是中国画“道与技的统一,禅与境的统一,以及对人格美、质朴美和虚静美的追求”。  “近乎道教”的花鸟画,是对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描绘对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美术课堂的角度入手,首先分析蜡染“原汁原味”的传承及实践意义,然后将蜡染社团活动应用于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的阐述,使学生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 蜡染 特色教学  一、“原汁原味”的传承及实践意义  1.落实美术课程标准,体现美术教育价值  新课程的改革使美术教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也使得传统的蜡染民族工艺等在新
期刊
摘 要: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水墨技法相互对接,我们提出了将千变万化的水墨表现效果归类为黑调式、灰调式、白调式三大类别中,把点、线、面构成图式引入儿童水墨教学领域,在水墨语汇、表现技法、作品情绪三维层面上进行类比解析,进而架构水墨的画面表现新形式,同时便于引导学生更直观快捷地切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水墨艺术。  关键词:黑白灰构成 水墨画 创作  一、黑白灰构成图式引导儿
期刊
王春强 《野山无尽溪水长》  桐乡市凤鸣天女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