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习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努力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以这种教育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汉语是一门通过文化教给学生知识和中华文明的学科,各种文章片段中都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然而,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仍然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教师不仅是以核心素养优化语文教学的承载者、践行者和实现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探索者、设计者和完善者。因此,教师以核心素养理念为科学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积极探寻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发展之路,并主动借助传统文化在教学氛围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等策略,切实有效地加速小学生的语文认知、知识积累和快乐成长。
1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文明、民族信仰、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区域,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创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个性化展示,是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的整合体。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宝贵的本土资源,是饱经历史淬炼、文化融合、实践考验和人文筛选的优秀文明成果,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教育性、融合性、实效性和可行性。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赏析往往是剖析文学作品、挖掘人文滋养、进行思想教育、实施德育培养的“隐形基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帮助语文教学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得力助手,为其提供营养全面、质量优异、品位高雅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实施环节之中。
2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
2.1通过阅读理解进行记忆积累
对古诗文进行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记忆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语感,与直接背诵相比,诵读的记忆理解效果更好,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持久、牢固。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记忆发展以及记忆方式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中,诵读这种记忆性理解比死记硬背更有效。由此可见,建立汉语的早读习惯是有原因的,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好早读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理解性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就能理解性地背诵下来,而且记忆效果也比较好。还要注意一点,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必备的篇目,如《咏鹅》《春晓》《静夜思》《江南》《咏柳》《长歌行》《回乡偶书》《悯农》以及《望庐山瀑布》等,这些都是传世名片,让学生一定要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古文语感。
2.2建立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情境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设计关于传统文化的板块,把古代名人的事迹画像贴在墙上,让学生时时观看,还有一些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名言警句等,如《长歌行》这首诗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告诫学生要把握时机,好好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它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不负青春的想法,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2.3结合传统节日授课激发传承意识
不少古诗对传统民俗文化风情作了描绘。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感悟。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学生发言回答。教师接着再对学生提问:你们对重阳节的习俗了解多少呢?学生讨论回答。在和学生讨论互动的基础上,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被调动,教师这时可以趁热打铁,从互联网中整合资源并通过媒介手段为学生一一展示关于重阳节的内容,比如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等等,让学生对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细读诗文,通过对比重阳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独在异乡的孤独,由此可以直观地感知到作者浓烈的思想情怀。再比如教学杜牧的《清明》一诗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清明节的过节经历,思考讨论清明节的含义,教师再为学生做必要补充,学生就可以将了解传统文化和深入学习课文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到更多的语文学习效益,更可以对文化继承与弘扬建立初步认知,并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强化意识。
2.4传统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小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自然离不开进行教学评价的推理依据和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纳入教学评价标准之中,引导小学生慢慢习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深度辨析和科学评价。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评价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教师就需要深入分析限制传统文化融入效果的限制因素,要重视积累小学生的语言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味语言美,去感受小学语文的意境美。因此,教师主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渗透对于践行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4}(06):43-44.
[2]刘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4}(20):14+21.
[3]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樂阅读,2015,{4}(18):93-94.
[4]胡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18,{4}(11):79-80.
作者简介:
宋良(1975.12)男,汉族,甘洛县人,东北师范大学 本科,甘洛县新市坝镇柳姑小学 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教师不仅是以核心素养优化语文教学的承载者、践行者和实现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探索者、设计者和完善者。因此,教师以核心素养理念为科学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积极探寻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发展之路,并主动借助传统文化在教学氛围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等策略,切实有效地加速小学生的语文认知、知识积累和快乐成长。
1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文明、民族信仰、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区域,是中华民族在文明创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个性化展示,是民族精神与民族自信的整合体。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宝贵的本土资源,是饱经历史淬炼、文化融合、实践考验和人文筛选的优秀文明成果,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教育性、融合性、实效性和可行性。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赏析往往是剖析文学作品、挖掘人文滋养、进行思想教育、实施德育培养的“隐形基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帮助语文教学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得力助手,为其提供营养全面、质量优异、品位高雅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实施环节之中。
2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
2.1通过阅读理解进行记忆积累
对古诗文进行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记忆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语感,与直接背诵相比,诵读的记忆理解效果更好,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持久、牢固。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记忆发展以及记忆方式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中,诵读这种记忆性理解比死记硬背更有效。由此可见,建立汉语的早读习惯是有原因的,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好早读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理解性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就能理解性地背诵下来,而且记忆效果也比较好。还要注意一点,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必备的篇目,如《咏鹅》《春晓》《静夜思》《江南》《咏柳》《长歌行》《回乡偶书》《悯农》以及《望庐山瀑布》等,这些都是传世名片,让学生一定要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古文语感。
2.2建立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情境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设计关于传统文化的板块,把古代名人的事迹画像贴在墙上,让学生时时观看,还有一些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名言警句等,如《长歌行》这首诗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告诫学生要把握时机,好好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它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不负青春的想法,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2.3结合传统节日授课激发传承意识
不少古诗对传统民俗文化风情作了描绘。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感悟。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学生发言回答。教师接着再对学生提问:你们对重阳节的习俗了解多少呢?学生讨论回答。在和学生讨论互动的基础上,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被调动,教师这时可以趁热打铁,从互联网中整合资源并通过媒介手段为学生一一展示关于重阳节的内容,比如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佩茱萸等等,让学生对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细读诗文,通过对比重阳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独在异乡的孤独,由此可以直观地感知到作者浓烈的思想情怀。再比如教学杜牧的《清明》一诗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清明节的过节经历,思考讨论清明节的含义,教师再为学生做必要补充,学生就可以将了解传统文化和深入学习课文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到更多的语文学习效益,更可以对文化继承与弘扬建立初步认知,并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强化意识。
2.4传统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小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自然离不开进行教学评价的推理依据和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纳入教学评价标准之中,引导小学生慢慢习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深度辨析和科学评价。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评价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教师就需要深入分析限制传统文化融入效果的限制因素,要重视积累小学生的语言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味语言美,去感受小学语文的意境美。因此,教师主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渗透对于践行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4}(06):43-44.
[2]刘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4}(20):14+21.
[3]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樂阅读,2015,{4}(18):93-94.
[4]胡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18,{4}(11):79-80.
作者简介:
宋良(1975.12)男,汉族,甘洛县人,东北师范大学 本科,甘洛县新市坝镇柳姑小学 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