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赫哲族的民间音乐属中国音乐体系,音乐特点表现在调式音阶、节拍节奏、曲式结构、歌词四个方面。笔者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所收录的38首民歌(其中包括嫁令阔26首,依玛堪7首,萨满调5首)对嫁令阔、依玛堪、萨满调的音乐形态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嫁令阔 依玛堪 “萨满”歌曲 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248-01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属中国音乐体系,音乐特点表现在调式音阶、节拍节奏、曲式结构、歌词四个方面。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五声音阶,宫调式和徵调式最常见,其次是羽调式,商、角调式较少;另外还有六声和四声甚至仅由1、2、3三音列组成的歌曲。节拍方面强弱分明,节奏整齐是其最大的特点。赫哲族的水上生活决定了其音乐旋律的波浪式进行,好似小舟在乌苏里江的波涛中乘风破浪。歌词符合表达情感内容的要求,与曲调相贴切,赫哲族特有的衬词“赫尼哪”为情感表达及音乐的延续起到了很好的抒情作用。
以下是笔者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所收录的38首民歌(其中包括嫁令阔26首,依玛堪7首,萨满调5首)对嫁令阔、依玛堪、萨满调的音乐形态进行了简要分析。
1 嫁令阔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收录的嫁令阔共有26首,以下是对这26首的简要分析[1]。
1.1 调式音阶
嫁令阔以五声音阶为主,在26首中共有24首是五声音阶,占92%。其中饶河县的《找情郎》,虽然其中加入了变宫,全曲变宫共出现了两次,但变宫均为弱位置上的经过音,因此仍为无声徵调式音阶;还有同江县的《劝阿哥》仅在第二乐句的切分弱位置上出现了一次变宫,并且曲中未出现dou,因此也只能算作缺少商音的五声羽调式音阶。六声音阶有饶河县的《渔歌(二)》,为六声加入了清角的宫调式,清角在全曲共出现了两次,均为强拍位置;同江县的《想起阿哥》为六声加清角宫调式,其中清角在第三句强拍位置时出现,处于全曲的3/4处,引起了全曲的高潮,衬出了思哥心切,使想念之情达到了高点。
在调式方面,其中宫调式最多,共10首,占38%;徵调式次之,共8首占31%;接着是羽调式,共5首占19%;其次是角调式,共2首;最少的是商调式1首,为同江县的《回想起从前的生活》。
1.2 节拍节奏
以2/4、4/4、3/4拍为常见。其中2/4拍为最多,在26首民歌中出现了15次占58%;4/4拍共5首;3/4拍共2首;其次是4/5拍共3首;此外还有3/8拍的共1首,为同江县的《想起阿哥》。嫁令阔中很少出现自由拍子,在《赫哲人爱唱歌》的后半部出现了4/4、3/4、2/4的变换拍子。也几乎不出现散板,强弱分明,节奏整齐。
1.3 曲式结构
嫁令阔均为单乐段形式,其中不乏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曲调,如饶河县的《相会情歌》;也有上下句组成的对比乐段,如同江县的《回想起从前的生活》;也有由四乐句组成,第三句与前两句形成对比,而第四乐句又回归头句曲调的再现形式,如同江县的《等阿哥》;还有由三个乐句组成的曲调;当然还有常见的由一句多次反复构成的曲调,这也是最有特点的,与固定的旋律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旋律模型。
1.4 歌词及表现内容
嫁令阔的歌词多为由景而入情记事,如《四季》的歌词:春天的太阳暖洋洋,冰凌花儿晶晶亮,微风吹来心花放,赫哲人打猎上山冈。由于特色衬词“赫呢哪”的使用,许多曲调的开头或是第一段全由“赫呢哪”等衬词构成,如《富饶的大河》一段的第一句用“赫呢哪”抒发了赫哲人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有的曲调完全由衬词构成,如多首《“赫呢哪”调》,它们是赫哲人抒情时的很好表达方式。
由于歌词的不同,表现的内容也有不同变化,其中有表达男女真切感情的情歌,如《等阿哥》、《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等;除了爱情歌曲外还有歌颂友情的曲调,如《我的家乡多美化》,描写了富饶的生活,用河湾山岗里的特产招待好友的情景,这其中也体现了赫哲人的渔猎生活场景。在表现得内容方面还有回忆过去的痛苦生活借而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的所谓“新民歌”,如《乌苏里麻木》等;有与赫哲人生活劳动息息相关的渔猎歌如饶河县的《渔歌》、同江县的《打鱼歌》等;描写四季赞美家乡的歌曲如《四季》;此外还有演唱生活各个方面的歌曲如《赫哲人爱唱歌》等,内容丰富多样。
2 依玛堪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收录的依玛堪共7首。它们的调式音阶,节拍节奏以及旋律曲式等多与赫哲族的嫁令阔相似,但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2]。
在调式音阶方面,除了同江县的《那木尔根巨人》为六声加清角的徵调式外,其余6首均为五声音阶。其中以羽调式居多,共有4首,占57%;徵调式2首;宫调式一首。这是由于依玛堪曲调的专用性而决定的。
由于伊玛堪是一种以说为主唱为辅的说唱形式,因此旋律的流动性不及嫁令阔。同时由于说唱,为了配合词的转换,也出现了嫁令阔中未出现过的闰音,如饶河县的打仗专调,闰音的出现很好的描绘了打仗时的战火声。同时由于它的曲调与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感情相适应,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年龄、性别相吻合。因此在音域及旋律安排上都考虑到了内容的需要。
依玛堪以表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节拍的安排上为了符合内容的需要而出现了在赫哲族民歌中较为少见的混合拍子,如《打仗专调》中3/8、4/8、5/8、6/8混合拍子的运用。在曲式结构上多属于乐句长短不规整的单乐段。依玛堪中仍然很重视对特有衬词“赫呢哪”等的运用。在歌词的内容上由于曲调的专有性而有着抒情与叙事等方面的区别。
3 “萨满”歌曲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收录的萨满歌曲共5首,歌曲采集地点均为前两种体裁未曾出现的合江地区。
在收录的5首萨满歌曲中,其中有3首为五声宫调式,2首为五声徵调式。很好的体现了赫哲族民歌的调性音阶特征[3]。
在萨满歌曲的歌词与内容方面,由于赫哲族相信万物有灵,普遍具有萨满信仰。赫哲人信仰的诸神包罗万象,除了自然神、动物神、祖先神等,还有“蹲特神”和马林神,这些神主司天上、人间诸事以及捕鱼、狩猎、治病。此外还有鹰神等。与这些信仰相关的主要祭祀仪式有:祭天、祭星、跳鹿神。萨满歌曲与祭神环境,祭祀项目和祭祀目的相容为一体;具有相对固定的演唱套路和祭祀用语,在特定的时候需演唱特定的曲目,如跳神归来有《跳神归来调》,家祭时有《家祭神歌》。
在衬词的使用上由于萨满活动的功能要求,而不同于抒情时使用的衬词“赫呢哪”等,它有自己独特的衬词,如“伊格”、“伊格热”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12月第一版.
[2] 朱季贤.论赫哲族“嫁令阔”和“依玛堪”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民族音乐研究.
[3] 孟慧英.赫哲族的萨满歌,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3).
关键词:嫁令阔 依玛堪 “萨满”歌曲 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248-01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属中国音乐体系,音乐特点表现在调式音阶、节拍节奏、曲式结构、歌词四个方面。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五声音阶,宫调式和徵调式最常见,其次是羽调式,商、角调式较少;另外还有六声和四声甚至仅由1、2、3三音列组成的歌曲。节拍方面强弱分明,节奏整齐是其最大的特点。赫哲族的水上生活决定了其音乐旋律的波浪式进行,好似小舟在乌苏里江的波涛中乘风破浪。歌词符合表达情感内容的要求,与曲调相贴切,赫哲族特有的衬词“赫尼哪”为情感表达及音乐的延续起到了很好的抒情作用。
以下是笔者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所收录的38首民歌(其中包括嫁令阔26首,依玛堪7首,萨满调5首)对嫁令阔、依玛堪、萨满调的音乐形态进行了简要分析。
1 嫁令阔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收录的嫁令阔共有26首,以下是对这26首的简要分析[1]。
1.1 调式音阶
嫁令阔以五声音阶为主,在26首中共有24首是五声音阶,占92%。其中饶河县的《找情郎》,虽然其中加入了变宫,全曲变宫共出现了两次,但变宫均为弱位置上的经过音,因此仍为无声徵调式音阶;还有同江县的《劝阿哥》仅在第二乐句的切分弱位置上出现了一次变宫,并且曲中未出现dou,因此也只能算作缺少商音的五声羽调式音阶。六声音阶有饶河县的《渔歌(二)》,为六声加入了清角的宫调式,清角在全曲共出现了两次,均为强拍位置;同江县的《想起阿哥》为六声加清角宫调式,其中清角在第三句强拍位置时出现,处于全曲的3/4处,引起了全曲的高潮,衬出了思哥心切,使想念之情达到了高点。
在调式方面,其中宫调式最多,共10首,占38%;徵调式次之,共8首占31%;接着是羽调式,共5首占19%;其次是角调式,共2首;最少的是商调式1首,为同江县的《回想起从前的生活》。
1.2 节拍节奏
以2/4、4/4、3/4拍为常见。其中2/4拍为最多,在26首民歌中出现了15次占58%;4/4拍共5首;3/4拍共2首;其次是4/5拍共3首;此外还有3/8拍的共1首,为同江县的《想起阿哥》。嫁令阔中很少出现自由拍子,在《赫哲人爱唱歌》的后半部出现了4/4、3/4、2/4的变换拍子。也几乎不出现散板,强弱分明,节奏整齐。
1.3 曲式结构
嫁令阔均为单乐段形式,其中不乏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曲调,如饶河县的《相会情歌》;也有上下句组成的对比乐段,如同江县的《回想起从前的生活》;也有由四乐句组成,第三句与前两句形成对比,而第四乐句又回归头句曲调的再现形式,如同江县的《等阿哥》;还有由三个乐句组成的曲调;当然还有常见的由一句多次反复构成的曲调,这也是最有特点的,与固定的旋律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旋律模型。
1.4 歌词及表现内容
嫁令阔的歌词多为由景而入情记事,如《四季》的歌词:春天的太阳暖洋洋,冰凌花儿晶晶亮,微风吹来心花放,赫哲人打猎上山冈。由于特色衬词“赫呢哪”的使用,许多曲调的开头或是第一段全由“赫呢哪”等衬词构成,如《富饶的大河》一段的第一句用“赫呢哪”抒发了赫哲人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有的曲调完全由衬词构成,如多首《“赫呢哪”调》,它们是赫哲人抒情时的很好表达方式。
由于歌词的不同,表现的内容也有不同变化,其中有表达男女真切感情的情歌,如《等阿哥》、《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等;除了爱情歌曲外还有歌颂友情的曲调,如《我的家乡多美化》,描写了富饶的生活,用河湾山岗里的特产招待好友的情景,这其中也体现了赫哲人的渔猎生活场景。在表现得内容方面还有回忆过去的痛苦生活借而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的所谓“新民歌”,如《乌苏里麻木》等;有与赫哲人生活劳动息息相关的渔猎歌如饶河县的《渔歌》、同江县的《打鱼歌》等;描写四季赞美家乡的歌曲如《四季》;此外还有演唱生活各个方面的歌曲如《赫哲人爱唱歌》等,内容丰富多样。
2 依玛堪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收录的依玛堪共7首。它们的调式音阶,节拍节奏以及旋律曲式等多与赫哲族的嫁令阔相似,但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2]。
在调式音阶方面,除了同江县的《那木尔根巨人》为六声加清角的徵调式外,其余6首均为五声音阶。其中以羽调式居多,共有4首,占57%;徵调式2首;宫调式一首。这是由于依玛堪曲调的专用性而决定的。
由于伊玛堪是一种以说为主唱为辅的说唱形式,因此旋律的流动性不及嫁令阔。同时由于说唱,为了配合词的转换,也出现了嫁令阔中未出现过的闰音,如饶河县的打仗专调,闰音的出现很好的描绘了打仗时的战火声。同时由于它的曲调与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感情相适应,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年龄、性别相吻合。因此在音域及旋律安排上都考虑到了内容的需要。
依玛堪以表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节拍的安排上为了符合内容的需要而出现了在赫哲族民歌中较为少见的混合拍子,如《打仗专调》中3/8、4/8、5/8、6/8混合拍子的运用。在曲式结构上多属于乐句长短不规整的单乐段。依玛堪中仍然很重视对特有衬词“赫呢哪”等的运用。在歌词的内容上由于曲调的专有性而有着抒情与叙事等方面的区别。
3 “萨满”歌曲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收录的萨满歌曲共5首,歌曲采集地点均为前两种体裁未曾出现的合江地区。
在收录的5首萨满歌曲中,其中有3首为五声宫调式,2首为五声徵调式。很好的体现了赫哲族民歌的调性音阶特征[3]。
在萨满歌曲的歌词与内容方面,由于赫哲族相信万物有灵,普遍具有萨满信仰。赫哲人信仰的诸神包罗万象,除了自然神、动物神、祖先神等,还有“蹲特神”和马林神,这些神主司天上、人间诸事以及捕鱼、狩猎、治病。此外还有鹰神等。与这些信仰相关的主要祭祀仪式有:祭天、祭星、跳鹿神。萨满歌曲与祭神环境,祭祀项目和祭祀目的相容为一体;具有相对固定的演唱套路和祭祀用语,在特定的时候需演唱特定的曲目,如跳神归来有《跳神归来调》,家祭时有《家祭神歌》。
在衬词的使用上由于萨满活动的功能要求,而不同于抒情时使用的衬词“赫呢哪”等,它有自己独特的衬词,如“伊格”、“伊格热”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12月第一版.
[2] 朱季贤.论赫哲族“嫁令阔”和“依玛堪”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民族音乐研究.
[3] 孟慧英.赫哲族的萨满歌,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