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体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由于它投资金额大、管理复杂,早期规划直接影响后期经济效益,所以,对之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十分重要。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管理和给予支持,使大型场馆在满足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向公众加大开放力度,使之体现更多的本质性功能,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效能,并发挥最大的作用,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和价值。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出现的“短缺”与“浪费”并存这一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我国投资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在经营与管理上出现的不足以及某些政策性问题,对这一现象做出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为解决我国在人口基数大、人民参与体育健身热情高、大型体育场馆短缺的多重矛盾上,提出一定的见解和期望。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现状
大型体育场馆的分布状况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以及不平衡,体育场馆的建设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从地域上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在东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体育场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和种类都有明显优势;而中西部体育场馆的建设,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规模种类上都处于劣势。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经济力量强弱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东部地区的体育场馆在数量上虽然有所优势,但是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较之东部,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场地占有量,更是捉襟见肘。
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 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得知,我国体育场地的分布情况是:绝大多数体育场馆分布在校园,相当一部分体育场馆分布于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很多是从属性质的,大多是为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服务的,很少会对广大民众开放,而且开放程度的相当低。我国的体育场地开放率只有29.2%,完全开放的体育场馆更是少之又少,只占14.9%。这极大地阻碍了广大民众的健身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运动积极性。目前,我国的人均占有公共体育场馆资源极少,人均占有面积只有0.29平方米,远远达不到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而相较于城镇地区,乡村地区的体育场馆更是寥寥无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方式 我国的大型场馆,大多是在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公益化和福利化色彩。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对各行业系统规定的支出,由国家统一规划管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型场馆建设,虽然采取了一些灵活的融资方式,但是总体上仍以国家投入为主。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经营管理不足
我国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绝大多数是按照体育训练和比赛的要求设计的,功能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尤其是健身、娱乐、饮食等设施,与群众需要差距较大。现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大部分建筑经费,花在看台等附属设施上,使用效率低。巨额的常年维修护理费用为公共体育场馆的沉重包袱。这一现象造成了大型体育场馆在利用率上的巨大浪费,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需求形成巨大反差。在体育场馆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浪费是完全可以解决的;然而,在经营与管理上的不足,使之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这也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问题,体育场馆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严重的浪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笔者认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状况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设与经营之间的矛盾。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去完成大规模体育场馆的建设,效率很高,但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去制约,常常会造成目的与动机的不统一,会造成自身偏好与社会需求的背离。而且,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都是为了举办重要的国际、国内赛事,但后期利用上却欠考虑,致使其在后期运营上存在资金来源不足、缺口大,不能满足后期为人们群众服务的本质功能。二是供给与需求上的矛盾。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各种比赛的需求,这与民众在日常锻炼上其实并不产生矛盾;但受到种种客观约束,这类场馆很少对外开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许多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少用,而需要锻炼的群众却没有足够的场地去进行锻炼。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总体数量上还是比较多的,然而,在人均占有量上呈现严重的不足与短缺,这与中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同时,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呈现出明显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此外,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不足造成了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这与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热情背道而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在体育场馆未来的经营与管理上加强改革创新,提高运营效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运营模式,提高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在体育场馆服务上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使用效率,强化公共服务,突出体育功能,拓宽服务领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平湖外国语学校)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出现的“短缺”与“浪费”并存这一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我国投资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在经营与管理上出现的不足以及某些政策性问题,对这一现象做出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为解决我国在人口基数大、人民参与体育健身热情高、大型体育场馆短缺的多重矛盾上,提出一定的见解和期望。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现状
大型体育场馆的分布状况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以及不平衡,体育场馆的建设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从地域上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在东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体育场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和种类都有明显优势;而中西部体育场馆的建设,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规模种类上都处于劣势。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经济力量强弱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东部地区的体育场馆在数量上虽然有所优势,但是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较之东部,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场地占有量,更是捉襟见肘。
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 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得知,我国体育场地的分布情况是:绝大多数体育场馆分布在校园,相当一部分体育场馆分布于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很多是从属性质的,大多是为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服务的,很少会对广大民众开放,而且开放程度的相当低。我国的体育场地开放率只有29.2%,完全开放的体育场馆更是少之又少,只占14.9%。这极大地阻碍了广大民众的健身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运动积极性。目前,我国的人均占有公共体育场馆资源极少,人均占有面积只有0.29平方米,远远达不到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而相较于城镇地区,乡村地区的体育场馆更是寥寥无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方式 我国的大型场馆,大多是在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公益化和福利化色彩。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对各行业系统规定的支出,由国家统一规划管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型场馆建设,虽然采取了一些灵活的融资方式,但是总体上仍以国家投入为主。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经营管理不足
我国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绝大多数是按照体育训练和比赛的要求设计的,功能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尤其是健身、娱乐、饮食等设施,与群众需要差距较大。现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大部分建筑经费,花在看台等附属设施上,使用效率低。巨额的常年维修护理费用为公共体育场馆的沉重包袱。这一现象造成了大型体育场馆在利用率上的巨大浪费,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需求形成巨大反差。在体育场馆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浪费是完全可以解决的;然而,在经营与管理上的不足,使之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这也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问题,体育场馆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严重的浪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笔者认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状况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设与经营之间的矛盾。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去完成大规模体育场馆的建设,效率很高,但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去制约,常常会造成目的与动机的不统一,会造成自身偏好与社会需求的背离。而且,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都是为了举办重要的国际、国内赛事,但后期利用上却欠考虑,致使其在后期运营上存在资金来源不足、缺口大,不能满足后期为人们群众服务的本质功能。二是供给与需求上的矛盾。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各种比赛的需求,这与民众在日常锻炼上其实并不产生矛盾;但受到种种客观约束,这类场馆很少对外开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许多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少用,而需要锻炼的群众却没有足够的场地去进行锻炼。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总体数量上还是比较多的,然而,在人均占有量上呈现严重的不足与短缺,这与中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同时,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呈现出明显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此外,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不足造成了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这与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热情背道而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在体育场馆未来的经营与管理上加强改革创新,提高运营效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运营模式,提高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在体育场馆服务上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使用效率,强化公共服务,突出体育功能,拓宽服务领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平湖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