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了看似完美的拉姆齐夫妇,他们家庭分工和谐,堪称模范夫妻;但去除这件“完美的外衣”,拉姆齐夫妇的关系实则千疮百孔,存在着对立与不和谐。陈染的小说《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父母之间剑拔弩张,互相怨恨。两部作品中的两性关系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从女性主义出发审视跨越中西方历史时空的文学作品中的两性世界,父权制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呈现出二元等级对立的状态。两部作品的作家都在作品中批判了父权制社会,试图解构父权文化,提出颠覆两性的不平等,找出解决女性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到灯塔去》 《私人生活》 两性关系 女性主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先驱。伍尔夫对父权制社会传统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她的现代主义名篇中,女性主义的观点也隐含其中。《到灯塔去》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毫不例外体现了她自觉和清醒的女性主义意识。作家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两性对立充满矛盾的世界,小说中拉姆齐夫妇在外人看来十分完美,家庭分工和谐。但男性和女性存在诸多差异,如拉姆齐先生崇尚理性和逻辑,只重视客观事实;而拉姆齐夫人感性、富于想象、温厚慈爱,显而易见夫妻关系是难以真正和睦的。陈染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代表性女性作家。在小说叙事方式以及表达的思想内容方面陈染受到了伍尔夫的影响,徐坤曾说“陈染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女性主义者。她给自己的创作寻找到的理论立足点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诸如‘私人房间’和‘两性同体’观念。”同时,她也指出“陈染对于那些理论有着个人化的理解和应用。”陈染在自己的小说中体现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她的代表作《私人生活》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挑战了男权中心主义,呼吁建立两性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私人生活》的主人公倪拗拗父母之间展示的也是二元对立的两性世界,作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并达成两性和谐的途径。
一 《到灯塔去》中“完美”却对立的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妇之间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家庭分工,拉姆齐先生潜心研究他的哲学,有着广泛的交友圈。拉姆齐夫人兢兢业业地打理家庭中的各种琐事,照顾丈夫以及孩子,从不拿琐事叨扰丈夫,就连朋友看他们也是十分般配。
但从深层次分析,这对夫妻在“完美”的外衣下,其实是千疮百孔的两性世界。首先,男人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小说中的拉姆齐一家也是以男人为中心,拉姆齐夫人谨小慎微地处理一切家庭事务。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女人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话语权。拉姆齐夫妇虽然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的阶层,仍然遵循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内。在小说的第一章“窗”中,拉姆齐夫人在面对金钱问题时处境尴尬,她忧虑“修理暖房的费用将是五十磅”。“五十磅”很明显地是在隐喻妇女经济地位的非独立性,经济地位的关系必然决定了传统的生活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养家糊口;拉姆齐夫人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拉姆齐夫人被限制在家庭这个狭小的私人空间,而拉姆齐先生却有社会这个公共空间来接纳。
另外,夫妻二人思想认识相反。拉姆齐先生崇尚理性,尊重事实。他所代表的是男性气质,强调逻辑。他个人事业不顺利,常常受失败感折磨,导致了他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他还不断地向妻子索求同情、安慰,是典型的家庭统治者形象,更是代表着男权统治下的文化。他把世界简化为一个明确的事实,却没有给予感情、直觉、想象应有的位置。相反,拉姆齐夫人代表了女性的另一种心智结构,是一种女性气质,她表现出来的是感性,并具有感应和理解他人心灵的能力,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她的人生就是为丈夫和孩子奉献温柔和爱,并把这些当成活着的目标。她就是典型的“房间里的天使”,为家庭被消耗殆尽。
这样的夫妻关系显然是不和谐的。拉姆齐夫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似乎摆脱了世事的束缚,逃脱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筹划家庭支出。事实上,拉姆齐夫人过早离世也是在丈夫不停的索取中走向死亡。她承受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可以想见,若不是为整个家庭付出,忙于照顾一心向学的丈夫,应付没完没了的家务,我们的完美女神可以把生命的光彩绽放得更久远一些。这种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对拉姆齐夫人形成了压迫,榨干了拉姆齐夫人最后的生命力。
二 《私人生活》中紧张压抑的两性世界
陈染的《私人生活》也同样勾勒了一对不和谐的夫妻,家庭气氛十分压抑。陈染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男女失衡的两性世界,倪拗拗的父母亲之间的矛盾一开始就已是白热化状态。夫妻之间倒是不吵,但敌对的态度非常明显,而冷战比吵架还要难熬。在这些冲突中妻子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女人受到伤害,做出牺牲和妥协,不断地付出却没有得到尊重。男人一步步地取得胜利,先是他赶走与妻子站在统一战线的小狗;接着,他把为家庭做出巨大贡献的奶奶也赶走了,夫妻矛盾一步步走向不可弥补的境地。
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中,女性深受其害。女儿倪拗拗都认为男人是危险的,爸爸在妈妈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女性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社会上惯有的对女性的歧视压迫着女性的发展。在家庭当中,在丈夫的压迫下更是不得宁日。倪拗拗的父亲无论在地位权力上、在性别的生理优势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无疑都是家中的绝对权威。在男权中心的辐射下,社会要求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重大,完美的女性就是温顺、服从、谦逊、缄默、忠贞的代名词。本来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共同处理家庭事务。但父亲“从来没有与我(拗拗)母亲议论家庭琐事的闲情与热情,”更不用说他要分担家庭责任了。倪拗拗的父亲认为男人的职责只是在于事业,他只需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成功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男人放弃了家庭责任,完全把家务与教养孩子的责任甩给了妻子。这样,一方面,女性完全被家务琐事所累,无法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中竞争;另一方面,妻子由于得不到丈夫的关注,在家庭中十分压抑,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下。婚姻是她得到供养的唯一方式,也是证明她生存之正当性的唯一理由。 三 小说中二元对立的两性世界
拉姆齐夫人生命被榨尽,过早离世;倪拗拗的母亲虽然仍然摆脱不了男权制的束缚和压迫,但她已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婚姻。相比较而言,女性的境遇在《私人生活》中比《到灯塔去》有所改善,体现的女性意识更加清醒。
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中都塑造了作者认为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到灯塔去》中塑造了拉姆齐夫人:无私地扶持丈夫,养育孩子,用丈夫的收入勉强支撑一个大家庭,充满奉献精神,是个完美的“天使”的形象。《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母亲也是一个温和、恬静的女性,尽心尽力地抚养女儿成长;并且在这里母亲还不局限于家庭这个私人空间,她有工作,从家庭走向了社会的公共空间。两部作品都试图通过完美女性的刻画描述,赋予女性一个美好的形象,以这种精神上的丰富和高大来衬托男性外强中干的本质。当然相比较而言,《私人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坚韧,虽仍然受到男权主义的伤害,但活动领域的扩展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已经从绝对边缘地带向中心移步。
相反,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是把男人塑造得软弱无力:拉姆齐先生脾气暴躁、自私自利,整日沉迷于自己的学术当中,对家庭事务不闻不问,对于妻子只求索取不予回报;倪拗拗的父亲傲慢且专横,狂妄、烦躁与神经质,对妻女毫不关心,完全不承担家庭责任。两位作家都借助男人丑恶卑劣的形象将男性权威从传统统治地位中剥离出来,从而达到对父权的反叛。伍尔夫和陈染都对传统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构和颠覆,打破了父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进而实现了对男权中心话语的突围。对男性权威的深刻反省,是女性觉醒后的必然结果。
两位作家童年经历也有类似之处:弗吉尼亚·伍尔夫从小生活在暴躁的父亲的阴影下,幼年时由于受到异母哥哥的性侵害,终生对男人都充满恐惧,即使是在嫁给包容她的伦纳德之后也未能改变这种恐惧;陈染亦是如此,从小父母离异,很长一段时间母亲带着她住在破庙里,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她带大,她对于男性世界有着说不清楚的惶恐不安。
四 寻求两性关系和谐的途径
对比分析《到灯塔去》与《私人生活》两部作品时,可以看出,尽管中西文化语境不同,但是都存在不和谐的夫妻关系。作品中都是女性承包所有的家庭琐事,照顾、教育孩子,尽心尽责地担当家庭的责任;男性忽略甚至抛弃家庭的责任,只关注于自己的事:拉姆齐先生整天忧心忡忡他的英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却对孩子不管不问;倪拗拗的父亲“一个傲慢且专横的不很得志的官员”自认为一直受着抑制和排挤,不屑于“关心我(倪拗拗)的事,他其实也不关心母亲的事……父亲只关心他自己”。《到灯塔去》中贤淑的拉姆齐夫人在她丈夫的周围起着协调作用,但是由于丈夫的自私和暴躁,她处于非常压抑的环境中;《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高级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工作,经济可以自保,生性温和、善良、坚韧,但她同样受传统的父权制的压迫。
拉姆齐夫人被自私的丈夫榨尽了生命力,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倪拗拗的母亲在婚姻中,受尽丈夫的伤害,身心俱疲。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非但没有受到男性的保护,还不断地陷入困境之中,备受煎熬。其深刻的原因在于,父权制造成夫妻双方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无法平等。女性经济地位的不独立是造成夫妻关系中女性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父权制社会,社会分配给男人的角色理所当然地居于经济上的优越地位,这样的优越地位决定了男人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由于男权社会就是如此,这样一来男人在接受这种家庭权威时候也表现得心安理得。女性主义者米利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父权制,父权制的男女关系是一切权力关系的范式,它是确保男人对女人实行统治的各种制度及相应价值观念,男性的行为被认为具有比女性更高的价值。
父权制的统治,对来说女人是摧残,对男人也造成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的压抑和窒息,并使得许多男人失落了自己的独立身份,拉姆齐先生和倪拗拗的父亲,他们一心想在社会上取得名誉与地位,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放弃了家庭责任。他们丧失了个体的人生幸福。与男性相比,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则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在这种性别权力关系中,她们被简化为生育工具,只能依靠男性生存,生活的中心只是那个合法的压榨她的生命力的男人。男女两性都深受父权制的戕害,尤其使女性丧失了独立的地位,父权制是不和谐婚姻的根源,而不和谐的婚姻是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解构父权文化、颠覆父权统治是解决女性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
注: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的伍尔夫与陈染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GH-1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夫,马爱农译:《到灯塔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陈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3] 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倪坤鹏,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关键词:《到灯塔去》 《私人生活》 两性关系 女性主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先驱。伍尔夫对父权制社会传统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她的现代主义名篇中,女性主义的观点也隐含其中。《到灯塔去》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毫不例外体现了她自觉和清醒的女性主义意识。作家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两性对立充满矛盾的世界,小说中拉姆齐夫妇在外人看来十分完美,家庭分工和谐。但男性和女性存在诸多差异,如拉姆齐先生崇尚理性和逻辑,只重视客观事实;而拉姆齐夫人感性、富于想象、温厚慈爱,显而易见夫妻关系是难以真正和睦的。陈染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代表性女性作家。在小说叙事方式以及表达的思想内容方面陈染受到了伍尔夫的影响,徐坤曾说“陈染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女性主义者。她给自己的创作寻找到的理论立足点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诸如‘私人房间’和‘两性同体’观念。”同时,她也指出“陈染对于那些理论有着个人化的理解和应用。”陈染在自己的小说中体现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她的代表作《私人生活》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挑战了男权中心主义,呼吁建立两性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私人生活》的主人公倪拗拗父母之间展示的也是二元对立的两性世界,作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并达成两性和谐的途径。
一 《到灯塔去》中“完美”却对立的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妇之间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家庭分工,拉姆齐先生潜心研究他的哲学,有着广泛的交友圈。拉姆齐夫人兢兢业业地打理家庭中的各种琐事,照顾丈夫以及孩子,从不拿琐事叨扰丈夫,就连朋友看他们也是十分般配。
但从深层次分析,这对夫妻在“完美”的外衣下,其实是千疮百孔的两性世界。首先,男人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小说中的拉姆齐一家也是以男人为中心,拉姆齐夫人谨小慎微地处理一切家庭事务。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女人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话语权。拉姆齐夫妇虽然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的阶层,仍然遵循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内。在小说的第一章“窗”中,拉姆齐夫人在面对金钱问题时处境尴尬,她忧虑“修理暖房的费用将是五十磅”。“五十磅”很明显地是在隐喻妇女经济地位的非独立性,经济地位的关系必然决定了传统的生活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养家糊口;拉姆齐夫人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拉姆齐夫人被限制在家庭这个狭小的私人空间,而拉姆齐先生却有社会这个公共空间来接纳。
另外,夫妻二人思想认识相反。拉姆齐先生崇尚理性,尊重事实。他所代表的是男性气质,强调逻辑。他个人事业不顺利,常常受失败感折磨,导致了他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他还不断地向妻子索求同情、安慰,是典型的家庭统治者形象,更是代表着男权统治下的文化。他把世界简化为一个明确的事实,却没有给予感情、直觉、想象应有的位置。相反,拉姆齐夫人代表了女性的另一种心智结构,是一种女性气质,她表现出来的是感性,并具有感应和理解他人心灵的能力,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她的人生就是为丈夫和孩子奉献温柔和爱,并把这些当成活着的目标。她就是典型的“房间里的天使”,为家庭被消耗殆尽。
这样的夫妻关系显然是不和谐的。拉姆齐夫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似乎摆脱了世事的束缚,逃脱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筹划家庭支出。事实上,拉姆齐夫人过早离世也是在丈夫不停的索取中走向死亡。她承受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可以想见,若不是为整个家庭付出,忙于照顾一心向学的丈夫,应付没完没了的家务,我们的完美女神可以把生命的光彩绽放得更久远一些。这种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对拉姆齐夫人形成了压迫,榨干了拉姆齐夫人最后的生命力。
二 《私人生活》中紧张压抑的两性世界
陈染的《私人生活》也同样勾勒了一对不和谐的夫妻,家庭气氛十分压抑。陈染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男女失衡的两性世界,倪拗拗的父母亲之间的矛盾一开始就已是白热化状态。夫妻之间倒是不吵,但敌对的态度非常明显,而冷战比吵架还要难熬。在这些冲突中妻子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女人受到伤害,做出牺牲和妥协,不断地付出却没有得到尊重。男人一步步地取得胜利,先是他赶走与妻子站在统一战线的小狗;接着,他把为家庭做出巨大贡献的奶奶也赶走了,夫妻矛盾一步步走向不可弥补的境地。
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中,女性深受其害。女儿倪拗拗都认为男人是危险的,爸爸在妈妈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女性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社会上惯有的对女性的歧视压迫着女性的发展。在家庭当中,在丈夫的压迫下更是不得宁日。倪拗拗的父亲无论在地位权力上、在性别的生理优势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无疑都是家中的绝对权威。在男权中心的辐射下,社会要求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重大,完美的女性就是温顺、服从、谦逊、缄默、忠贞的代名词。本来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共同处理家庭事务。但父亲“从来没有与我(拗拗)母亲议论家庭琐事的闲情与热情,”更不用说他要分担家庭责任了。倪拗拗的父亲认为男人的职责只是在于事业,他只需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成功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男人放弃了家庭责任,完全把家务与教养孩子的责任甩给了妻子。这样,一方面,女性完全被家务琐事所累,无法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中竞争;另一方面,妻子由于得不到丈夫的关注,在家庭中十分压抑,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下。婚姻是她得到供养的唯一方式,也是证明她生存之正当性的唯一理由。 三 小说中二元对立的两性世界
拉姆齐夫人生命被榨尽,过早离世;倪拗拗的母亲虽然仍然摆脱不了男权制的束缚和压迫,但她已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婚姻。相比较而言,女性的境遇在《私人生活》中比《到灯塔去》有所改善,体现的女性意识更加清醒。
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中都塑造了作者认为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到灯塔去》中塑造了拉姆齐夫人:无私地扶持丈夫,养育孩子,用丈夫的收入勉强支撑一个大家庭,充满奉献精神,是个完美的“天使”的形象。《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母亲也是一个温和、恬静的女性,尽心尽力地抚养女儿成长;并且在这里母亲还不局限于家庭这个私人空间,她有工作,从家庭走向了社会的公共空间。两部作品都试图通过完美女性的刻画描述,赋予女性一个美好的形象,以这种精神上的丰富和高大来衬托男性外强中干的本质。当然相比较而言,《私人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坚韧,虽仍然受到男权主义的伤害,但活动领域的扩展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已经从绝对边缘地带向中心移步。
相反,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是把男人塑造得软弱无力:拉姆齐先生脾气暴躁、自私自利,整日沉迷于自己的学术当中,对家庭事务不闻不问,对于妻子只求索取不予回报;倪拗拗的父亲傲慢且专横,狂妄、烦躁与神经质,对妻女毫不关心,完全不承担家庭责任。两位作家都借助男人丑恶卑劣的形象将男性权威从传统统治地位中剥离出来,从而达到对父权的反叛。伍尔夫和陈染都对传统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构和颠覆,打破了父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进而实现了对男权中心话语的突围。对男性权威的深刻反省,是女性觉醒后的必然结果。
两位作家童年经历也有类似之处:弗吉尼亚·伍尔夫从小生活在暴躁的父亲的阴影下,幼年时由于受到异母哥哥的性侵害,终生对男人都充满恐惧,即使是在嫁给包容她的伦纳德之后也未能改变这种恐惧;陈染亦是如此,从小父母离异,很长一段时间母亲带着她住在破庙里,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她带大,她对于男性世界有着说不清楚的惶恐不安。
四 寻求两性关系和谐的途径
对比分析《到灯塔去》与《私人生活》两部作品时,可以看出,尽管中西文化语境不同,但是都存在不和谐的夫妻关系。作品中都是女性承包所有的家庭琐事,照顾、教育孩子,尽心尽责地担当家庭的责任;男性忽略甚至抛弃家庭的责任,只关注于自己的事:拉姆齐先生整天忧心忡忡他的英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却对孩子不管不问;倪拗拗的父亲“一个傲慢且专横的不很得志的官员”自认为一直受着抑制和排挤,不屑于“关心我(倪拗拗)的事,他其实也不关心母亲的事……父亲只关心他自己”。《到灯塔去》中贤淑的拉姆齐夫人在她丈夫的周围起着协调作用,但是由于丈夫的自私和暴躁,她处于非常压抑的环境中;《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高级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工作,经济可以自保,生性温和、善良、坚韧,但她同样受传统的父权制的压迫。
拉姆齐夫人被自私的丈夫榨尽了生命力,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倪拗拗的母亲在婚姻中,受尽丈夫的伤害,身心俱疲。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非但没有受到男性的保护,还不断地陷入困境之中,备受煎熬。其深刻的原因在于,父权制造成夫妻双方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无法平等。女性经济地位的不独立是造成夫妻关系中女性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父权制社会,社会分配给男人的角色理所当然地居于经济上的优越地位,这样的优越地位决定了男人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由于男权社会就是如此,这样一来男人在接受这种家庭权威时候也表现得心安理得。女性主义者米利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父权制,父权制的男女关系是一切权力关系的范式,它是确保男人对女人实行统治的各种制度及相应价值观念,男性的行为被认为具有比女性更高的价值。
父权制的统治,对来说女人是摧残,对男人也造成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的压抑和窒息,并使得许多男人失落了自己的独立身份,拉姆齐先生和倪拗拗的父亲,他们一心想在社会上取得名誉与地位,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放弃了家庭责任。他们丧失了个体的人生幸福。与男性相比,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则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在这种性别权力关系中,她们被简化为生育工具,只能依靠男性生存,生活的中心只是那个合法的压榨她的生命力的男人。男女两性都深受父权制的戕害,尤其使女性丧失了独立的地位,父权制是不和谐婚姻的根源,而不和谐的婚姻是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解构父权文化、颠覆父权统治是解决女性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
注: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的伍尔夫与陈染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GH-1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夫,马爱农译:《到灯塔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陈染:《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3] 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倪坤鹏,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