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总节点,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笔者拟就基于互联网技术条件下高中课程教学的建设与管理,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深入探讨,以期有效促进和全面构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高中教育高水平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形态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教育的需求,推进人类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中课程教学运行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呼唤新的教育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诉求。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并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明确指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及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此,2014年教育部在上海、浙江启动了史上幅度最大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高考改革配套方案。2017年考试招生改革将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上述政策文件的背景下,2016年起广东省普通高考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2016年3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广东省统一高考实行“3 3”的考试模式,本科院校招生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机会,成绩择优。《意见》明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单项改革从2016年陆续展开,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课程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供保障,为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提供保障。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以领跑的态势,引发人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层变革与发展,改变着人类已有的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与模式。面对即将到来的2030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描绘了以下新的特征:“面向2030的教育,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突破了时空界限和教育群体的限制,人人、时时、处处可学,都有机会畅游在网络学习的海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应该是更加适合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幸福,应该是更加人本的教育;更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长奠基;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是更加平等的教育;强调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是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教育是实现人人享受尊严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论述,对教育与技术、教育与生命、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等做出了清晰的、科学的判断,为考试招生制度和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支撑高效精确的教学与管理,利于研究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前,虽然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有平台、产品无法满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的走班教学需求。高中学校还普遍存在教育大数据尚未有效建立,缺乏统一支撑平台,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和评估机制尚未建立,政、校、企尚未形成合力以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等问题,与形成良性信息化生态以更好地支撑和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仍有较大差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呼唤教育技术的进步。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中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深圳市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达41220人,据预测,“十三五”期间高中学生规模将扩大一倍,至8万考生左右;广东省政府规定的异地高考政策为“两个合法、三个三年”,深圳市高考异地考生必然会增幅较大;深圳市公办、民办高中集团化趋势明显,单一高中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超过2000人的学校必将大幅度增加。综合以上因素,靠传统的经验和人力统计学生报考、选课信息和安排课程教学,以及进行教学和教育资源的调配、教育教学的评价显然不可能满足需求。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生选课系统,已成为区域高中教育管理部门和高中学校急迫需要解决的重大的现实问题。
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中课程教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增强我国人才培养自主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加快转变我国教育的运行方式、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过重负担、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高考和高中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传统僵化,教育优质、公平差异较大,高考技术化单一化倾向严重,教育内容过于封闭传统,教学功利化普遍存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和社会对教育过度期望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面培养可持續发展的学生”。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教学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走班教学排选课平台收集、整理、分析学校业务数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改进校园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便捷高效、互动智慧、互联开放”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的整体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优质、开放。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中课程教学建设与管理的路径 1.统一规划,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域学校和学生高中课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教育大数据是信息化生态的核心与基础,是提升教育管理与教学质量的必要支撑。目前,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孤岛仍旧存在,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的機制不完善;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三是采集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
因此,需要成立区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域教育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域教育相关部门和有关学校负责人任成员,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工作小组,制订部门工作的方案、制度、职责、考核、激励等规范,落实日常工作进度安排表和责任倒查机制,确保项目能够持续深入稳健进行。
2.统一部署,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域学校和学生高中课程教学管理技术平台
学校在新高考政策下的应用需求,缺乏精良的技术支撑;校长、教师有好想法,却找不到有效的实施者。所以,有必要建立由区域教育部门主管、政府财政支持、区域教研部门负责、学校组织使用的区域大数据基础管理平台和学校大数据基础应用平台。采集学校教室、课程、教师、学生等各类基础信息数据,提供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数据支撑。采用基于云计算开发的多层次的软件集群架构,承载大规模的并发量,保障大数据基础平台在用户高峰时段的高性能以及大数据流对接时的平稳运行。大数据基础平台应采用开放的API接口,实现与学校现有软硬件系统对接,实现校园大数据的动态流转;通过大数据的集合与分析,“导航”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预测”教学效果、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系统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3.统一管理,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域学校和学生高中课程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搭建核心应用智能排选课大数据应用平台,采用多样化的排选课模式,全面支持以行政班、套餐式及混合式等多种模式展开排课任务,最优化地使用学校资源。通过先到先得、志愿申报等多样化的选课模式,提供试选、重选、二次选、预选等多种选课实施方案,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意愿,实行灵活全面的规则配置。通过灵活配置教师、教室、课程等资源,以及多种排课方式和选课方式,保障学校个性化的走班教学策略和排选课需求。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报表及分析,将学校实际排选课过程中积累的数据生成多种数据分析报表,帮助教育管理者从多个维度实时了解走班教学情况。区域高中教育管理部门定期分析和发布高中学生选课、高考报考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和家长规划学习和填报志愿,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提供保障。
进一步加强教科研部门与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部门的深化融合。由相关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优秀高中学校负责人、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质量评估专家、优秀企业家等共同成立区域高中课程教学技术整合教科研联盟,充分发挥政、校、企合力的科研创新力量。基于联盟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评估,建立制度化的内部评估机制,充分评估论证项目的建设需求与应用效益,确保以应用为导向的建设目标。发挥联盟对学校信息化项目以及高考与高中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确保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应缩短项目审批立项的周期,并对项目的调整给予一定的空间,让学校与企业对项目的实际应用做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调试,确保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有所用、越用越好,促进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教育的选择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在选课排课智能化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以智能化排课平台应用为契机,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教学体制机制变革,必将引发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
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中课程教学运行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呼唤新的教育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诉求。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并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明确指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及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此,2014年教育部在上海、浙江启动了史上幅度最大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高考改革配套方案。2017年考试招生改革将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上述政策文件的背景下,2016年起广东省普通高考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2016年3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广东省统一高考实行“3 3”的考试模式,本科院校招生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考外语科目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机会,成绩择优。《意见》明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单项改革从2016年陆续展开,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课程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供保障,为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提供保障。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以领跑的态势,引发人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层变革与发展,改变着人类已有的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与模式。面对即将到来的2030年,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描绘了以下新的特征:“面向2030的教育,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突破了时空界限和教育群体的限制,人人、时时、处处可学,都有机会畅游在网络学习的海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应该是更加适合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幸福,应该是更加人本的教育;更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长奠基;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是更加平等的教育;强调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是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教育是实现人人享受尊严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论述,对教育与技术、教育与生命、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等做出了清晰的、科学的判断,为考试招生制度和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支撑高效精确的教学与管理,利于研究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前,虽然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有平台、产品无法满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的走班教学需求。高中学校还普遍存在教育大数据尚未有效建立,缺乏统一支撑平台,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和评估机制尚未建立,政、校、企尚未形成合力以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等问题,与形成良性信息化生态以更好地支撑和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仍有较大差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呼唤教育技术的进步。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中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深圳市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达41220人,据预测,“十三五”期间高中学生规模将扩大一倍,至8万考生左右;广东省政府规定的异地高考政策为“两个合法、三个三年”,深圳市高考异地考生必然会增幅较大;深圳市公办、民办高中集团化趋势明显,单一高中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超过2000人的学校必将大幅度增加。综合以上因素,靠传统的经验和人力统计学生报考、选课信息和安排课程教学,以及进行教学和教育资源的调配、教育教学的评价显然不可能满足需求。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生选课系统,已成为区域高中教育管理部门和高中学校急迫需要解决的重大的现实问题。
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中课程教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增强我国人才培养自主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加快转变我国教育的运行方式、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过重负担、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高考和高中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传统僵化,教育优质、公平差异较大,高考技术化单一化倾向严重,教育内容过于封闭传统,教学功利化普遍存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和社会对教育过度期望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面培养可持續发展的学生”。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教学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走班教学排选课平台收集、整理、分析学校业务数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改进校园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便捷高效、互动智慧、互联开放”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的整体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优质、开放。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中课程教学建设与管理的路径 1.统一规划,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域学校和学生高中课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教育大数据是信息化生态的核心与基础,是提升教育管理与教学质量的必要支撑。目前,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孤岛仍旧存在,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的機制不完善;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三是采集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
因此,需要成立区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域教育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域教育相关部门和有关学校负责人任成员,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工作小组,制订部门工作的方案、制度、职责、考核、激励等规范,落实日常工作进度安排表和责任倒查机制,确保项目能够持续深入稳健进行。
2.统一部署,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域学校和学生高中课程教学管理技术平台
学校在新高考政策下的应用需求,缺乏精良的技术支撑;校长、教师有好想法,却找不到有效的实施者。所以,有必要建立由区域教育部门主管、政府财政支持、区域教研部门负责、学校组织使用的区域大数据基础管理平台和学校大数据基础应用平台。采集学校教室、课程、教师、学生等各类基础信息数据,提供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数据支撑。采用基于云计算开发的多层次的软件集群架构,承载大规模的并发量,保障大数据基础平台在用户高峰时段的高性能以及大数据流对接时的平稳运行。大数据基础平台应采用开放的API接口,实现与学校现有软硬件系统对接,实现校园大数据的动态流转;通过大数据的集合与分析,“导航”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预测”教学效果、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系统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3.统一管理,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域学校和学生高中课程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搭建核心应用智能排选课大数据应用平台,采用多样化的排选课模式,全面支持以行政班、套餐式及混合式等多种模式展开排课任务,最优化地使用学校资源。通过先到先得、志愿申报等多样化的选课模式,提供试选、重选、二次选、预选等多种选课实施方案,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意愿,实行灵活全面的规则配置。通过灵活配置教师、教室、课程等资源,以及多种排课方式和选课方式,保障学校个性化的走班教学策略和排选课需求。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报表及分析,将学校实际排选课过程中积累的数据生成多种数据分析报表,帮助教育管理者从多个维度实时了解走班教学情况。区域高中教育管理部门定期分析和发布高中学生选课、高考报考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和家长规划学习和填报志愿,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提供保障。
进一步加强教科研部门与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部门的深化融合。由相关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优秀高中学校负责人、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质量评估专家、优秀企业家等共同成立区域高中课程教学技术整合教科研联盟,充分发挥政、校、企合力的科研创新力量。基于联盟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评估,建立制度化的内部评估机制,充分评估论证项目的建设需求与应用效益,确保以应用为导向的建设目标。发挥联盟对学校信息化项目以及高考与高中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确保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应缩短项目审批立项的周期,并对项目的调整给予一定的空间,让学校与企业对项目的实际应用做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调试,确保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有所用、越用越好,促进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教育的选择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在选课排课智能化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以智能化排课平台应用为契机,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教学体制机制变革,必将引发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