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小小年纪,或自杀,或杀人,甚至于杀害亲身母亲,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不良现象也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也时有发生,而且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低龄化,这其中,固然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使然,但从根本上来说,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孩子生病了。这病不在身体,而在心理。诚然,在成千上万的学生当中,发生这类过激行为的学生毕竟只占一小部分,然而,我们也会注意到:平时,老师们在谈起学生时,会谈到有些学生个性强,只能捧,批评不得;有些学生都已经是中学生了,还动不动就哭鼻子,显得极脆弱;有些学生总是无法与同学好好相处,同桌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时时要求调座位;有些学生总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教师与之交谈,也很难打开其心灵之门……
1980年,我国心理学家首次试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发现有些被试的分数接近病理异常反应,存在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避免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成立心理咨询室,使我们透视到当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杂,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关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日常生活。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作用,而是受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因素的综合影响。作为21世纪的教师,在履行教师义务的同时应当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首要任务,用自己的言行与智慧为学生的心灵营造一片万里晴空。
一、用爱心浇灌善感的心灵。
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沟通、培养感情,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把爱传达出来,尤其要让那些对爱特别敏感的孩子们所感受到。教师还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用爱心感化他们,培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师爱犹如一剂良药,能治愈学生内心的创伤;师爱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二、合理调节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生活、学习、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故易出现情绪不稳、胆小怕事,有时焦虑不安、多愁善感、做事优柔寡断或易冲动、易反复等问题。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其次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多与同学交流,转移、分解注意力,减少苦思冥想的机会,减轻焦虑。同时,学会赏识、鼓励、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浇花要浇根,治病要治本,“生锈的锁”只能靠“心灵的钥匙”去解开。多鼓劲,少批评,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找到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从而战胜自我,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培养良好行为
青少年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欢伪装,加上他们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出现迟到、旷课、说谎、甚至打架斗殴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要耐心听他们解释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体会他们当时的感受,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切不可随意给他们下定论,否则,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精神负担。要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善解他人、减少矛盾,在日常的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其次,还要改变班集体的氛围,增加班集体的温暖和乐趣。当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榜样,以理服人,杜绝暴力,培养他们对不良环境影响的抵御能力和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让他们明辨是非,不被别人不良行为所诱惑。
四、培養学生的耐挫力。
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长辈宠着,溺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极有必要。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多开展社会实践,加强集体教育和榜样教育,从种种小事中去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小树难以成栋梁之材。
五、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告诉学生:在家中,你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你是老师的学生,是同龄人的同学。不要把家里惯出的毛病带到学校。有的学生在受老师批评时赌气,哭鼻子,这也就是没认清自己在校的角色,以为可以像在父母面前一样撒娇。在与同学相处时,总是不肯谦让,傲慢无礼。这样的学生势必不受同学欢迎。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纷繁复杂,内在的、外在的、客观的、主观的因素使得他们幼小的心灵笼上了一层阴影,不能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些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犹如一把无形的伞阻碍了他们与“阳光”的接触,长此下去,只能使他们的世界越来越黑暗。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去适应未来,教师应该义不容辞,用自己的光和热去融化一颗颗灰暗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彻底释放,去沐浴金色的阳光。
1980年,我国心理学家首次试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发现有些被试的分数接近病理异常反应,存在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避免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成立心理咨询室,使我们透视到当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杂,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关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日常生活。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作用,而是受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因素的综合影响。作为21世纪的教师,在履行教师义务的同时应当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首要任务,用自己的言行与智慧为学生的心灵营造一片万里晴空。
一、用爱心浇灌善感的心灵。
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沟通、培养感情,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把爱传达出来,尤其要让那些对爱特别敏感的孩子们所感受到。教师还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用爱心感化他们,培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师爱犹如一剂良药,能治愈学生内心的创伤;师爱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二、合理调节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生活、学习、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故易出现情绪不稳、胆小怕事,有时焦虑不安、多愁善感、做事优柔寡断或易冲动、易反复等问题。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其次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多与同学交流,转移、分解注意力,减少苦思冥想的机会,减轻焦虑。同时,学会赏识、鼓励、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浇花要浇根,治病要治本,“生锈的锁”只能靠“心灵的钥匙”去解开。多鼓劲,少批评,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找到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从而战胜自我,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培养良好行为
青少年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欢伪装,加上他们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出现迟到、旷课、说谎、甚至打架斗殴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要耐心听他们解释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体会他们当时的感受,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切不可随意给他们下定论,否则,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精神负担。要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善解他人、减少矛盾,在日常的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其次,还要改变班集体的氛围,增加班集体的温暖和乐趣。当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榜样,以理服人,杜绝暴力,培养他们对不良环境影响的抵御能力和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让他们明辨是非,不被别人不良行为所诱惑。
四、培養学生的耐挫力。
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长辈宠着,溺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极有必要。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多开展社会实践,加强集体教育和榜样教育,从种种小事中去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小树难以成栋梁之材。
五、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告诉学生:在家中,你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你是老师的学生,是同龄人的同学。不要把家里惯出的毛病带到学校。有的学生在受老师批评时赌气,哭鼻子,这也就是没认清自己在校的角色,以为可以像在父母面前一样撒娇。在与同学相处时,总是不肯谦让,傲慢无礼。这样的学生势必不受同学欢迎。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纷繁复杂,内在的、外在的、客观的、主观的因素使得他们幼小的心灵笼上了一层阴影,不能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些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犹如一把无形的伞阻碍了他们与“阳光”的接触,长此下去,只能使他们的世界越来越黑暗。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去适应未来,教师应该义不容辞,用自己的光和热去融化一颗颗灰暗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彻底释放,去沐浴金色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