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联合丹红离子导入治疗眼睑痉挛合并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接受治疗的眼睑痉挛合并干眼的64例(75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0例(34只眼),治疗组患者34例(41只眼)。对照组患者口服甲钴胺胶囊,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联合丹红离子导入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行眼睑痉挛强度分级评估和Schirmer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干眼检查。SIt、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将眼睑痉挛强度分为4个等级,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眼睑痉挛强度分级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眼睑痉挛的治疗效果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对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SIt、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分别为(2.43±1.17)mm/5 min、(2.67±1.03)s及(5.10±1.71)分;治疗后分别为(10.00±2.99)mm/5 min、(9.10±2.44)s及(1.67±1.15)分。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It、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10.26,5.48;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SIt、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分别为(2.15±1.02)mm/5 min、(2.59±0.86)s及(5.12±1.55)分;治疗后分别为(13.02±3.22)mm/5 min、(12.00±2.20)s及(1.09±0.90)分。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It、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10.50,4.67;P<0.05)。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SIt、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0.33,0.04;P>0.05);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It、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5.00,2.25;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眼睑痉挛强度分级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10,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眼睑痉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联合丹红离子导入法对眼睑痉挛合并干眼的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