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华夏祖先的无穷智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舞台当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这一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翻译有很多版本。本文从纽马克语义翻译视角出发,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英文翻译对研究对象,以期找到合理的翻译办法。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语义翻译;传统文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期许。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从农业生产中总结而来,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华祖先们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英译极其重要。现在二十四节气的翻译版本较多,但是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本文运用语义翻译理论来探讨二十四节气的英译,以期能找到合理的翻译方法,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理论内涵
纽马克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语义翻译试图在合乎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下,将原文的准确语境意义尽可能贴切地译出。”由此可见,语义翻译旨在准确无误地传达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因而服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传达原文的语义。纽马克曾提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式,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忠实于原作者和原作。
三、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运动,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而定出的二十四个点,每一个点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 是中华古代人民積累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农业、天文、气象等多学科的结合,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申遗成功无疑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支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四、案例分析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本文便从这三个不同的命名方式出发来探讨二十四节气的翻译。
(一)反映季节类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中的“立”字都表示季节的开始,所以在翻译时用“beginning”一词最为合适。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是昼夜平分的日子,“equinox”这个二词便是夜晚平分的意思,用在这里也是十分恰当。冬至和夏至的“至”字表示太阳停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位置,在翻译时用“solstice”(至点)这个词在于这个词指的是太阳停止的地方,与原意很是贴切。
(二)反映物候现象类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中的万物,所以可以直接译为“Awakening of Insects”.清明是中华传统节日,一般会选择在清明节后扫墓以悼念前人,因此在翻译时考虑到其本意,将其译为“Clean and Bright”。小满是指谷物虽未成熟但已经有所盈满,因此可以译为“Grain Full”。芒种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也就是谷物抽穗的意思,同时为了保持原文的简洁,所以将其译为“Grain in Ear”。
(三)反映气候变化类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一大类里的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可以归到一起,“小”用“slight”,如“Slight Heat”(小暑)、“Slight Snow”(小雪)、“Slight Cold”。“大”用“Great”如“Great Heat”(大暑)、“Great Snow”(大雪)、“Great Cold”(大寒)。雨水表示雨量增加,因此可以采用直译“Rain Water”让译文简洁明了。谷雨指“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用于提醒劳动人民不要耽误农事,因此译为“Grain Rains”十分生动形象。“处暑”是指暑气开始退去,翻译时可用“limit”一词译为“Limit of Heat”。白露指周瑜而温差大,已有露珠形成,因此可译为“White Dew”。同理,寒露便可译“Cold Dew”。霜降指气温下降,霜开始出现,因此可译为“First Frost”。
五、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其传播有利于促进全球农业生产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翻译时,为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和跨文化交际效果,并保存其中富有的中华民族特色的翻译时,语义翻译理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在翻译这类文本时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在不影响读者阅读习惯的前提下,清晰准确传达原文本内涵,最大限度让国外受众能获得国内读者同样的感受,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语义翻译;传统文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期许。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从农业生产中总结而来,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华祖先们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英译极其重要。现在二十四节气的翻译版本较多,但是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本文运用语义翻译理论来探讨二十四节气的英译,以期能找到合理的翻译方法,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理论内涵
纽马克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语义翻译试图在合乎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下,将原文的准确语境意义尽可能贴切地译出。”由此可见,语义翻译旨在准确无误地传达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因而服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传达原文的语义。纽马克曾提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式,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忠实于原作者和原作。
三、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运动,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而定出的二十四个点,每一个点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 是中华古代人民積累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农业、天文、气象等多学科的结合,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申遗成功无疑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支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也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四、案例分析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本文便从这三个不同的命名方式出发来探讨二十四节气的翻译。
(一)反映季节类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中的“立”字都表示季节的开始,所以在翻译时用“beginning”一词最为合适。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是昼夜平分的日子,“equinox”这个二词便是夜晚平分的意思,用在这里也是十分恰当。冬至和夏至的“至”字表示太阳停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的位置,在翻译时用“solstice”(至点)这个词在于这个词指的是太阳停止的地方,与原意很是贴切。
(二)反映物候现象类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中的万物,所以可以直接译为“Awakening of Insects”.清明是中华传统节日,一般会选择在清明节后扫墓以悼念前人,因此在翻译时考虑到其本意,将其译为“Clean and Bright”。小满是指谷物虽未成熟但已经有所盈满,因此可以译为“Grain Full”。芒种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也就是谷物抽穗的意思,同时为了保持原文的简洁,所以将其译为“Grain in Ear”。
(三)反映气候变化类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一大类里的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可以归到一起,“小”用“slight”,如“Slight Heat”(小暑)、“Slight Snow”(小雪)、“Slight Cold”。“大”用“Great”如“Great Heat”(大暑)、“Great Snow”(大雪)、“Great Cold”(大寒)。雨水表示雨量增加,因此可以采用直译“Rain Water”让译文简洁明了。谷雨指“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用于提醒劳动人民不要耽误农事,因此译为“Grain Rains”十分生动形象。“处暑”是指暑气开始退去,翻译时可用“limit”一词译为“Limit of Heat”。白露指周瑜而温差大,已有露珠形成,因此可译为“White Dew”。同理,寒露便可译“Cold Dew”。霜降指气温下降,霜开始出现,因此可译为“First Frost”。
五、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而来,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其传播有利于促进全球农业生产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翻译时,为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和跨文化交际效果,并保存其中富有的中华民族特色的翻译时,语义翻译理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在翻译这类文本时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在不影响读者阅读习惯的前提下,清晰准确传达原文本内涵,最大限度让国外受众能获得国内读者同样的感受,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