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旅游开发与保护性综述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教旅游是旅游史上相当古老的一种旅行类别,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至今仍在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关于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宗教文化的保护等问题不仅是我国宗教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在开发宗教景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对宗教旅游开发现状和宗教资源的保护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传统宗教文化,也是对国内现有宗教旅游研究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宗教旅游;社会学视角;开发与保护
  关于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宗教文化的保护等问题不仅是我国宗教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在开发宗教景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少学者对宗教旅游的论述还停留在其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当前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是注重宗教旅游的商业化开发,宗教旅游的研究也基本遵循"宗教旅游资源评价-宗教旅游开发的问题-开发对策"的思路,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关注和挖掘力度不够,社会学的思路在宗教旅游开发和规划中很少体现。近年来,宗教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是某些地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因此从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深入挖掘宗教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宗教旅游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关系结构的、相对自主性的场域。该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如旅游者、经营者、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从各自占据的位置和附着其上的资本出发,以个子的行动逻辑和策略,展开博弈、合作、竞争,追逐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宗教、宗教与社会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错综复杂的多种交互关系,并连同行动者及其行动策略本身,作为整体镶嵌在以人神互构为根本过程、圣俗交织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空间中。宗教旅游场域中的行动者既包括个体的自然人,如游客、商贩等,也包括机构性的法人,如政府、旅游公司、宗教团体等。宗教旅游场域中的行动者凭借各自掌握的神圣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等,进行着协议、博弈、互利、竞争等各种活动。如果将宗教旅游场域进一步细分又可划分为开发场域、经营场域、监管场域等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子场域;而在宗教旅游场域之上,还存在宗教场、旅游场以及背后的社会场等宏观层面的母场域和元场域,这些场域之间同样存在各种关系,尤其宗教旅游子场域之间更是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特色"的社会体制下,宗教旅游"场域"的社会空间,不是宗教场所单方面的"自行其是",其中多方利益主体拥有各自的权责利,因此,他们行动策略的差别,包括一定程度和形式上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宗教场域的多头管理,缺乏协调,导致我国宗教旅游场域的管理低效。宗教旅游场域中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这既不利于旅游景区的经营开发,也会伤害信众的感情,影响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宗教工作的开展。总之,宗教旅游的开发,必须以宗教资源的保护、弘扬优秀文化和教化社会,净化心灵和利益社会为目的;在策略上,场域的各利益主体,只有相互合作,加强自律,积极参与和服务宗教旅游,促进和实现共赢,才有利于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互构理论
  "社会互构论"是在以前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所奠定的基础上,将世界眼光和本土特质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理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阈,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的转换与变迁,揭示和阐述了这一总体过程和重大现象的本质。
  社会互构理论是与功能主义、进化理论相结合来研究旅游系统中的问题的。
  旅游现象是具有双重结构的,除了有经济的外壳还有文化的内涵,在旅游内涵中还存在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结构。宗教旅游无疑具有超脱出世的特点,特别是寻求关爱、慈悲、温情的宗教式情感,其鲜明的特色、独特的意境、深厚的内涵,满足了人对于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遭遇的不幸几乎都能在宗教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寄。社会互构理论为我们指出了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的转换与变迁,通过科学合理的宗教文化旅游尤其是宗教生态旅游、宗教文化和谐体验旅游等,实现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促进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促进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三重目的;努力使宗教文化旅游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高品位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展,将进一步推动宗教自身的改革,促使宗教团体改善自身形象,提高神职人员和教徒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改变宗教旅游就是"烧香拜佛"的肤浅认识,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和谐的现代宗教旅游,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三、结构功能理论
  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每个社会实体,不论是一个组织或是整个社会,都是有机体。和其他的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系统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对于整个系统的运作而言,每个部分都有功能。"从这个视角看,作为社会实体的宗教同样是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由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既存在宗教内部的功用,又对世俗社会发生着影响。宗教的社会结构给旅游开发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发掘资源的平台。
  目前,"利用宗教的建筑、音乐、文学、绘画、雕塑、舞蹈、节日、养生之道等文化内涵来开发"旅游产品已成为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对比宗教社会结构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对宗教资源的旅游开发还基本上停留在对宗教物化辅助物的利用和开发上;从对宗教节日和养生之术的开发来看,还只涉及了属于宗教制度和行为的某个方面。因此就宗教旅游开发的范围和层次而言,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其物化辅助物的利用和开发上,而是完全可以扩大到宗教社会结构中的僧侣、宗教行为、组织制度和思想信仰上。首先,僧侣是宗教系统的核心,他们主导着宗教系统的运作;其次,宗教组织和制度是保证宗教事务正常运作的内部机构和行为规范;第三,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是宗教体系的灵魂。宗教的社会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宗教旅游资源构成的基本框架,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只有系统且有效的开发,才能充分发挥宗教资源的旅游价值。
  社会学界应该重视旅游研究,使宗教旅游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应从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宗教旅游社会学"这一"微支学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具有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只要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宗教旅游新风尚,坚持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原则,宗教旅游就能够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
  [2]韦复生.旅游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才.旅游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7,(1).
  作者简介:吴佳丽(1989-),宁夏银川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其他文献
建立了使用布鲁克320MS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一次进样同时测定蔬菜中34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匀浆提取,经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离心后,用GCB/NH2复合柱净化,在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研究在分析虚拟实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其应用到“检测与转换”课程实验中,并用labview设计示波器为例,具体提出了课程远程虚拟实验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大运行调控一体化建设是适应电网发展实际,提升电网运行质效,实现专业管理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适应公司加快“两个转变”的必然选择。随着智能电网的逐步推进,新设备、新技术
在小学语文这门科目当中,阅读占据很大一部分分值,同时阅读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其地位不可小视。但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显然较低,怎样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现出更
论述了分割水平检测样品和稳健统计技术在对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中的应用,并对导致集团开展的乳中脂肪检测能力验证计划中部分结果异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医学教学中,特别是在辅助理论讲解、模拟实验流程、优化疾病诊疗和手术技能培训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并且获益良多.
汉语是各民族人民之间交流的共同语,是主流社会使用的语言,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少数民族学生成才,必须要通过“语言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而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则尤为重要。现在阅读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