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有效性和亲和力的提升策略分析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章中简称《纲要课》)有效性和亲和力提升首先要立足当代,注重事实,在与现实的对照中,让学生清晰把握历史走向;其次是融会贯通,实现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最后应实现相关课程的协同,积极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全程参与。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变化,依据学生认知的状况有针对性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程;有效性;亲和力;策略
  提升课程亲和力是任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提升的一种综合能力。为此,教师除了对课程内容需要熟悉把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外,更关键的是依据学生心理认知,尤其是成长环境背景的变化,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课程有效性和亲和力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创造了新的条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新生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同生同演的特征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知识碎片化与主体情感的及时化;即视感的认识与高频的思维跳跃;有意识的情感参与与无意识的理论建构。受新媒体的影响,理论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理论”为先导的“时间”线性教学模式,转变以“现场”为出发点的“理论”回归。[1]相对应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理性平和疏导情绪;鸟瞰式的逻辑导图,全息式的事件透视;研讨式的问题引导和及时的理论说明。但这些基本的操作背后需要更广的理论内容反思,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好的运用这些方法。
  二、信息技术为课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受网络新媒体对学生感知认知、情感心智的影响和重塑,纲要课程的承载传播方式,已从传统的书本课堂向平台网络转变,造成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有所增强,而关联性、系统性明显减弱。课程的感知媒介,从文字语法向视频声音转变,虽然更加生动直观,但却缺乏条理结构和理性反思。课程的参与方式,从知识引导向价值引导转变。同时,教师授课效果受网络的舆论的影响更大,学生对信息进行偏好选择,缺乏对事件全面深刻的反思。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随着慕课、微课教学方式的普及,新媒体中学生以虚拟主体的身份进行学习,缺乏传统课堂的监管,学生学习过程出现黑箱,对学习的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2]这些变化促使我们对课程教授方式手段途径进行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课程的目的、价值和导向是不变的。我们面对变化要因时而动,因事而动,做到课程内容因生而化,因理而化,因情而化,有效保障课程内容的传达,课程价值的内化,动态精准实现课程目的,这些都是提升有效性和亲和力的关键。
  三、思政课程有效性和亲和力的提升策略探讨
  (一)立足当代,在不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中,教导学生坚定中国未来前进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一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讲解,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新时代的历史地位,价值取向、道路原则,是我们把握讲解纲要课的重点,也是提升纲要课亲和力的关键。对历史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才能做到不忘来路,方知去路。“当下”是把握纷乱历史、多种可能的关键“不动点”。换句话说,把握历史流变,关键是对当下时代的把握。而另一方面,这种把握又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当中自然延展出来的。提升纲要课亲和力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当下时代对于历史“定位”,及历史对当下的解释这两方面的互动。
  事实大于雄辩,要让多线程碎片化的网络知识样式,被学生有效的整合:前提是确凿无疑的现实,这既是科學求真的态度,也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前提,这是因为历史的合理性恰恰是根据客观事实来构建的。
  谎言止于智者。历史本身的智慧就在于现实的一切都应该、而且必然有历史的依据和起源。缺乏历史或历史虚无主义,终归只会是谎言。而自身事实依据和历史解释都无法成立,又何谈解释力和亲和力呢?
  要实现碎片化知识的有效转化,需要多点交互,多元交融的认知框架和背景模式。所谓凝练的鸟瞰式的逻辑导图指引,其根本内涵还是对于当代的一个多方面、多角度全面的系统把握。构建更加多元交叉、融通互补,更为全息透明的时代风貌。通过现代技术发展和运用,“历史”与“当代”在细节上相互贯通。但这同时需要通过对历史逻辑进行深刻把握,才能“博大精深”准确把握,从而实现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向学生做出合理演绎,帮助学生把握理解现实。正如列宁评价马克思《资本论》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商品”这个最一般的细胞的剖析,对资本主义规律做到了深刻全面地阐述和把握,这其中无疑指明了一种历史对于现实一种深刻的智慧启迪。
  还有关于情绪的引导,是纲要课程亲和力提升的关键指标。而仔细考察,学生课程情绪的饱满流动有赖于学生在对历史学习和当今把握的互动构建是否连贯,是否一以贯之,是否螺旋上升。即历史的广度和逻辑的深度是否达到了一种好的,不断深入的持续统一;内容和形式以及真理和实践是否在行为中得到一种相互印证和统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革命者都是乐观主义者。情绪不应是一个纯粹的被操纵的对象,而更应是主体通过实践,而产生的体验。即应该是在引导学生把握现实当中自然产生的。
  (二)从贯通到交融,从认知到争辩,时刻关注知识维度和价值维度的辩证统一
  习主席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中明确的指出“八个统一”的教学创新方式。其中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思政课程内容讲解的关键,与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教学方式一起,是纲要课程有效性和亲和力提升的重要方法论。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创新了更多及时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知识的获取、构建,生产传播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传播方式的同步及时与信息内容的异步交叉,使得知识的生产在技术上更依赖于海量信息和后续的智能挖掘,由此又产生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但需要指出的是,技术的升级,并不改变知识面向依附主体的根本性质。对于主体来说,任何技术手段的加工,都只是实现信息的关联与提炼。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信息的加工和转化仍然要基于社会性实践的主体实现。也就是说,技术上信息的关联贯通,不论是时间上的,还是空间上的,亦或是逻辑图示,都要通过社会性主体的运用、交互、反馈,实现更高层面的交融,即现实知识与历史文化相互和融通,这必然会从一般的客观事实层面捉升到主体的价值判断层面,实现所谓事实与价值之上的有效性和亲和力的提升。   换句话说,技术手段运用与课程有效性提升的关联的本质:是知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任何技术手段都是服务主体的工具,需要从主体社会性实践的角度去解释其本质和功能。当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大大丰富和提升纲要课程信息构建方式,提升知识关联的深度和广度。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时刻关联课程的价值导向,不断充实完备相关节点的价值特性。正如习近平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价值明确、旗帜鲜明。自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来展开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投身现实的实践中。
  同时从微观教学的模式上来看,需要采取突出主体自主特征的辩论式、问题式的讲解方式,使其更符合网络文化多元的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价值一体化学习思考,同时也是推行启发与灌输相统一的教学方式的生动体现。
  (三)注重课程的协同效应,实现空间的全面布局,重点推进学生的全程参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实施,这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和要求。[3]知识的网络镜像是指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影响下,知识所呈现的具有网络特点的结构和形态特征。以传统印刷体时代,线性、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特征不同,知识的信息网络镜像呈现为全领域关联,动态生成的特征。也就是说,当前知识的生成更依赖于学科体系的关联和融合,课程有效性和亲和力与舆论场的动态格局有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快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建设,形成更加广泛的学科体系背景。而对于思政课程,更要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协同作用,不仅是内容、价值、导向的协同,还应包括功能体系的协同。例如纲要课需要有哲学方法的支撑,也要有道德思想的引领,更需要现实理论的解读。学科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基于对象事实的物理透视、分析,更应该呈现为一种基于教学主体的化学融合。实现其历史“基因”功能上的全效表达。并且在具体实施讲解中,应摒弃累积知识点传统讲解方式,而应通过全面布局,因势利导,动态生成课程的有效节点,有效提升课程讲解的亲和力。同时,学科是人类长期研究沉下来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科抽象,相关知识保持了其基本形态。因此,当前学科建设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因为这是实现课程知识系统全面的根本保障,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另一方面,个体学习的方式手段、学习历程,因网络多元空间的割据,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路径依赖和结构风貌,这就需要在老师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历程当中。當然这已经不是单一老师、单一部门、单一角色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而全员内部功能的划分、协同、关联、整合也决定了课程的有效性和结合力的大小。前不久疫情期间,清华大学通过网上云课堂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同上一门课活动。这是在特殊时期,更大范围内实现教学协同的一种尝试:以当前疫情为主要背景,跨领域、跨平台,开展一堂思政课,让“网络同屏”有效地触发了广大师生“思想同频”,其相关经验值得进一步关注思考。
  结语
  综上所述,提倡纲要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顺应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手段,同时将课程的价值目标有机融合其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通过实现课程学科协同、师生协同、全方位协同参与,不断推进思政纲要课的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翠,郑江华.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式“情景化”教育途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11):P115
  [2]郑江华,刘翠.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重构的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8(8):P66
  [3]郑江华.构建“话题、专题、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三全”思政教育的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2019(1):P100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19年科研课题,项目名称为“三全”模式下协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亲和力的途径研究(项目编号:MBXH19YB108)。
  基金项目: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019年校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项目名称为“三全”模式下协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亲和力的途径研究(项目编号:cgkjg-19009)。
  作者简介:郑江华(1979—),男,汉族,四川西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对比社会实际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期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本文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新思路。这些改革新思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如果能很好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将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催眠术;心
期刊
摘要:“诊断”一词最初被用于医学领域,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是“诊”一个是“断”,“诊断”一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被称之为“课堂教学诊断”也被称之为“教学现场分析”。目前对于教学诊断的相关概念,还并不明确。微观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就是以诊断的方式对教学方式与过程进行评价,教育诊断评价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深化改革,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内容。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的内容大多是集中在教学效果方面,对课堂教学质量方面
期刊
摘要: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上发挥作用,还能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上发挥优势。尤其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能突显出“互联网+”思维模式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模式;高校英语教学;应用探究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普
期刊
摘要:为更好了解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做好新生入学及后期教育管理工作。根据《大学生适应性量表》随机抽样了我校35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大学认可度、人际关系、生活方面适应性得分较高于男生;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生活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气候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完整家庭在大学认可度方面得分高于其他家庭类型;父母较高的学历背景会引导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建议与对策
期刊
摘要:所谓的师生互动一般而言是说在某节教授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在相互平等的关系上为了高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而所产生的具有交互性效用的言行举止[1]。建立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离不开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本研究选取“一师一优课”活动的高中地理部级优课“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课堂结构、老师教学风格和倾向以及老师提问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并且
期刊
摘要: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文章从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层面重点探讨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路径,以期推动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
期刊
摘要:随着国内疫情逐渐趋于稳定,各省市高校陆续确定了高校学生返校时间,各高校积极准备学生返校后的学习生活及应急方案。本文从心理育人环境、育人对象及育人者自身三个方面出发,就学生返校后心理育人工作可能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探索,并针对挑战提出突破的意见与建议,为各高校复学后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高校复学;心理育人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次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这
期刊
摘要:支教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公益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逐渐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意愿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大学生群体,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就大学生支教活动对其后期职业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支教活动会促使大学生后期职业选择意愿偏向于公益方面,同时研究发现能够体现大学生自身价值,使其获得精神满足的活动对大学生影响更大,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此类活动。因此各大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类似
期刊
摘要:就目前的高等教育而言,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一直存在着不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文化的差异。英语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单词,句子学习,想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那么文化的疏导是很重要的。英语文化和汉字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只有搞懂文化的差异后,才能真正的提升翻譯的能力。本文将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与文化疏导的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疏导二者之间是相辅
期刊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可以从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远大理想,奋进中国梦;立足中国,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培育创新思维和担当精神四重维度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