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原本属于平面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开始与网络、电视接触,且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与作用,在这其中,新闻摄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时效性、数量、发布方式都面临着显著的改善,同时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能否保证新闻图片质量、应对业余爱好者的地缘优势、把握整个事件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摄影 机遇 挑战
一、 媒介融合下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的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蒲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在这种一体化的趋势下,各个媒介之间形成了一种“竞合”态势,“就是多个竞争主体以彼此间资源共享、整合资源、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的竞争实现共同发展”。②
在这种竞合态势下,报纸开始与网络、电视融合。原本从属于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也随之以相适应的形态与网络、电视融合。
二、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相融合产生的机遇
媒介融合的本质是指新闻媒介为更加适应受众需求而从“视”的受众接受方式向“视听”这种接受方式的过渡与转变,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传播方式的丰富化、多元化。在这种“视听”为趋势的背景下,新闻摄影从原本上属于“视”的层级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多地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提升固有的传播等级。
1、与网络的融合——图片发布更快、数量更多、方式更多元并开始改变受众的接受心理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特大火灾,大火连烧了4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从新闻摄影创立到网络传媒时代到来之前,新闻摄影的图片传播主要是以报纸、杂志这种印刷纸媒为渠道。同时,也是在这个长达百年的过程中,新闻摄影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采集、编辑以及传播的规律。
新闻摄影的图片,由于报纸或杂志的版面限制和本身的信息量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新闻传播中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出现形式通常以插图、配图出现。这样一来,犹如经济学中生产决定消费的原理,图片的传播也决定着读者阅读审美心理的形成。由此,新闻图片成了新闻报道的从属品,文字依然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报纸开始与网络合作。作为新媒体代表的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其特色显而易见,那就是快、多、广。③“快”指的是实效快;“广”指的是传播内容领域广;“多”指的是网络信息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1)图片时效性大大提高。网络“快”的特点,意味着新闻摄影图片的发布时效性得以迅速提升,不再以固定的时间发布,再加上图片本身的形象性、现场感,相对于文字而言,能够更快、更客观地传播信息。这种优势尤其显现在突发事件中。
(2)图片数量快速增加。针对“广”与“多”的特点,网络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信息承载量的无限扩张。新闻摄影以前大多数以单幅新闻照发布在报纸上,如今可以轻易做到新闻摄影的专题化与集成化,即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报道配加少量的文字说明来实现,而这种情况下的图片与文字的地位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文字反而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从属角色,图片开始占据主导。针对新闻摄影本身来讲,“广”与“多”意味着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领域更广,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话语权”的扩大化,同时也意味着新闻摄影业务的锻炼机会增多,从而有助于新闻摄影记者的水平提升。
上诉所讲的新闻摄影的机遇与发展,从受众接受方式来讲,只是“视觉”方式的强化,还没有提升到新的层次,即融合“视”、“听”两方面。
(3)图片发布方式多元化。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幻灯片播放新闻图片的新型方式,受众更直接、便捷地接受图片信息。这种图片传播方式,通常情况下,会设置一定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新闻图片的阅读氛围。这种视听层级,严格意义上讲“听”的成分是差异于新闻信息本身的,但就形式而言,这是一种传播方式的提升,对于新闻图片的传播是有促进作用的。
从根本上来讲,新闻摄影与网络的融合,产生的结果是受众对于新闻的审美与认知心理的变化,即受众不再满足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报道,而是更多地从形象的、直接的新闻图片中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
2、与电视的融合——新闻图片视频化
电视媒介以视频为传播形式。受众是通过视与听两种方式来接受电视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1)图片视频化使新闻图片的发布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化。新闻图片作为一种平面媒介信息,在与视频相结合的情况下,出现了图片视频化的新型编辑与传播方式,即记者讲述新闻现场与采访感想的视频与新闻图片、第三方解说话音相结合编辑,形成了以断点的flash图片为主导的视频片段,打断了以前的依靠摄像采集的视频新闻制作方式。
(2)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图片视频化要求新闻把关、传播更加精确化。戈夫曼(Goffman)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④运用框架理论的指导则意味着新闻把关选择更加精确与仔细。新闻图片视频经过制作后,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可以广泛地发布传播出去。但是在此之前,新闻图片视频化的制作需要的大量的素材,在来源众多的图片中则面临着各种选择——图片的清晰质量、角度、内涵解读。在系列的框架与组织流程下,新闻图片视频化的制作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精准,使之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3)新闻价值的深化。另一方面,由于图片视频化可以提供较大的后期编辑空间,对于海量的新闻图片素材可以精挑细选,在新闻事件的后期传播过程中,是一种强化与增值而不只是一次性的新闻传播,传播效果会更深。例如,新华社在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与黑龙江卫视合作,以“重生”为主题,从灾情、救灾、重建、感恩四个方面出发制作了八集系列节目《汶川记忆》,这是新华社摄影部首次进行图片视频化的尝试,并且取得极好的反响。
3、网络、电视、新闻摄影三者之间的融合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渠道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于电视的视频内容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另外,网络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有很强的被包容性,即可以负载在多种媒介工具上,例如电脑、手机等。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任何存在网络信号的地方,也就相当于新闻图片的传播范围更宽更广,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也相对扩大。
三、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相融合产生的挑战
1、与网络的融合
(1)新闻记者能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新闻追求时效性。对于服务于纸媒或者网络的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快速赶到现场都是必须的。但是网络的“快”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纸媒固定的新闻信息发布周期,能够更迅速地做到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同步。这样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或其附近掌握快速发布信息的渠道,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来实现时效性的最大化。对于时效性,专业新闻摄影记者还面对着在新闻现场或其附近的普通受众的挑战,因为具有地缘优势,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第一时间将新闻图片信息发布到网络上,由此,专业新闻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就失去了其优势。
(2)能否保证新闻图片的质量。对于网络传播“多”与“广”的特点,必然导致新闻图片量增大的问题,新闻图片质量的把关门槛降低,这样直接导致的可能是新闻图片质量下降与重复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阻碍新闻图片信息的传播。
2、与电视的融合——能否对于整个事件全面把握
新闻图片的视频化,由于涉及到后期的编辑处理需要丰富的素材,即记录新闻事件的长时间发展过程。新闻摄影记者也可能需要在视频化的过程中充当一个出镜人的身份,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完成新闻摄影任务时,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字信息积累,并做好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与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图片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新闻图片编辑形式也逐渐丰富化,这些发展都很大程度上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挑战,即新闻图片的传播与编辑必须快速适应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江作苏,《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探讨》,《新闻前哨》,2010(9)
③刘旦,《“大媒体”时代:融合与重构——新媒体介入下的成熟媒体之路》,《青年记者》,2010(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摄影 机遇 挑战
一、 媒介融合下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的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蒲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在这种一体化的趋势下,各个媒介之间形成了一种“竞合”态势,“就是多个竞争主体以彼此间资源共享、整合资源、价值链接的合作来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的竞争实现共同发展”。②
在这种竞合态势下,报纸开始与网络、电视融合。原本从属于传统纸媒的新闻摄影也随之以相适应的形态与网络、电视融合。
二、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相融合产生的机遇
媒介融合的本质是指新闻媒介为更加适应受众需求而从“视”的受众接受方式向“视听”这种接受方式的过渡与转变,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传播方式的丰富化、多元化。在这种“视听”为趋势的背景下,新闻摄影从原本上属于“视”的层级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多地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和提升固有的传播等级。
1、与网络的融合——图片发布更快、数量更多、方式更多元并开始改变受众的接受心理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特大火灾,大火连烧了4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从新闻摄影创立到网络传媒时代到来之前,新闻摄影的图片传播主要是以报纸、杂志这种印刷纸媒为渠道。同时,也是在这个长达百年的过程中,新闻摄影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采集、编辑以及传播的规律。
新闻摄影的图片,由于报纸或杂志的版面限制和本身的信息量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新闻传播中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出现形式通常以插图、配图出现。这样一来,犹如经济学中生产决定消费的原理,图片的传播也决定着读者阅读审美心理的形成。由此,新闻图片成了新闻报道的从属品,文字依然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报纸开始与网络合作。作为新媒体代表的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其特色显而易见,那就是快、多、广。③“快”指的是实效快;“广”指的是传播内容领域广;“多”指的是网络信息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1)图片时效性大大提高。网络“快”的特点,意味着新闻摄影图片的发布时效性得以迅速提升,不再以固定的时间发布,再加上图片本身的形象性、现场感,相对于文字而言,能够更快、更客观地传播信息。这种优势尤其显现在突发事件中。
(2)图片数量快速增加。针对“广”与“多”的特点,网络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信息承载量的无限扩张。新闻摄影以前大多数以单幅新闻照发布在报纸上,如今可以轻易做到新闻摄影的专题化与集成化,即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报道配加少量的文字说明来实现,而这种情况下的图片与文字的地位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文字反而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从属角色,图片开始占据主导。针对新闻摄影本身来讲,“广”与“多”意味着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领域更广,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话语权”的扩大化,同时也意味着新闻摄影业务的锻炼机会增多,从而有助于新闻摄影记者的水平提升。
上诉所讲的新闻摄影的机遇与发展,从受众接受方式来讲,只是“视觉”方式的强化,还没有提升到新的层次,即融合“视”、“听”两方面。
(3)图片发布方式多元化。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幻灯片播放新闻图片的新型方式,受众更直接、便捷地接受图片信息。这种图片传播方式,通常情况下,会设置一定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新闻图片的阅读氛围。这种视听层级,严格意义上讲“听”的成分是差异于新闻信息本身的,但就形式而言,这是一种传播方式的提升,对于新闻图片的传播是有促进作用的。
从根本上来讲,新闻摄影与网络的融合,产生的结果是受众对于新闻的审美与认知心理的变化,即受众不再满足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报道,而是更多地从形象的、直接的新闻图片中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
2、与电视的融合——新闻图片视频化
电视媒介以视频为传播形式。受众是通过视与听两种方式来接受电视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1)图片视频化使新闻图片的发布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化。新闻图片作为一种平面媒介信息,在与视频相结合的情况下,出现了图片视频化的新型编辑与传播方式,即记者讲述新闻现场与采访感想的视频与新闻图片、第三方解说话音相结合编辑,形成了以断点的flash图片为主导的视频片段,打断了以前的依靠摄像采集的视频新闻制作方式。
(2)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图片视频化要求新闻把关、传播更加精确化。戈夫曼(Goffman)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④运用框架理论的指导则意味着新闻把关选择更加精确与仔细。新闻图片视频经过制作后,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可以广泛地发布传播出去。但是在此之前,新闻图片视频化的制作需要的大量的素材,在来源众多的图片中则面临着各种选择——图片的清晰质量、角度、内涵解读。在系列的框架与组织流程下,新闻图片视频化的制作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精准,使之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3)新闻价值的深化。另一方面,由于图片视频化可以提供较大的后期编辑空间,对于海量的新闻图片素材可以精挑细选,在新闻事件的后期传播过程中,是一种强化与增值而不只是一次性的新闻传播,传播效果会更深。例如,新华社在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与黑龙江卫视合作,以“重生”为主题,从灾情、救灾、重建、感恩四个方面出发制作了八集系列节目《汶川记忆》,这是新华社摄影部首次进行图片视频化的尝试,并且取得极好的反响。
3、网络、电视、新闻摄影三者之间的融合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渠道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于电视的视频内容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另外,网络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有很强的被包容性,即可以负载在多种媒介工具上,例如电脑、手机等。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任何存在网络信号的地方,也就相当于新闻图片的传播范围更宽更广,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也相对扩大。
三、新闻摄影与网络、电视相融合产生的挑战
1、与网络的融合
(1)新闻记者能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新闻追求时效性。对于服务于纸媒或者网络的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快速赶到现场都是必须的。但是网络的“快”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纸媒固定的新闻信息发布周期,能够更迅速地做到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同步。这样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或其附近掌握快速发布信息的渠道,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来实现时效性的最大化。对于时效性,专业新闻摄影记者还面对着在新闻现场或其附近的普通受众的挑战,因为具有地缘优势,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第一时间将新闻图片信息发布到网络上,由此,专业新闻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就失去了其优势。
(2)能否保证新闻图片的质量。对于网络传播“多”与“广”的特点,必然导致新闻图片量增大的问题,新闻图片质量的把关门槛降低,这样直接导致的可能是新闻图片质量下降与重复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阻碍新闻图片信息的传播。
2、与电视的融合——能否对于整个事件全面把握
新闻图片的视频化,由于涉及到后期的编辑处理需要丰富的素材,即记录新闻事件的长时间发展过程。新闻摄影记者也可能需要在视频化的过程中充当一个出镜人的身份,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在完成新闻摄影任务时,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字信息积累,并做好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与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图片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新闻图片编辑形式也逐渐丰富化,这些发展都很大程度上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挑战,即新闻图片的传播与编辑必须快速适应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①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6)
②江作苏,《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探讨》,《新闻前哨》,2010(9)
③刘旦,《“大媒体”时代:融合与重构——新媒体介入下的成熟媒体之路》,《青年记者》,2010(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