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各种学习形式中,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其对团队和个体学习的重视,已被我们广泛应用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小组学习实践中,我注意到:有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特别优秀而过于“鹤立鸡群”,但另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过于落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融入小组学习中,这两类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发展中容易受到忽视,而成为新的学习形式中的“独行侠”。作为科任老师,应如何对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边缘化的他们呢?
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修炼到的一种境界是因材施教。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必然。对于小组学习中的优秀学生,老师要让他们感受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学生黄某,成绩非常优异,个人目标很高。他对文字特别敏感,不喜欢别人发言中的漏洞和不严密的讲述。正是由于该生太“厉害”,给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带来了压力,他在小组学习中也不够投入。对于这种情况,我给予了高度重视。于是,我为他特意准备了专题复习资料,精选一些有难度的练习或思维题目让他自己练习和揣摩。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要求她在记叙文上达到更高水平。在把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领和如何立意构思详细讲解后,我就让他放开手脚去写,并按照我的要求在班级运用的“星级作文评定标准”中详细点评。所以,他的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渐渐地,也融入组里,成了一位活跃又负责任的学习小组组长。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到深处是无言
陶行知有句话:“教育人和种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才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情况。
我班现在有这样一个学生:程某,该生基础非常薄弱,学习不主动,毫无自信心,不敢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可又非常想学好语文。后来我发现该生的确在语文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在学生面前提半句语文基础很不好的话,而是抓住她很细小的进步,哪怕是态度上的认真进行肯定。
我每周都会帮她总结进步,比如书写更工整了,上课更专心了,敢于举手了等等。慢慢地,他在小组学习中的信心也增长了,把书写不好的习惯也逐步改掉了,而且每写出一些自认为不错的字还要拿到我面前“显摆”一番。后来,我就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鼓励她把基础知识复习到位,还教她在厌倦的时候就看看或听听笑话或者故事来调节一下,现在,她已能够独立完成我布置的作业,并在小组中也能自如发言了。
我体会到,学困生的身上,有一根脆弱的神经是不可以去触摸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就是他们的自尊心,基础越薄弱的学生那根神经就越脆弱,它就像一根幼苗一样需要老师去精心呵护、施肥与浇水,然后才可能茁壮成长!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新课程下,老师在让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的同时,免不了要把学生往一个“勤”字上引,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新课程下的小组学习正好是对这一点的实践。在新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工具性、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中,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和方法,可以真正让学生做到勤于动手动脑。
王某的基础很好,但学习却不够勤奋,在小组学习中经常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高,甚至有时作业没按时完成,还要为自己找借口。我从作文切入,发现她对语言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文字中却缺乏思想与灵气。因此我建议她加强阅读,除了一些适合的名著,还推荐她读一些趣味古诗词、历史故事、寓言童话、幽默笑话等等。同时在课间和学生聊天中,我也经堂跟她“聊”一些学习和阅读中的事,让她感觉到阅读的乐趣。一个月后,我发现她有了变化,课余还送了些作文请我给她修改。而且,她对生活也更留心了,看到同学们每天丢弃的垃圾,她主动从家里带来了三个纸盒,请同学们分类投放,每天放学时再带回去交给废品店,收入用作班费。这个举动受到了同学和学校老师的称赞。
寓教于乐本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关于诗歌作用的观点,告诉了我们教的目的通过乐的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运用在语文辅导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娱乐中教授与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因为学生更乐意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和教化。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从哲学角度讲,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教育理想的结果应该是“产出”一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一大批有着自己主见和思想的“艺术品”,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品”。当我们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和自我智慧及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和尊重学生,进而教育好学生。因而,在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下,如何将小组学习与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结合起来,是值得教师去探讨的一门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周英.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4).
编辑 薛直艳
小组学习实践中,我注意到:有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特别优秀而过于“鹤立鸡群”,但另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过于落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融入小组学习中,这两类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发展中容易受到忽视,而成为新的学习形式中的“独行侠”。作为科任老师,应如何对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边缘化的他们呢?
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修炼到的一种境界是因材施教。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必然。对于小组学习中的优秀学生,老师要让他们感受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学生黄某,成绩非常优异,个人目标很高。他对文字特别敏感,不喜欢别人发言中的漏洞和不严密的讲述。正是由于该生太“厉害”,给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带来了压力,他在小组学习中也不够投入。对于这种情况,我给予了高度重视。于是,我为他特意准备了专题复习资料,精选一些有难度的练习或思维题目让他自己练习和揣摩。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要求她在记叙文上达到更高水平。在把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领和如何立意构思详细讲解后,我就让他放开手脚去写,并按照我的要求在班级运用的“星级作文评定标准”中详细点评。所以,他的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渐渐地,也融入组里,成了一位活跃又负责任的学习小组组长。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到深处是无言
陶行知有句话:“教育人和种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才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情况。
我班现在有这样一个学生:程某,该生基础非常薄弱,学习不主动,毫无自信心,不敢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可又非常想学好语文。后来我发现该生的确在语文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在学生面前提半句语文基础很不好的话,而是抓住她很细小的进步,哪怕是态度上的认真进行肯定。
我每周都会帮她总结进步,比如书写更工整了,上课更专心了,敢于举手了等等。慢慢地,他在小组学习中的信心也增长了,把书写不好的习惯也逐步改掉了,而且每写出一些自认为不错的字还要拿到我面前“显摆”一番。后来,我就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鼓励她把基础知识复习到位,还教她在厌倦的时候就看看或听听笑话或者故事来调节一下,现在,她已能够独立完成我布置的作业,并在小组中也能自如发言了。
我体会到,学困生的身上,有一根脆弱的神经是不可以去触摸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就是他们的自尊心,基础越薄弱的学生那根神经就越脆弱,它就像一根幼苗一样需要老师去精心呵护、施肥与浇水,然后才可能茁壮成长!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新课程下,老师在让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的同时,免不了要把学生往一个“勤”字上引,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新课程下的小组学习正好是对这一点的实践。在新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工具性、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中,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和方法,可以真正让学生做到勤于动手动脑。
王某的基础很好,但学习却不够勤奋,在小组学习中经常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高,甚至有时作业没按时完成,还要为自己找借口。我从作文切入,发现她对语言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文字中却缺乏思想与灵气。因此我建议她加强阅读,除了一些适合的名著,还推荐她读一些趣味古诗词、历史故事、寓言童话、幽默笑话等等。同时在课间和学生聊天中,我也经堂跟她“聊”一些学习和阅读中的事,让她感觉到阅读的乐趣。一个月后,我发现她有了变化,课余还送了些作文请我给她修改。而且,她对生活也更留心了,看到同学们每天丢弃的垃圾,她主动从家里带来了三个纸盒,请同学们分类投放,每天放学时再带回去交给废品店,收入用作班费。这个举动受到了同学和学校老师的称赞。
寓教于乐本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关于诗歌作用的观点,告诉了我们教的目的通过乐的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运用在语文辅导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娱乐中教授与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因为学生更乐意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和教化。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从哲学角度讲,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教育理想的结果应该是“产出”一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一大批有着自己主见和思想的“艺术品”,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品”。当我们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和自我智慧及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和尊重学生,进而教育好学生。因而,在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下,如何将小组学习与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结合起来,是值得教师去探讨的一门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周英.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