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尤为重要。本文综合论述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造性思维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49-01
在生物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性,同时有利于生物学习中科学素养的形成,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现概括几点如下所述。
1 创设情境,诱发联想
1.1 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1]。例如,当学完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再学习呼吸作用时,给同学生提出“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通过问题的创设,对比联想,学生们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再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营养方式),教师提出“植物可以通过光和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会联想到植物营养方式为自养。通过对比联想,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就有了联系性,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2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例如:在讲“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时,讲述运动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时,给予一个杠杆的模型,让学生们归纳总结骨、骨骼肌、关节的功能,从而得出“骨—杠杆,骨骼肌—动力,关节—支点”的结论。又如在讲解眼球结构和功能时,教师拿出照相机,并展示整个拍照的过程,让学生联想一下,和照相机的功能对比、比较,眼球和照相机的功能哪些是相似的呢?通过一轮讨论和总结,得出“镜头—— 晶状体,瞳孔—光圈,视网膜—底片,脉络膜—暗室的壁”的结论。通过潜移默化的相似联想培养,让学生养成逐渐寻找事物内部联系的习惯。
1.3 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因果联想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因为不同生物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缘故,诱导学生联想“水中生活的生物它们有哪些形态结构和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陆地上的生物呢,空中生活的生物呢?”同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大体得出结论—— “水中生活生物其呼吸器官为鳃,陆地生物呼吸器官为肺,空中生活的生物身体一定很轻”通过学生的讨论,其实已经对于“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经过教师引导、总结,学生就会逐渐领会不仅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结构和生活环境也是相适应得。所以通过因果联想,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解决问题[2](如表1)。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3]。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
3 “自主—合作—探究”的实验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验模式的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实验模式,对于学生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起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各实验小组提出各种假说、不同实验方案设计、不同实验的材料、药品等可能有较大的差别,学生可以从各个设计中得到启发,为实验创新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例如:在探究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采用银边天竺葵和海棠叶片、丁香叶片等多种叶片进行实验探究,都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在观察叶片结构时,利用冬青的叶片(校园既有冬青,材料易得)来代替菠菜等;在观察植物细胞时,有些小组进行了创新,撕取的是洋葱的外表皮进行实验,且实验中不用染色,可以清楚看到保护组织的细胞排列非常紧密(如图2)。教师进行引导,用30%蔗糖溶液代替清水看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同学们观察到了质壁分离的现象,这样学生就更一步理解了细胞膜这一结构(在显微镜下,细胞膜由于和细胞壁紧密结合,因而不易看见)(如图3)。并以此为依据,还用鸭跖草、紫色海棠等做实验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这些创新对于生物教学和实验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创新思维得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从三个方面列举了生物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继续努力发掘和改善,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有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
参考文献
[1] 付尊英.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J].教育学报,1999(5):35-38.
[2] 周小燕.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08(10):101.
[3] 周志恒.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城乡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造性思维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49-01
在生物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性,同时有利于生物学习中科学素养的形成,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现概括几点如下所述。
1 创设情境,诱发联想
1.1 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1]。例如,当学完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再学习呼吸作用时,给同学生提出“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通过问题的创设,对比联想,学生们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再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营养方式),教师提出“植物可以通过光和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会联想到植物营养方式为自养。通过对比联想,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就有了联系性,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2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例如:在讲“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时,讲述运动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时,给予一个杠杆的模型,让学生们归纳总结骨、骨骼肌、关节的功能,从而得出“骨—杠杆,骨骼肌—动力,关节—支点”的结论。又如在讲解眼球结构和功能时,教师拿出照相机,并展示整个拍照的过程,让学生联想一下,和照相机的功能对比、比较,眼球和照相机的功能哪些是相似的呢?通过一轮讨论和总结,得出“镜头—— 晶状体,瞳孔—光圈,视网膜—底片,脉络膜—暗室的壁”的结论。通过潜移默化的相似联想培养,让学生养成逐渐寻找事物内部联系的习惯。
1.3 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因果联想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因为不同生物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缘故,诱导学生联想“水中生活的生物它们有哪些形态结构和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陆地上的生物呢,空中生活的生物呢?”同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大体得出结论—— “水中生活生物其呼吸器官为鳃,陆地生物呼吸器官为肺,空中生活的生物身体一定很轻”通过学生的讨论,其实已经对于“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经过教师引导、总结,学生就会逐渐领会不仅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结构和生活环境也是相适应得。所以通过因果联想,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解决问题[2](如表1)。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3]。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
3 “自主—合作—探究”的实验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验模式的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实验模式,对于学生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起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各实验小组提出各种假说、不同实验方案设计、不同实验的材料、药品等可能有较大的差别,学生可以从各个设计中得到启发,为实验创新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例如:在探究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采用银边天竺葵和海棠叶片、丁香叶片等多种叶片进行实验探究,都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在观察叶片结构时,利用冬青的叶片(校园既有冬青,材料易得)来代替菠菜等;在观察植物细胞时,有些小组进行了创新,撕取的是洋葱的外表皮进行实验,且实验中不用染色,可以清楚看到保护组织的细胞排列非常紧密(如图2)。教师进行引导,用30%蔗糖溶液代替清水看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同学们观察到了质壁分离的现象,这样学生就更一步理解了细胞膜这一结构(在显微镜下,细胞膜由于和细胞壁紧密结合,因而不易看见)(如图3)。并以此为依据,还用鸭跖草、紫色海棠等做实验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这些创新对于生物教学和实验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创新思维得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从三个方面列举了生物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继续努力发掘和改善,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有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
参考文献
[1] 付尊英.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J].教育学报,1999(5):35-38.
[2] 周小燕.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08(10):101.
[3] 周志恒.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城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