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要大力实施人本主义教学,以学生为本,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为学生身心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24-02
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理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得到改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前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以往“满堂灌”的观念,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角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做好教学的前提条件。
3、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归宿。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计划性、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一、套路、机械的教学模式,“用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人的思想是从想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或者是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三、有效的课堂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上课都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寓教与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但是,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活动而活动,缺少明确的活动目标,表面上看似热闹,整节课好象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却甚少,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更不要提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了。所以,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开展数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则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把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这样的活动才起到了活动的作用, 才是有效的活动.
四、有效的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①、分工明确。②、建立机制。③、适时引导。
五、有效的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很好”、“真棒”的赞许声,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一种“模糊评价”现象,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所谓导向功能,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好”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24-02
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理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得到改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思想前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以往“满堂灌”的观念,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教师重视课前备课,掌握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角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做好教学的前提条件。
3、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归宿。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计划性、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单一、套路、机械的教学模式,“用心”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人的思想是从想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或者是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三、有效的课堂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上课都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寓教与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但是,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活动而活动,缺少明确的活动目标,表面上看似热闹,整节课好象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却甚少,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更不要提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了。所以,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开展数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则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把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这样的活动才起到了活动的作用, 才是有效的活动.
四、有效的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①、分工明确。②、建立机制。③、适时引导。
五、有效的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很好”、“真棒”的赞许声,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一种“模糊评价”现象,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所谓导向功能,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好”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