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其中,阅读能将作者所写的文字通过理解以画卷的形式显现在读者心中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必须从小学生时期就开始培养。本文就从小学生阅读能力如何培养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语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89-02
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行为的内在起点和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老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觉得这堂课很有趣。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内在动力,智慧,潜能。让学生以学习为乐,自然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1.1 电教手段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电教已步入到现代教育中。小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他们仅对形象直观的事物能够理解,因此,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将文中抽象事物翻版成形象直观的事物。而电教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一小学生教育弊端。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一文,讲述了三名战士保护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站士们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学生们没有体验过那种艰苦的环境,所以不明白战士们为祖国所作的贡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影片的形式展现出“原始森林深处”,“风雪交加”,“无边无际”,“隔绝”,“小屋没有电”等画面。学生们可以直观的感觉到其中的辛酸,进而就有兴趣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
1.2 多样化培养兴趣
每堂课都由教师生情并茂地讲完45分钟,尽管教师讲得多么生动,多么的富有感染力,学生也会对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更甚者会讨厌这门学科,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变招”,玩出“新花样”,时时给学生带来惊喜。这样,学生固然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下面就说说语文课“玩花样”。
(1)“下话题,大道理”。我在课堂上曽让学生谈家中每个成员,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他们都能明白的表述每个家庭成员的习惯和优缺点。最好由我引出:每个人都必须尊敬长辈,团结同胞。一堂课就这样圆满落幕。这个活动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目的,最终完成语文教学的实质。
(2)我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课外读物。我知道要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学生就必须要相当地熟悉读物内容,并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能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得反复阅读读物。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2 培养语感
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心,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的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而读又能很好的培养语感。
2.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复的阅读不但能让学生学习文章该怎么写,还让学生知道文章该写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丰富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仔细品读,使学生进入作者的语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例如,教学《小小的书橱》一文第四小节时,采用同桌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齐读,并结合诗歌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句式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反复读的方式深化诗文表达的感情,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
2.2 比较阅读,培养语感
作者的用词精妙就可以用比较阅读的形式得到体现。对文中一些表达力强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增改,替代,删除等方式变换后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是培养预感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依靠”替代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朗读并比较其句义的变化。通过比较后,学生体会到:“依偎”能充分体现“台湾”,“海南”与“祖国”之间的那种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这样,在比较阅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词精妙,达意准确。
2.3 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体验的。就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许都能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对小学生而言,这种体验是非常微妙的。如此,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着力培养。这样,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所表达的事物,以此诱发学生的语感。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教学的根本又是多读。多读就能培养起语感,有了语感,阅读起来就能得心应手。这样,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语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89-02
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行为的内在起点和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老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觉得这堂课很有趣。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内在动力,智慧,潜能。让学生以学习为乐,自然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1.1 电教手段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电教已步入到现代教育中。小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他们仅对形象直观的事物能够理解,因此,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将文中抽象事物翻版成形象直观的事物。而电教手段恰好能解决这一小学生教育弊端。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一文,讲述了三名战士保护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站士们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学生们没有体验过那种艰苦的环境,所以不明白战士们为祖国所作的贡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影片的形式展现出“原始森林深处”,“风雪交加”,“无边无际”,“隔绝”,“小屋没有电”等画面。学生们可以直观的感觉到其中的辛酸,进而就有兴趣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
1.2 多样化培养兴趣
每堂课都由教师生情并茂地讲完45分钟,尽管教师讲得多么生动,多么的富有感染力,学生也会对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更甚者会讨厌这门学科,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变招”,玩出“新花样”,时时给学生带来惊喜。这样,学生固然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下面就说说语文课“玩花样”。
(1)“下话题,大道理”。我在课堂上曽让学生谈家中每个成员,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他们都能明白的表述每个家庭成员的习惯和优缺点。最好由我引出:每个人都必须尊敬长辈,团结同胞。一堂课就这样圆满落幕。这个活动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目的,最终完成语文教学的实质。
(2)我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课外读物。我知道要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学生就必须要相当地熟悉读物内容,并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能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得反复阅读读物。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2 培养语感
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心,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的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而读又能很好的培养语感。
2.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复的阅读不但能让学生学习文章该怎么写,还让学生知道文章该写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丰富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仔细品读,使学生进入作者的语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例如,教学《小小的书橱》一文第四小节时,采用同桌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齐读,并结合诗歌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句式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反复读的方式深化诗文表达的感情,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
2.2 比较阅读,培养语感
作者的用词精妙就可以用比较阅读的形式得到体现。对文中一些表达力强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增改,替代,删除等方式变换后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是培养预感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依靠”替代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朗读并比较其句义的变化。通过比较后,学生体会到:“依偎”能充分体现“台湾”,“海南”与“祖国”之间的那种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这样,在比较阅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词精妙,达意准确。
2.3 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体验的。就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许都能激起学生的无限想象。对小学生而言,这种体验是非常微妙的。如此,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着力培养。这样,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所表达的事物,以此诱发学生的语感。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教学的根本又是多读。多读就能培养起语感,有了语感,阅读起来就能得心应手。这样,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