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石头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如果你喜欢看石头,那你就去万山群岛吧。在我看来,万山群岛的石头,是天底下最好看的石头。真的,我不骗你。
  其他地方也有供人看的石头,但那些石头都不像石头。它们有的像人,有的像兽,有的像鬼。当地的人为了招徕游客,往往还煞费苦心地给那些石头命了名,比如望夫石,领袖石,罗汉石;又比乌龟石,金猴石,卧牛石;还比如山鬼石,河神石,水妖石。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些蹩脚的名字,这都是些骗人的把戏,而且骗得又极不高明,像哄三岁小孩。我也不喜欢看这类石头,它们像这像那,唯独不像石头,没什么看头。乍看还有一丝兴奋,但看过之后,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那种感觉有点儿像看泰国人妖。
  万山群岛的石头,是真正的石头。它们不作秀,不扭捏,不变态。它们什么都不像,只像石头。事实上,它们也不愿意像别的什么东西,只愿意像石头自己。它们很真实,很纯朴,也很自信。它们觉得石头就是石头,天生如此,理应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没必要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更没必要去装神弄鬼,乔装打扮,模仿其他什么玩意儿。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万山群岛的石头是天底下最好看的石头。它们经看,耐看,看了还想看。
  2
  万山群岛上的石头,铺天盖地,不计其数。假如你有本事,能把岛上的石头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来,那我就封你为岛长。要是当上了万山群岛的岛长,那你可就幸福死了,每天都可以吃海鲜,沐海风,听海涛,还可以随心所欲地看岛上的石头。
  我发现,万山群岛的石头,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无论站着的还是躺着的,无论成群的还是落单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形状,那就是圆。这个圆,不是圆滑的圆,而是圆满的圆,圆润的圆,圆熟的圆。在其他地方,我还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圆的石头。其他地方的石头,大都是奇形怪状的,要么瘦骨嶙峋,要么千疮百孔,要么张牙舞爪,让人看了感到陌生,感到忧虑,甚至感到恐惧。而万山群岛上的这种圆石头,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老实厚道,安全可靠。你可以随便地摸它们,它们温顺而细腻,手感好极了;你可以放心地坐它们,它们坚实而光滑,绝对不会扎屁股;你可以任性地骑到它们身上,它们宽厚而本分,比骑马骑骆驼还要舒服;你可以慵懒地睡在它们上面,它们平展而稳当,比睡床睡沙发还要惬意……
  倘若要问,万山群岛的石头为什么会这么圆?我想,这一定与大海有关。开始的时候,它们也许是有棱角的,也许是凸凹不平的,也许是怪模怪样的。后来,因为身临大海,它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惊涛与骇浪的拍打。日积月累,地老天荒,它们就没有棱角了,就不凸也不凹了,就改变模样了,就圆了。
  3
  接下来,我要给你描绘一下万山群岛石头的颜色。作为一个旅行家,作为一个观光客,作为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你一定要好色。请你别误会,我这里所说的色,并非女人的姿色,而是指大自然的颜色,当然包括石头在内。
  每个地方的石头都是有颜色的。在别的地方,我见到过的石头大致有三种颜色。一种是密林中的青石,呈黧黑色,看上去阴森,坚硬,冰冷,有点儿像黑社会老大,让人看了浑身发凉,不寒而栗;另一种是山坡上的麻壳石,呈烟灰色,看上去黯淡,深沉,诡秘,颇似那些跑江湖的算命先生,让人看了心生疑窦,忐忑不安;还有一种是河滩上的鹅卵石,呈月白色,看上去皎洁,亮丽,妩媚,犹如风月场上抹了粉的女子,让人看了心慌意乱,欲念丛生。对我来说,上述三种颜色的石头都不好看。看它们,你很少产生美感,更多的是刺激。
  万山群岛石头的颜色,与其它地方的石头迥异。我该怎样描绘它们的颜色呢?我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在万山群岛的石头面前,我头一回感到了自己的平庸与弱智。不过,有一个被文人们用滥了的形容词,倒是可以勉强一用,这个词就是红。当然,万山群岛的石头不是一般的红,既不是大红也不是微红,既不是深红也不是浅红,既不是紫红也不是绛红。火红,殷红,赭红,这些词都用不上。怎么说呢?我给你这样说吧,它们是朝霞与晚霞打破时空相互交融的那种红。这种红是烈日晒出来的,是狂风吹出来的,是海潮舔出来的。它红得绚烂,红得瑰丽,红得透彻,红得纯正,红得大气,红得有沧桑感,红得有美学意味。
  看着万山群岛石头的颜色,你会感到无比的温暖,你会感到无比的宁静,你会感到无比的自在,你会感到你的胸怀突然被扩大了,你会感到你的灵魂突然被净化了,你会感到你的境界突然被提升了。
  4
  万山群岛的石头,不仅形状好,颜色好,而且性格也好。多的不说,这里我只给你说一点。不过,在说石头之前,我想先说一下你。你有个毛病,既忍受不了寂寞,又承受不了喧闹。所以你总是很痛苦,还常常给别人带来不快。万山群岛的石头可不像你,它们既能群居,也能独处,性格好得不得了。
  万山群岛由三百多个岛屿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澳岛,桂山岛,外伶仃岛,还有万山岛。万山岛上有个地方叫浮石湾。那是一个半月形的海湾,湾里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石头。乍一看,这里仿佛正在举行一个岛上最大规模的石头会议,每个岛上的石头都赶到这里来了。最让我惊诧的,还不是这里的石头如此多,而是这些石头的性格。它们虽然大小不一、高矮有别、胖瘦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合群。这么多的石头聚在一起,居然如此亲密,如此团结,如此和谐,像是一个妈生出来的。你看它们,挨得多么近,贴得多么紧,简直是一种偎依状。是的,就是偎依。它们相互偎依着,相互支撑着,相互温暖着。
  在东澳岛漫步的时候,我迎面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石头。它雄踞海边,巍峨挺拔,看上去粗犷而豪放。坦率地说,我对那些过于阳刚的东西不是太感兴趣。可是,我正要匆匆走开时,却猛然发现这个巨大的石头上面还有一个小石头。小石头至少比大石头小一百倍,就像一个弱小的孩子坐在一个壮汉的肩上。由于这个发现,我又停留下来,仔细打量这一大一小两个石头。小石头显然不是从大石头上生长出来的,它的形状和颜色都与大石头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是,大石头对小石头却非常亲。我一眼看出了它对小石头的温情与暖意。更重要的是,我欣喜地看到了大石头阴柔的一面。
  我在外伶仃岛上住了一夜,住在山顶上的别墅里。在临近别墅的小路旁边,有一个浑圆的大石头,至少有撑开的帐篷那么大。显而易见,它是被当作观赏石从海边运到这里的,四周除了花草和树木,再也看不见第二个石头。它孤零零地坐落在路边,形单影只,身边连一个伴儿也没有。按说,这个石头是孤独的。但是,它丝毫不感到寂寞,更不感到忧伤。相反,它很乐观,很开朗,很悠然,好像还在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孤独之美。暮色四合时,花草和树木都暗了下来,而这个孤独的石头却还亮着。凌晨,花草和树木都还在朦胧之中,而这个孤独的石头却早已亮了。
  5
  如果你真要去万山群岛看石头,我想给你一个建议。看石头的时候,你一定要怀着一颗平常心,眼光也一定要是平常人的。我的意思是说,你一定要把石头当石头看,千万不能学那些酸溜溜的文人,看石头时心猿意马,总想从石头上看出点其他什么来。石头就是石头,尤其是万山群岛的石头。如果你把万山群岛的石头看成了其他什么,那你肯定看走眼了。
  看万山群岛的石头,你就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看,规规矩矩地看。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出它们的美来。你没必要想入非非,故作高深,硬把自己往思想泥沼里逼。你更没必要像文人们那样搞什么修辞,又是比喻,又是引申,搞得酸溜溜的,让人肉麻,甚至起一身鸡皮疙瘩。实话跟你说吧,文人们搞修辞,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有问题,许多事物,他们都看不明白,看不清楚,看不懂。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借修辞来虚晃一枪,吓唬一下普通老百姓。
  在文人们惯用的各种修辞伎俩中,最让我讨厌的是拟人。我们省里有一位文人,先我去了一趟万山群岛,回来之后写了一篇游记刊于报端。在那篇文章中,他也写到了万山群岛的石头。令人恶心的是,他居然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石头把自己好好地美化了一番。我觉得,他真是恬不知耻。在现实生活中,他虚与委蛇,追名逐利,贪得无厌,哪有资格与万山群岛的石头相提并论呢?不仅他没有,我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没有这个资格。在我看来,人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压根儿比不上石头,更比不上万山群岛的石头。
  如果有下辈子,我发誓再不做人。我要去万山群岛做一个石头。
  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刊主编。责任编校:覃少平
其他文献
针对中学生目前的写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最大的困扰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真的没有米吗?我认为作文之米无处不在。  这里,笔者就以本班级学生两次作文练习《坚守内心的美丽》和《倾听》为例来谈谈如何找到可以下锅的米。  到生活中抓米。生活的写作空间很大,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来自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在写《坚守内心的美丽》时,有学生选材于自己的邻居,写一位退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8年的历程。应该说,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确也是万紫千红诗意盎然。但是,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课堂老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新的弊端又不断暴露。现仅以阅读课为例,说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落后  1.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唤醒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决定了语文课程与生命关怀具有天然的联系。“言为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最温情、最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途径。  现实的语文教育往往疏忽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
古人创作讲求“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这里的“来历”与“出处”就是模仿创作的范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仿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毛泽东曾仿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创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名句。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善于模仿,进而达到自然纯熟的境界呢?  一.偷其字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期望于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
今年6月15日早晨上早自习,我一进办公室,听同事道汪金权老师逝世噩耗,心中堵得慌。   汪老师始终是蕲春三中的校友,始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友。他在我校,永远是语文老师乃至其他学科老师的前辈;他在湖北省甚至全国教育界,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老师们的泰斗”。我觉得理应写点什么,怀念我县教育战线心目中的伟大而平凡的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件事是难以忘怀的。   大约是2006年腊月底,那时我县
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考试结束后,考生和九年级语文教师一片哗然,学生大喊“坑爹”,教师感叹“坑老师”。因为这首诗《中考指南》没收录,不在复习之列。这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荷”专题里的一首诗,平时教学只要学生理解大意,会背诵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确实让教师和考生始料未及。这致使很多考生在考场上束手无策,白白丢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下面,结合本人在初中教学中的几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对“三味”语文课堂的理解与实践。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1年,语文味
同学们,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文学和当作家的体会。  只要一个人还活在世上,都跟文学脱离不了干系。如果你讨厌文学,文学就像苍蝇一样跟着你,让你烦;如果你爱好文学,文学就像花香一样熏陶你,让你心情舒畅。作为学生,你每天学习的语文课,读到的基本都是文学作品,而且都是经典的。在生活中,你说话有文采,能引经据典,别人会说你是喝过墨水的人;你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广告辞,都与文学有关,如“喝XX酒,做
楚尾吴头的交通要冲,渊远浩瀚的长江之滨,坐落着资源丰富的江南重镇——黄石。东临车水马龙的颐阳路,西依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在这闹市中有着一方净土,她就是湖北省综合办学实力五十强学校——黄石八中。闹市不闻蝉噪音,隔墙却晓读书声。在这样一片自由民主的人文沃土上,孕育着一朵瑰丽奇葩,那就是八中语文教研组。  心无杂念道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船渡人”。八中语文组现有22位教师,其中
语文教学目标的叙写,应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上的“怎么写”,即叙写的模式,二是内容上的“写什么”,即目标的定位。拙作《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三种模式》(本刊2013年第2期)谈的是前者,本文将谈后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诚然,语文学科有着莫大的丰富和灵动,但对语文教师来说,也面临甄别与取舍的艰难。即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