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来源 :杭州·党政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坚定不移地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大力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硬实力,无论是经济力量还是军事力量,提高很快,令人自豪和振奋,毋庸多言。但是相对而言,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远远跟不上“硬实力”发展的步伐。虽然,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有所提高。从国内而言,各种文化产业和大众传播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日渐昌盛;从国际而言,中国的文化,包括语言、艺术、戏曲、音乐、武术等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欢迎,许多国家开设了“孔子学院”,并掀起了学习中文、武术的热潮。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了一定提高。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出现了四个不相适应,特别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挑战下,尚缺少必要的防御能力和还手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经济和军事硬实力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二是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三是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与有效抵御西方文化软实力的入侵不相适应。
  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作一般性的宣传和号召,空洞无力,不接地气,走走过场。也不能叶公好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有余悸,说它毕竟产生在古代,提倡以后,是否会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否会有封建毒素等。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很难禁止西方不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但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努力推陈出新,不仅可以在这片“沃土”上培植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首先要清明政治,坚持不懈地将反腐斗争进行到底。各级领导要清正廉洁,勤于学习,深刻领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有关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战略意义和迫切性,不务空谈,不走过场,变被动为主动,从各个方面起好表率作用。这当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其次在技术层面上要有所进步,如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电影、动漫、互联网、小说的宣传功能,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弘扬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道德水准。
  第三,要善于区分“香花”和“毒草”,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基础上,要坚决防止和取缔一切反动、腐朽、别有用心、尤其对青少年有毒害作用的思想文化。
  第四,要扫除一切阻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错误认识。
  扫除三种错误认识
  一种是怀疑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认为这不过是在说说故事而已。这种错误认识,多数存在于青少年身上。以前,人们经常用一些古训和格言来激励自己,将它们看作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如孔子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西汉大将霍去病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一副对联中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此等等。青少年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容易培养起社会正义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每当国家遇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即使是一些富家子弟,也能随时准备为国家和民族献身,这方面的例子,在史书中可谓比比皆是。可是今天的某些青少年,对这些古训和格言,要么不愿听,要么不相信,认为它们不过是一种宣传,与自己毫无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今天的家长和学校,对小孩从幼儿到青少年,不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而是大量灌输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教科书中也很少有关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于是个人奋斗、成名成家、自私自利完全充塞了他们的脑袋。待这些人长大后,再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仅不容易相信而且会产生抵触情绪。二是今天人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所谓历史片,大都质量低劣,或是脱离历史事实的胡编乱造(抗战剧也是如此),或是为了通过媚俗以获取票房价值,没有真正将思想教育融入其间。而年轻的观众往往将它们看成为是真实的历史。假作真时真亦假,人们就不会相信中国古代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存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种是以左的思想来看待传统文化,认为它已经过时,已经发挥不了作用。这种认识,主要存在于某些干部身上。实际上,要彻底解除这种错误思想很简单,我们只要问他们:中国历史上像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爱国思想,以国民党将领张自忠为代表的国军某些将士的抗日爱国精神,像新中国刚建立,以钱学森、李四光、王淦昌、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大批著名科学家,他们放弃在国外的良好待遇,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爱国行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因为他们都受到过中国历史上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就说明,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将会如虎添翼,不可估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能早日建成。
  再一种是不加分析地将某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封建、腐朽、有害的东西而摒弃。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大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孝为百善之首的孝行文化;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文化;不偏不倚的中庸文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廉政文化;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忠贞文化;童叟无欺的商业文化;与人为善的和谐文化;尊师重教的教育文化;一诺千金的诚信文化;团结互助,不计个人得失的友善文化;待人以礼的礼仪文化;结草衔环的感恩文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纳谏”文化;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敬业文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文化;投笔从戎、闻鸡起舞的尚武文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文化等等。以上优秀文化,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许多实例。
  正像世界上没有任何绝对纯粹的东西一样,在上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里,当然也免不了会夹带着一些糟粕,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并不足怪。对此,我们应该抱有正确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以偏概全,不及其余。即使某些文化确实有副作用,在今天也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将它克服。不能因噎废食,将桶里的小孩与脏水一起倒掉。
  (作者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元认知的角度,对河北农村生源大学生英语学习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受试者成绩与元认知策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元认知策略使用多的受试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