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硐塔金矿主要赋存于下伏漫山组老变质岩与上覆高于庄组白云岩之间的拆离断层中,拆离断层主体被细粒二长花岗岩床侵入。
[关键词]金矿 地层 构造 断裂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48-1
1区域地质背景
金硐塔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军都山构造岩浆岩带—大河南抬斜断块的东部。
本区经历多次地壳运动,以断裂构造为主,为本区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良好的导矿通道和储矿空间。
2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主要为长城系高于庄组,控矿构造为阜平变质核杂岩外围次拆离断层及北西向韧~脆性剪切带。
2.1地层
(1)阜平群。漫山组:基底变质岩系,含铁建造片麻岩。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东南部。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夹变粒岩等,底部为磁铁石英岩透镜体。区内许多含金矿脉赋存于该组地层内,其顶底板围岩均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也可能是金矿形成的矿源层。(2)长城系。高于庄组:大面积出露于矿区西北部,呈单斜状产出,与漫山组接触带及其上下部位常被花岗斑岩、闪长岩岩床侵位,岩床与接触带产状基本一致,反映出太古界变质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呈拆离滑脱接触的特征。
2.2构造
区内地层产状以单斜为主,构造以断裂为主,与矿化关系密切。按产状可分为两组:①北西向断裂:分布于矿区中东部,活动时间长,具继承性,早期为韧~脆性,后期被脆性改造,大部分被辉绿岩脉充填,表现为沿辉绿岩的上下盘硅化石英脉、黄铁矿化断层及断层碎裂岩较发育;在东南部石英闪长岩株,则表现为断裂破碎裂隙,多具蚀变矿化,是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②北东向断裂:为次级拆离断层,呈低角度张扭性,表现为沿高于庄组与漫山组接触带拆离、或沿高于庄组地层的层间滑动。断裂一般规模较大,控制了高于庄组下部花岗斑岩床的产出,是本区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沿次级拆离断层往往形成较大规模含金矿脉。
2.3岩浆岩
区内西北侧为大河南中酸性杂岩体,中部出露石英闪长岩岩株,其长轴呈北西向椭圆形,岩体顶盖残留发育,外围矿化发育,岩体内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两组含矿裂隙,裂隙具有较强的黄铁矿化;岩体西部与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接触带中见有铜矿化。区内脉岩主要为辉绿岩脉,呈北西向侵入,纵穿基底、盖层和大河南杂岩体,延伸远、规模大。细粒二长花岗岩呈岩床状侵位于漫山组与高于庄组接触带或高于庄组地层中,基本上呈顺层状产出,规模巨大,多层侵入。本次多处重要的金矿化与之有关,甚至岩床本身即可为矿体,是本区重要的成矿类型。
2.4变质作用和蚀变特征
前寒武纪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本区阜平群古老的结晶基底,主要岩性为各种片麻岩和变粒岩,局部夹磁铁石英岩。这些老地层中金的丰度值较其它地层高,或许是本区金矿的矿源层。吕梁期和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及构造热液活动使本区的老地层局部产生强烈的蚀变,并伴随着金、银、铜、铅、锌矿化。围岩蚀变: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等。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脉分布规律及赋存特征
本区已发现金矿脉14条,其特点:①基本围绕石英闪长岩株分布。②其空间分布及产状等严格受次生构造裂隙控制;③蚀变类型主要是硅化、绢云母化、黄(褐)铁矿化等,以构造蚀变碎裂岩的形式存在。从矿脉赋存状态来看,本区含金矿脉大致分两种类型:一是受低角度次级拆离断层控制,矿体呈脉状,规模较大,矿化较好,产状与高于庄组和漫山组接触带基本一致,属缓倾型;二是受北西向剪切断裂控制,呈脉状、透镜状,时间较晚,属陡倾型,其规模不大,矿化一般。
3.2矿体特征
已知区内的两条矿脉:①号脉位于矿区西部,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赋存于下伏漫山组老变质岩与上覆高于庄组白云岩之间的拆离断层中,主体被细粒二长花岗岩床侵入,在岩床的下盘拆离断层发生再次活动,成为矿化发育、矿体聚集的空间。矿体由蚀变碎裂岩组成,矿化以金为主,矿脉空间分布、形态、产状等严格受拆离断层控制,产状变化较大,控制长度较长,厚度变化较大。②号脉位于区内东南部,矿床类型为蚀变岩+石英脉型。受主拆离带下部片麻岩中次级拆离断层控制,构造蚀变带极为稳定。矿石品位跳跃性强,无规律可寻。
3.3矿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
本区矿石类型多为构造蚀变岩型,矿物成分与矿化蚀变类型有极大关系。矿石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偶见黄铜矿。黄铁矿多呈它形粒状沿细小裂隙分布,或星散粒状分布,其含量与含金品位呈正比。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方解石、高岭石、绿泥石等。矿石结构:①交代结构—褐铁矿交代黄铁矿,绢云母交代斜长石;②碎裂结构—石英裂隙内发育有石英碎粒、金属矿物等;③碎斑结构—斜长石、石英等组成碎斑;④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由粒状的石英、斜长石和片状的绢云母、绿泥石组成。矿石构造:①细脉浸染状构造—黄铁矿沿石英裂隙充填;②斑点构造—金属硫化物聚集成的斑点。
3.4矿石类型
本区已发现矿脉类型;①石英脉型;②蚀变碎裂岩型;③蚀变岩+石英脉型。
3.5矿体的围岩和夹石
围岩主要有蚀变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及白云岩等;夹石主要是蚀变岩。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其多呈细脉状、网脉状,多位于蚀变碎裂岩的内部。蚀变岩:黄褐色—褐色,鳞片及粒状变晶结构,块状及条带状构造,矿物成分有次生石英、白云石等。
3.6矿床成因
本区燕山期多期次、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河南等杂岩体,各类岩脉在新老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形成了细粒二长花岗岩床。岩浆期后的热液从地壳深部带来了丰富的热源、矿源和水源。大断裂的次级构造提供了良好的导矿通道和容矿场所,热液沿构造薄弱面侵入,含金等有用物质的热液沿构造活动带迁移,并在局部地段沉淀富集。结合矿物组合和蚀变类型分析,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4找矿方向
找矿标志:①新老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及细粒二长花岗岩床;②石英脉和构造蚀变碎裂岩带;③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带;④化探异常及老硐。区内阜平群基底变质岩系和长城系碳酸盐岩地层可作为金多金属的矿源层。变质核杂岩外围拆离断裂十分发育,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矿空间。闪长岩岩株和岩床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矿源、水源和热源,具有寻找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
①号脉深部工程见矿效果好。无论是沿走向,还是沿倾向加密,都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另外,发现区内有全岩金矿化的煌斑岩脉,其规模和品位也具有进一步工作和评价的价值。
[关键词]金矿 地层 构造 断裂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48-1
1区域地质背景
金硐塔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军都山构造岩浆岩带—大河南抬斜断块的东部。
本区经历多次地壳运动,以断裂构造为主,为本区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良好的导矿通道和储矿空间。
2矿区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主要为长城系高于庄组,控矿构造为阜平变质核杂岩外围次拆离断层及北西向韧~脆性剪切带。
2.1地层
(1)阜平群。漫山组:基底变质岩系,含铁建造片麻岩。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东南部。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夹变粒岩等,底部为磁铁石英岩透镜体。区内许多含金矿脉赋存于该组地层内,其顶底板围岩均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也可能是金矿形成的矿源层。(2)长城系。高于庄组:大面积出露于矿区西北部,呈单斜状产出,与漫山组接触带及其上下部位常被花岗斑岩、闪长岩岩床侵位,岩床与接触带产状基本一致,反映出太古界变质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呈拆离滑脱接触的特征。
2.2构造
区内地层产状以单斜为主,构造以断裂为主,与矿化关系密切。按产状可分为两组:①北西向断裂:分布于矿区中东部,活动时间长,具继承性,早期为韧~脆性,后期被脆性改造,大部分被辉绿岩脉充填,表现为沿辉绿岩的上下盘硅化石英脉、黄铁矿化断层及断层碎裂岩较发育;在东南部石英闪长岩株,则表现为断裂破碎裂隙,多具蚀变矿化,是区内重要的控矿构造。②北东向断裂:为次级拆离断层,呈低角度张扭性,表现为沿高于庄组与漫山组接触带拆离、或沿高于庄组地层的层间滑动。断裂一般规模较大,控制了高于庄组下部花岗斑岩床的产出,是本区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沿次级拆离断层往往形成较大规模含金矿脉。
2.3岩浆岩
区内西北侧为大河南中酸性杂岩体,中部出露石英闪长岩岩株,其长轴呈北西向椭圆形,岩体顶盖残留发育,外围矿化发育,岩体内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两组含矿裂隙,裂隙具有较强的黄铁矿化;岩体西部与高于庄组碳酸盐岩接触带中见有铜矿化。区内脉岩主要为辉绿岩脉,呈北西向侵入,纵穿基底、盖层和大河南杂岩体,延伸远、规模大。细粒二长花岗岩呈岩床状侵位于漫山组与高于庄组接触带或高于庄组地层中,基本上呈顺层状产出,规模巨大,多层侵入。本次多处重要的金矿化与之有关,甚至岩床本身即可为矿体,是本区重要的成矿类型。
2.4变质作用和蚀变特征
前寒武纪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本区阜平群古老的结晶基底,主要岩性为各种片麻岩和变粒岩,局部夹磁铁石英岩。这些老地层中金的丰度值较其它地层高,或许是本区金矿的矿源层。吕梁期和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及构造热液活动使本区的老地层局部产生强烈的蚀变,并伴随着金、银、铜、铅、锌矿化。围岩蚀变: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等。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脉分布规律及赋存特征
本区已发现金矿脉14条,其特点:①基本围绕石英闪长岩株分布。②其空间分布及产状等严格受次生构造裂隙控制;③蚀变类型主要是硅化、绢云母化、黄(褐)铁矿化等,以构造蚀变碎裂岩的形式存在。从矿脉赋存状态来看,本区含金矿脉大致分两种类型:一是受低角度次级拆离断层控制,矿体呈脉状,规模较大,矿化较好,产状与高于庄组和漫山组接触带基本一致,属缓倾型;二是受北西向剪切断裂控制,呈脉状、透镜状,时间较晚,属陡倾型,其规模不大,矿化一般。
3.2矿体特征
已知区内的两条矿脉:①号脉位于矿区西部,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赋存于下伏漫山组老变质岩与上覆高于庄组白云岩之间的拆离断层中,主体被细粒二长花岗岩床侵入,在岩床的下盘拆离断层发生再次活动,成为矿化发育、矿体聚集的空间。矿体由蚀变碎裂岩组成,矿化以金为主,矿脉空间分布、形态、产状等严格受拆离断层控制,产状变化较大,控制长度较长,厚度变化较大。②号脉位于区内东南部,矿床类型为蚀变岩+石英脉型。受主拆离带下部片麻岩中次级拆离断层控制,构造蚀变带极为稳定。矿石品位跳跃性强,无规律可寻。
3.3矿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
本区矿石类型多为构造蚀变岩型,矿物成分与矿化蚀变类型有极大关系。矿石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偶见黄铜矿。黄铁矿多呈它形粒状沿细小裂隙分布,或星散粒状分布,其含量与含金品位呈正比。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方解石、高岭石、绿泥石等。矿石结构:①交代结构—褐铁矿交代黄铁矿,绢云母交代斜长石;②碎裂结构—石英裂隙内发育有石英碎粒、金属矿物等;③碎斑结构—斜长石、石英等组成碎斑;④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由粒状的石英、斜长石和片状的绢云母、绿泥石组成。矿石构造:①细脉浸染状构造—黄铁矿沿石英裂隙充填;②斑点构造—金属硫化物聚集成的斑点。
3.4矿石类型
本区已发现矿脉类型;①石英脉型;②蚀变碎裂岩型;③蚀变岩+石英脉型。
3.5矿体的围岩和夹石
围岩主要有蚀变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细粒二长花岗岩及白云岩等;夹石主要是蚀变岩。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其多呈细脉状、网脉状,多位于蚀变碎裂岩的内部。蚀变岩:黄褐色—褐色,鳞片及粒状变晶结构,块状及条带状构造,矿物成分有次生石英、白云石等。
3.6矿床成因
本区燕山期多期次、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河南等杂岩体,各类岩脉在新老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上形成了细粒二长花岗岩床。岩浆期后的热液从地壳深部带来了丰富的热源、矿源和水源。大断裂的次级构造提供了良好的导矿通道和容矿场所,热液沿构造薄弱面侵入,含金等有用物质的热液沿构造活动带迁移,并在局部地段沉淀富集。结合矿物组合和蚀变类型分析,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4找矿方向
找矿标志:①新老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及细粒二长花岗岩床;②石英脉和构造蚀变碎裂岩带;③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带;④化探异常及老硐。区内阜平群基底变质岩系和长城系碳酸盐岩地层可作为金多金属的矿源层。变质核杂岩外围拆离断裂十分发育,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矿空间。闪长岩岩株和岩床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矿源、水源和热源,具有寻找内生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
①号脉深部工程见矿效果好。无论是沿走向,还是沿倾向加密,都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另外,发现区内有全岩金矿化的煌斑岩脉,其规模和品位也具有进一步工作和评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