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纳西人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崇忍利恩说:我是开天九兄弟的后裔,我是辟地七姊妹的后代,我是白海螺狮子的后代,我是金黄大象的后代,我是大力士久高纳布的后代,是翻越九十九座山,人皆称赞的民族,是走过七十七个地方,人皆称颂的民族,是六颗昴星闪耀在天空的民族,是北斗七星照耀大地的民族,把大江引进嘴里不解渴,把若罗神山能揣在怀里,三根腿骨一口吞不会哽,炒面三升一口咽不会呛,杀也杀不死的民族,砸也砸不死的民族。
  
  “我说着我喜爱的语言,因为那就是我自己;我们向孩子们传授我们喜爱的语言,因为要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谁。”这是2003年联合国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报告中的一句话。曾经亲耳听一个纳西母亲说:“ 我就是不让我的孩子说纳西话,因为这会影响他的普通话发音。”母亲没有错,在这个时代,能发标准的普通话是一个纳西孩子能够在将来更强地参与竞争的前提,就像掌握一门外语更容易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一样。近几年,旅游发展起来了,旅游这把“双刃剑”的一刃觉醒了已沉默多年的东巴文化,曾经繁盛的纳西东巴文化仿佛重新受到重视,景象一片繁荣,可是真实的背后是,这古老的文化是最终沦为旅游的“副”产品呢,还是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被纳西人传承,用独特的方式理解和延续这个民族的精神。
  
  在本期话题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插播两则“新闻”。一是:2003年1月29日,原纳西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县小学教育中开设纳西语言传承和普及教育的决议》,并经过师资培训在全县范围内纳西族聚居和杂居区小学铺开,于同年9月在各小学开设了东巴文化课。二是:2007年和文光老师在暑期免费开办纳西文化传承班,参与者大多是在校的不太了解自己的纳西文化的大学生。
  
  “新闻”播送完毕,那么作为传授东巴文化的学者、老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和文光
  《玉龙山》:想知道以前是否做过关于东巴文化的研究工作?
  和文光:也没有特别研究过,主要是受家庭影响比较大,从小生活在纳西之家,非常热爱纳西文化。纳西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我最多挖掘和掌握的是纳西民俗文化,而东巴文化,它只是隶属于民俗的一个范畴。因为对民俗等文化的挖掘,从而也就喜欢上了东巴文化,特别是做音乐、舞蹈方面的研究,也就渐渐开始学会写东巴字。纳西族的婚礼、起房、葬礼等上都兴唱个不同的歌,请东巴大师搞个法事或祈式活动,在纳西族这所有活动中东巴文化都渗入了其中。
  《玉龙山》:我们都知道和老师暑期开了个东巴文化传承班,那么想知道是什么缘起让您在暑期开设这样一个班呢?
  和文光:我是一个家族都投入在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发现这亦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刚开始时需要有人来带头才能带动起更多的人投入到其中。我是带着一种尝试的心理,利用暑期这个时间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有素养的团体来传授东巴文化的。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群体呢?主要是我觉得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如果连这个有素质的群体都对自己的母语失去了兴趣,那么纳西文化断传的可能性就相当大。另外,我以前就是个当老师的,也曾在各大高校进行过讲座,要开办这样一个班,也是能力所及之事。
  《玉龙山》:今后和老师在东巴文传承方面有何打算?有什么希望呢?
  和文光:我现在预想着开一个纳西合唱团,想要学员们五会:一会一种纳西民间乐器,二会唱纳西歌,三会跳纳西舞蹈,四会用汉语、英语、纳西语介绍自己的文化,五会做生意(呵呵,那自然是教孩子们长大后在社会上如何谋生)。
  我希望纳西族儿女们都能唱些最基本的纳西歌,会写些基本的东巴字。我还希望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做好东巴文化的传承工作,因为热爱,所以我本身非常地愿意付出。我希望只要是纳西人,就不要忘了自己是谁。
  《玉龙山》:和老师在整个的传承文化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和文光:许多人都觉得纳西东巴是很神秘的,甚至是令人费解的,确实如此,以前真正的东巴是能够唱经、写东巴字、做东巴法事,乃至是会算卦的人。唱经是在做法事的同时跟着仪式的进程而不断改变经文腔调,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东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现丽江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在东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层,因此,我觉得需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精力、一定的心血、一定的资金,才能加深对东巴文的传承。
  
  


  和秀清:(古城区中心小学纳西语老师)
  《玉龙山》:想知道一个星期开了几节东巴文化课?每个年级都有吗?
  和秀清:一节。课目太多了,只排得出一节。我上六个班,上的是三、四年级,这个课只有一到四年级有。
  《玉龙山》: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都讲些什么呢?进度如何?
  和秀清:学生们都相当喜欢,只要一上这门课就非常高兴,很雀跃。主要是教些儿歌、象形文字、口语对话、纳西民间故事什么的。我一个星期会安排不同的内容,孩子们首先是纳西拼音要过关,这样,汉族学生也能自己拼读了。其实也说不上什么进度,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纳西文的兴趣,所以尽量降低了其难度,以鼓励和表扬学生为主。只是想学生们能说些基本的问候和礼貌用语,能写些基本的东巴文字,唱一些纳西儿歌。(说着,和老师还拿出了她收集的教材给我看,有《纳西族谚语科空》、《纳西族基础语法》等等。)自己是尽量地挖掘更多的教材,希望能更好地去教学生。(和老师有很多教材是关于纳西拼音的,都是很久以前就出版的,现在可能已经很难找到这么传统古旧的书了。和老师是个很细心认真的人。)
  《玉龙山》:想知道和老师对于这门课程寄予什么希望呢?
  和秀清:我觉得单靠一个星期一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东巴文化能得到家庭、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家长都认为母语不参与考试,学了也没有用,所以家中根本不让孩子讲,其实这样是剥夺了孩子们讲母语的权利。家庭是学习语言最好的环境,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以前是学校里提倡“请讲普通话”,现在也没有更多这方面的要求,也鼓励学生会讲自己的母语。(说着还翻出她的学生自办的纳西手抄报给我看。)
  《玉龙山》:想知道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和秀清:这个东巴文化教学活动开展得太晚了。虽然我们学校本地纳西族的学生占大多数,但一个班会讲纳西话的就只有三、四个,老师在课堂上必须从说话教起,故教起来就存在困难,起步晚了。现在纳西东巴文化的教学已经提到了政府的重要议题上,说明领导还是有眼光的。还是希望东巴文的传承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吧!
  
  既然传承者都那么热情,那么接受者又有什么心声呢……
  黄老师:(在丽商人)
  《玉龙山》:黄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在和文光老师那里学习东巴文化也有一段日子了,那么想问您为什么想到要来这里学习纳西东巴文化呢?
  黄老师:我在丽江也已经16、7年了,时间长了,身在此地,也该对本地的语言有所掌握,也想在丽江长期发展下去。我以前也是当老师的,换过很多工作。在纳西族居多之地,学些较好,学校里,或是工作了也学不到,现在是个好机会,店铺就在和文光老师音乐吧旁边嘛,没有比这更方便的了。
  《玉龙山》:那么学习情况怎样呢?
  黄老师:正在努力学习,部分句子能说,能听得懂,最基本的祝福问候语、礼貌语都会了。
  《玉龙山》: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学习吗?
  黄老师:肯定会啊!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丽江人!
  《玉龙山》:想知道黄老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老师:作为在此学习的群体中普通的一员,且是个汉族的,还是觉得应该起到一个标榜的作用,汉族同胞都那么重视,也希望纳西族自己也能重视东巴文化的传承,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吧,我觉得多学一样东西总归是好事,在丽江生活对沟通也有帮助。
  


  
  唐云芬:(大学生)
  《玉龙山》:为什么会选择来学习纳西东巴文化呢?
  唐云芬:首先是喜欢,另外是觉得作为一个丽江人吧,有必要知道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知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将会消失,所以无论怎样都想来学习。
  《玉龙山》:学习情况怎样?
  唐云芬:会了很多,也掌握得较好,现在是需要进一步去理解,以变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实践生活中。
  《玉龙山》:如果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来学习吗?
  唐云芬:会。有机会还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些事情,把学习纳西文化当做是一份责任和义务。
  《玉龙山》:那么想知道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唐云芬:我们上课时整个班就像一个真正的纳西大家庭一样。以前只是知道东巴文化作为宝贵的遗产,也不知道其意义,现在也在渐渐了解其深层次的东西。觉得纳西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赵秀蕾:(六年级学生)
  《玉龙山》:上东巴文化课多久了?喜欢这门课程吗?
  赵秀蕾:两年了,现在六年级已经不学了。非常喜欢这门课,要是现在也开课就好了。
  《玉龙山》:那你觉得纳西东巴文难学吗?为什么呢?
  赵秀蕾:不难。有点像汉语拼音的形式,写出来的文字也像是它真实的物体般,所以也不会觉得很难。
  《玉龙山》: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赵秀蕾:经常学一下东巴文很好的,我以后还想当个纳西语老师呢。纳西语很有趣啊,去国外的时候可以向外国人展示一下自己的稀奇的民族文化,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咱们丽江啊!
  
  白万超:(四年级学生)我见到他时,他正在快乐地和同学们玩耍,可爱的男生。
  《玉龙山》:上东巴课多久了?喜欢这门课程吗?
  白万超:三年,现在开始是第四年了。非常喜欢。
  《玉龙山》:你觉得难学吗?为什么呢?
  白万超:一点不难。本来就是纳西族的嘛,怎么会难呢?(回答得很干脆,十足纳西小汉子的模样。)
  《玉龙山》: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点特别想说的,也可以说说希望什么的。
  白万超:我学会了很多的纳西谚语、纳西儿歌,也学会了许多纳西文字,还听老师讲了许多的纳西民间故事,我觉得现在的老师已经教得很好了。我希望我们的中国文化能够感染外国吧!(小子语气蛮大。)
  
  最后,当然不能忘了来丽的游客们,作为丽江的过客,他们对于纳西东巴文化又有什么感受……
  
  丽江科贡坊前停留的游客A、B。
  《玉龙山》:想问是不是很喜欢这些文字呢?
  A:首先是因为喜欢,其次因为我本身是搞民族文化研究的嘛。
  B:喜欢,很有意义。
  《玉龙山》:在第一眼看到这些文字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我是搞视觉艺术的,故第一眼见到这些文字首先关心的不是它们的意思,而先肯定的是它们的视觉样式和感受。因为我知道它们是根据音来写的,觉得它们非常有意思,古老且神秘。它们有单色和多色的,这里(科贡坊)的是单色的,多色的我在东巴宫见到了,色彩特别好。
  B:这些文字从生活中来,文化积淀比较深。不同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丽江的这些东巴文字保留得较好。感觉要了解它们的意义非常难,对普通人、现代人通过相关部门来弘扬,可能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看着这些文字,像是古老和现代的结合。
  
  丽江猜字壁前停留的游客C、D、E。
  《玉龙山》:喜欢这些文字吗?
  C:还行吧。
  D:也谈不上喜欢与否,就是觉得它们很返古,蛮有意义的。
  E:很喜欢,非常喜欢。你看我这披肩上全是这些文字。
  《玉龙山》:在第一眼看到这些文字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C:是象形文字吧,五颜六色,挺好看的,非常古朴、原始,也很好奇,想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
  D:很原始吧,仿似能从中看到一点汉字的渊源。你看这些字都反映了许多人类生活的场景,文字来源于实践,就是这样吧!
  E:有一种古朴美,虽然我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但觉得它们非常具有当地特色,就是喜欢的感觉了。
  
  
  后记 :曾经有个旅美纳西学者忧心仲仲地说过:“50年后丽江古城再也听不到母语了。”丽江如果失去了乡音,那么它还会继续完整吗?徒有圣洁的雪山,宁静的古城,而丢失了纳西民族独特风格和历史、智慧的文化语言,那丽江也不过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的空洞古镇罢了。今天,我们看到,纳西东巴文化的传承正在迈开步子,可是它究竟能走多远?有句广告语说的好“公益广告就像一盏灯”,一些人在这里苦口婆心地说教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广告,它释放出的微弱的光也只能照亮不多的角落而已,更多的是要靠整个民族大家庭自己的认知。
其他文献
要说丽江“谋杀胶卷”最多的地方,肯定有小石桥的一份。溪水潺潺,柳风拂面,由不得你不想到一壶好茶,一把舒服的躺椅。听说世上最舒服的事情就是瞌睡遇到枕头,桥边溪水畔就有坊院子,茶吧客栈,一样不缺。拾足而进,做一回临水照花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主人家好文墨,也把客栈做得妙,雅致舒适,好茶、川菜、纳西味,样样地道。看到很多客人游玩一天,困倦归来,客栈里增开了一间浴足房,引来上好哈尼药材“千山草
期刊
它隐蔽在一个小角落,如其名字,也许只有有缘人才能找到。小小的院门,进去却是柳暗花明。院落很大,主人把院落装扮得如同果园般,除了墙角的一棵苹果树是老屋留下的,李子,樱桃都是自己栽种的。正是深秋,更有满院的菊花开放,朋友戏称是“满院尽带黄金甲”。屋外有一个小菜园,主人开辟出来种些胡萝卜什么的,想吃家乡酸菜的时候就拔几根出来。  小熊三年前来到丽江。他的家在四川,回家也是匆匆呆几天,因为想念丽江的气候,
期刊
老磨房变心了,是因为老磨房的老板变了心。喜新厌旧,内部设施全部升级,老板舍了房间做空间“休闲一定要有空间”。关门口旁的曲径通的可不仅仅是“幽”。玻璃顶外的蓝天、云朵和阳光,如假包换。河水沙沙,穿过树梢间的风声,算不算不插电的音乐?  除了变心,还有“移情别恋”的事儿。泸沽湖畔的洛水村,新磨房的名字叫“女儿国风情楼”,老磨房的一贯风格绝对没变,环境和品质还是摆在第一位。湖景套房,明亮院落,住下来你就
期刊
那个接近于暮色的时间,我终于踏上了那座久违的小城。终究可以以双脚来感知那里泥土的温软,以眼睛来装下那里暮色中黄晕的光线,以全身心集结的意识来触摸她悠远的岁月了。走在那静静的街巷里,听着鞋与地面摩擦出的声响,一股岁月沁下的馨香直抵心灵。原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是难以入眠的,而在那个晚上,我睡得竟是那么安稳。  清晨醒来,打开窗子,这座高原上的小城在我眼中渐次清晰明朗。深蓝的天色,淡淡的远黛,青灰色房顶的
期刊
无名客栈的主人朱先生说自己在丽江收到很多礼物。  第一是“无名”。客栈开始只是试经营,还没想好名字。大概是花草和流水簇拥的小院子太诱人,住下的、参观的客人都问:客栈叫什么名字?于是只能告之“无名”。问的人多了,真要有个名字才行,“无名乃天下之母”,所以定了:无名客栈。  第二是客栈现在的店长兼厨师高飞,川中名厨和客栈主人相遇的故事据说是妙缘。笃信基督的店主笑称他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天使做的川菜,不
期刊
朱良文  朱良文,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86年7月,朱良文在丽江,看到“丽江古城正面临着遭受建设性破坏的危机,满布钢筋水泥建筑的新街已经像一把尖刀插入古城中”,在当时错误的城市建设观念的支配下,很多情况严重地威胁着古城风貌的存亡。朱良文心急如焚地写下了一封题为《紧急呼吁》的信,上交省委省政府,请求有关部门对丽江古城的保护工作予以重视。  批示  1986年,朱良文致信后,
期刊
某个纳西人家的小女儿,从城市回到家,兄妹俩把自己的家,也变成了属于游客的家。  普贤寺旁边,拐几个弯出去,不远就是热闹街道,但这一方宅院正如其名“清逸居”,清静、闲逸。出门在外,游玩一天,清逸居想给客人们家的感觉:舒适放松,可以睡到自然醒的。  小女儿见惯城市种种,也曾想过大面的落地玻璃和各种时尚装修,然而在父亲的坚持下,清逸居最后还是保留了浓浓的纳西味道——三坊一照壁的大宅院、精美木雕,红木家具
期刊
也许你永远无法说清千里走单骑是什么风格——在张艺谋的电影,你记住了高仓健的眼泪;在酒吧,你记住了某个飞扬着灵动和快乐的眼眸,假如千里走单骑要为你在丽江造一个家,你会记住什么?  临水的木椅上,千里走单骑的首席设计师阿杰神情轻松:一个小手术,反而给了这个大忙人一点点偷懒的时间——最忙的时候,同时有四个院子开工,大清早开始,他在古城里从这家转到另一家,忙得像陀螺。好像是忽然间,发现天已经黑了。  阿杰
期刊
许洁:一不小心捡到束河。  当时去拉市海骑马,路线的末端是茶马古镇束河,本行做茶的她一下来了兴趣,走。结果这一走,就没离开。巷尾的溪边,多了一家叫丽水清境的客栈和一个快乐的女主人。  按说她不算是个典型的小女人,许洁直爽,能说爱侃,适合在一起开怀大笑。 “女人是水做的”,她很相信,所以她挑中了临水的这坊院子,越看越入眼。和邻居们说起时,又惊讶地发现有很多的家庭,也是因为母亲或是妻子的特别偏好,选择
期刊
朋友们都称她兰姐,她喜欢这个名字。一如周围的人说起海棠客栈的时候,都能想到客栈小院里的那棵百年海棠。花开的日子里,满院点缀着海棠花儿,会让你想念这样一个下午:满院阳光,躺在海棠树下的竹椅上,或许还要一杯茶,已足够。兰姐本来一直在西藏呆着,偶然和朋友来到丽江,这一呆就半个月,朋友们都回去了,而兰姐,却跑遍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她想在古城开一家客栈。也许是缘分,她第一次见就爱上了它,或许就是因为那颗海棠,
期刊